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泰其
霍童二月二游龙
在蕉城区霍童镇,最能展现地方民俗风情技艺的,就是农历二月初二的灯会。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由来,可追溯到隋朝年间。据当地史料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投入隋炀帝迫害,迁徙咸村,后与早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就在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灯会,活动的方式是以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枝、线狮、舞龙等游艺。至明正德八年(1513),按“二十里排”各甲办灯会,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每境表演一个晚上,称为“小迎”;逢五年一轮,各境重复举行一次称为“大迎”。再后来又发展到霍童村四境各姓以“堡”为表演单位(如黄姓,即“黄堡”)参与,有灯兆丰年、天下太平之寓意。“二月二”灯会除迎灯之外,主要表演项目有霍童线狮、纸扎、铁枝、高跷等内容。每年“灯会”,这里便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观者如潮。
霍童线狮表演是个重头戏,号称“中华一绝”的霍童线狮有着1000多年历史,隋朝的黄鞠把中原文化传承到霍童,始创“二月二”灯节,线狮表演把“二月二”灯节推向高潮。霍童线狮依附于“二月二”灯会,是踩街活动的主要节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线狮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各种不同动作,集文武功于一身。表演分有单狮(雄)、双狮(雄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方式。表演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全凭艺人集体操纵,相互配合。狮头制作每年也有变化,有憨态可掬的,有威武凶猛的,有俏皮伶俐等。制作的材料以毛线、麻绳为主,染上五颜六色。
在“灯会”的活动中,有一种融木偶、竹扎、木雕、彩灯、绘画、灯光、缝纫等综合艺术于一体的霍童纸扎,各种动物、花草和人物栩栩如生,造型景致逼真。纸扎题材选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以“二月二”灯会中的“二十堡”灯扎最具特色。霍童纸扎材料用当地产的毛竹和土纸原料,制作考究,骨架的扎制从里到外,方圆对称,指似铁钳,暗里使劲。纸扎的彩绘则突出 “艳丽” 的特色:大红、大绿、大黑、大白,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加上简练的金线对比运用,视觉冲击力强。纸扎的纹饰装饰,五彩斑斓,热烈明快,再融合现代的电、光、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花灯单纯中显丰富,对比中见和谐,具有独特的灯饰风格。
线狮(www.xing528.com)
在花灯队伍中,少不了霍童铁枝,“铁枝”俗称“杠”“阁”,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高2-3米,叫平阁。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像树丫那样的枝状,进行艺术性加工和装饰,是固定在车辕上能够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其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多层的7-8米高,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简称“枝”。铁枝中部由一根钢条为杆,从底盘分两根钢条通往更上层,根据铁枝内容需要把钢条制作成各种形状,将台枝的人物、道具分层固定。人员可坐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简单情节或杂技动作。铁枝车边推行前进,有乐队伴奏,叫搬铁枝。表演作品以传统曲目与民俗文化为主题,有“红楼梦”情节、“宝莲灯”传说、“妈祖祭祀”民俗等。铁枝表现的主题有“八仙过海”“ 哪咤闹海” “ 杨八姐闯幽州”“ 三打白骨精”“ 四郎探母”等。
霍童高跷也是“二月二”灯会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表演者以长木棍缚足行走,高人一截,观众需仰首观望,故也称“高瞧戏”。高跷为木制,长1米许,直径5-8厘米,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脚踩。表演者以踩高跷木做支撑,用绳索捆绑固定左右小腿外侧,表演时可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扮演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以及戏曲中的角色,人物对象有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等。按高跷木的高度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低者数寸,高者逾丈。角色有文高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重在扭和踩,武高跷则以表演特技为主。清及其以前,霍童的高跷支棍最长可达4-5米,要在二层楼高的窗台上才可穿高跷,可谓别具一格,故霍童高跷又以惊险的表演著称。
霍童“二月二”灯会是为纪念先祖黄鞠迁徙开拓之功而演绎出来的节俗。在这里已延续上千年,充分保留了民间节俗的原生性,民俗特点非常鲜明,整体形式有如北方的庙会夜场。当地四境各姓除亮灯游行外,还将自己信仰的神像抬出游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灯会有一整套程序,体系完整具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和线狮、纸扎、抬阁、踩高跷等表演形态,以及附着其中的许多传说故事、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竞技,都是当地独特民俗风情的集中反映,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山乡风情之博览”。灯会不仅保留着自隋朝以来民间节俗的艺术特征,也集中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全面、完整、生动地保留了民风、民情,灯节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较高的审美观,对研究地方传统民俗、社会历史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霍童“二月二”的迎灯赛会规模和精彩的花灯,承载着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代代相传,形成闽东地区独特的“二月二”灯会民间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