首页 理论教育 宁德造船:古代造木船历史悠久,船厂合并成立宁德县造船厂

宁德造船:古代造木船历史悠久,船厂合并成立宁德县造船厂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蕉城区境内尚未发现古代造船的遗址,但是蕉城区地处三都澳沿岸,渔业与运输业较发达,木材资源丰富,很早就能造船是没有疑问的。据林挺孝《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一文介绍,漳湾镇岐后村刘氏一族造船历史至今已有600余年。1962年,定名漳湾造船合作社,可制造20吨的木质运输船。到1970年,蕉城造船厂和漳湾造船厂合并,成立宁德县造船厂。

宁德造船:古代造木船历史悠久,船厂合并成立宁德县造船厂

闽东依山傍海,有悠久的造船历史。3世纪,吴国在此设立温麻船屯制造“温麻五会”(船),千余年来,当地工匠生产了各类木船,用于客旅、运货、捕捞。目前蕉城区境内尚未发现古代造船的遗址,但是蕉城区地处三都澳沿岸,渔业与运输业较发达,木材资源丰富,很早就能造船是没有疑问的。据林挺孝《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一文介绍,漳湾镇岐后村刘氏一族造船历史至今已有600余年。

从清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德县境内有多处大小不一的造船工场。1949年以前,宁德县霍童溪河口的八都、城关下尾街、东湖塘内的大门山、沿海的漳湾村、贵岐村等地,都有人造船修船。民国3年(1914),大门山造船工场能造三桅三锚的海船,行驶于宁波、山东等地。民国14年(1925)至民国26年(1937),宁德人经营的安顺号、金丰顺号木帆船分别达到3000担(150吨)和4000担(200吨),运销瓷碗、土纸、笋干等货物远行到温州、沈家门、宁波、青岛、牛庄等地。

据八都镇海星村老船工翁维珍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八都一带的运输船大体可分大、中、小号三种,中号、大号的船,可做海船,远航东冲口外。中号,载重百担到400担之间(5吨到20吨),一般三桅,用舵和橹,基本不用船桨。大号,载重800担、1000担以上。翁维珍回忆,八都当地有位船东曾经制造过载货1000担(50吨)的大木船,船身宽4米多,长约20米,用3根桅杆,另在中桅与尾桅之间,可再张一个“插花帆”,有3支橹,摇橹要6个水手,“这在当地,是少见的大船”(引自《解放前夕八都埠头的船运盛况·翁维珍口述》,载于蕉城区文史资料《霍童溪》专辑)

20世纪50年代,造船行业组织生产,造船水平提高。1956年,宁德县(现蕉城区,下同)有“古溪木船厂”,员工21人。当时漳湾刘姓造船工人20余人组织造船小组,1958年成立漳湾造船厂,修造两三吨位的小渔船。1962年,定名漳湾造船合作社,可制造20吨的木质运输船。(www.xing528.com)

据原宁德县国营船厂技师赖其丰先生回忆,1958年8月,蕉城公社造船厂和鳌江公社造船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宁德造船该船厂,原址在宁德县城关海滨路,即现在的东湖市场附近,当时厂内有100多名工人。1960年,围垦东湖塘,宁德船厂在漳湾公社汤湾大队“港口蛇”的地方建了厂棚,准备迁厂。1962年,国营造船厂下马,工人分别回到蕉城和鳌江两个造船厂。鳌江公社造船厂设在后湾村一个名叫“宫仔鼻”的地方,这地方不避风,1966年,船厂被14号台风夷为平地。1967年,鳌江公社造船厂在贵岐村金蛇山四孔桥旁征地建厂,后鳌江公社撤销,并到漳湾镇,该厂亦随之更名为漳湾公社造船厂。到1970年,蕉城造船厂和漳湾造船厂合并,成立宁德县造船厂。宁德造船厂为宁德县运输社造船,“有的60吨,有的70吨,小的30吨。”(蕉城区文史资料《滨海五都》),所造的渔船,则在七八吨到20吨之间。还制造过围垦工程用船“石压”等等。

《宁德漳湾水密隔舱福船》一文介绍,20纪50年代以来,漳湾造船厂先后为山东的海阳、文登、青岛、崂山等县,浙江的玉环、乐清温岭等县,为本省的连江、罗源、平潭等县造捕捞、运输海船,“最大吨位达300多吨。客户赠给的锦旗、奖状、牌匾满墙盈室,声誉日隆”(蕉城区政协文史资料《滨海五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铁壳船、水泥船兴起,全区境内,木船仅少量存留于养殖行业、若干个河流渡口、部分渔村,木船制造业十分萧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