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洪灾后的地貌变化及史书记载的渠洞问题

明代洪灾后的地貌变化及史书记载的渠洞问题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阮大维、黄澍、颜允崇、宋建勋等人根据史料记载和乡老传说,通过研究和考察,勾画了霍童河谷在明代中期巨大的洪灾之后地貌变化的状况。六朝以降直至唐、宋时期的村落、水渠、池塘、道路、耕田,在“陵迁谷移”下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以致于史书所载之“渡泉洞”位置,成了学术上探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渠、洞皆为隋代黄鞠所开,记在史册,留在人间。

明代洪灾后的地貌变化及史书记载的渠洞问题

两处引水工程为黄鞠所凿,地方志书记载十分明白,但所给出的历史信息却很少。存在在家谱和口头传说的信息较多,丰富了今人对黄鞠和水利工程的认识,但在学术上却要相互对证与甄别。

专家认为,霍童隋代水利是全国罕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开凿于公元7世纪初。人们面对古老的渠、洞,不禁思考古工匠用何工具开凿坚硬的花岗岩,如何测量水平线计算流量,如果再考虑“琵琶洞”引水隧洞的尺寸甚宏,又有一段曲率,甚至洞中还设计了蓄沙的结构,这就更加令人惊奇。据民间传说和部分文献记载,开凿岩石时采取了中原地区秦汉时期已有的“火烧水激凿石工法”,先用火烧炽热,瞬间以水激之,使之迸裂以利施工。又有传说,凿开“龙腰”时,为了鼓励工匠的信心,每凿几尺,黄鞠都要安上一个小石佛,以定标高,至今,在龙腰古渠的某个部位,还隐藏着古老的佛像。这是水利工程中必要的技术元素吗?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由于岁月变迁,霍童河谷又发生过极巨大的地貌变化,文献中一些记载与当下实际观察的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两处水利工程具体起于何时,成于何时,日后漫长岁月里,又有过几次修葺?历史上其灌溉面积如何变化?这些问题都有待日后发现文字记载、实地发掘考古等途径不断地深化认识。

比如,《三山志》等众多史料中并末曾说明有两处水利工程,只说其灌溉面积达“千顷”,同时又有“堵平湖”等水利,关于“堵平湖”,考其遗址已难觅踪迹,只留下古老的地名“湖头”,是否《三山志》把两处工程合为一处描述?还有,文献记载的“度泉洞”,究竟是左岸的“蝙蝠洞”,还是右岸的“龙腰渠”?古人指认“度泉洞”在“狮子峰右”,古人所认定的“右”是否与今人相同?这些问题学术上均成可以一议的课题。(www.xing528.com)

近年,阮大维、黄澍、颜允崇、宋建勋等人根据史料记载和乡老传说,通过研究和考察,勾画了霍童河谷在明代中期巨大的洪灾之后地貌变化的状况。正是因为这样“陵迁谷移”的巨大变动,增加了后人认识理解黄鞠水利工程原始样貌的困难。

按照研究者的解释,在明代嘉靖年间一场大洪水之前,霍童溪的主河道由今天的石桥村与坂头村之间折向南,抵今仙岩寺附近,沿大小童峰山麓,流经过“红亭”一带,流出霍门峡出霍童河谷。如今的霍童镇区一带,原本与文湖郑厝等陆地相连,构成一片千顷以上的荒原,称为“松岸洋”。黄鞠创建的两处水利工程,当时分别灌溉了右岸千余亩耕地和左岸松岸洋“千顷”耕地。今人估计黄鞠水利渠系长1万米以上,最多时溉田两万亩。公元1523年,明嘉靖二年(有的研究者认为在元末时期)一场洪水席卷霍童河谷,大童峰旁的鹤陀岩崩塌,巨大的泥石流阻塞河道。霍童溪主流因此改道直行,改变了霍童河谷的样貌。实际上,也改变了两处水利工程灌溉的面积。

六朝以降直至唐、宋时期的村落、水渠、池塘、道路、耕田,在“陵迁谷移”下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以致于史书所载之“渡泉洞”位置,成了学术上探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渠、洞皆为隋代黄鞠所开,记在史册,留在人间。如今,当人们前往龙腰石渠和琵琶洞凭吊参观时,深信当年开渠凿洞之艰辛,年代之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