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乡特产:品质优良的天山绿茶、青靛、土纸

西乡特产:品质优良的天山绿茶、青靛、土纸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耕时代,西乡以农业为主,略有商贸、手工艺。西乡一带气候与土壤宜于种茶,其中品质优良的“天山绿茶”就产于洋中镇章后村一带高山。自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三都澳为茶港,西乡一地出产茶叶出口海外,数量较大,获利可观。同期,在20世纪初之前,西乡一带大量出产青靛、土纸,经由三都澳海港,出口到浙江、山东等地。西乡也有矿产,但在工业化时代之前,对地域经济影响不大。

西乡特产:品质优良的天山绿茶、青靛、土纸

农耕时代,西乡农业为主,略有商贸、手工艺。笼统而言,山区向沿海地带输出粮食、茶、青靛、土纸、竹制品、木制品、笋干香菇干及薪柴等等,不同时代,输出数量有很大的差别。沿海地带向山区挑回海产品(主要是咸鱼)、食盐。近代,则较多输入洋布、日用杂物、文化用品等等。

西乡一带,人地关系相对不太紧张,如虎浿乡是宁德全县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但是因为山高水冷,农耕时代产量不高。河谷地带农业条件好,一年能种一稻一麦,高山地区则只能种单季。除水稻之外,番薯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总有一定数量的粮食运往宁德县城关销售经济作物种类虽多,但数量不大,并且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其中唯有茶叶一枝独秀,从19世纪中叶一直繁盛至今。

西乡一带气候与土壤宜于种茶,其中品质优良的“天山绿茶”就产于洋中镇章后村一带高山。自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三都澳为茶港,西乡一地出产茶叶出口海外,数量较大,获利可观。传教士哈钦森(A.B.Hutchinson)在1874年的报告中提到,西乡一带,“我们抵达了高原并简直身处茶区……在一些高山的山顶,所有的景观看起来是由圆丘构成的,就像大的塔糖一样。这些山被辟为梯田以种植茶树。”同期,在20世纪初之前,西乡一带大量出产青靛、土纸,经由三都澳海港,出口到浙江、山东等地。一些手工制品则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黄家村的柳杉蒸笼、眉屿等村的竹制品等,很早就输出到外地。这种产出多而输入少的状态,使得西乡的一些村庄在一些时期比较富裕。

西乡也有矿产,但在工业化时代之前,对地域经济影响不大。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虎浿乡黄柏村的银矿,明朝时以“官营”的方式,有过短暂的大规模的开发。洋中九曲岭的铜矿在20世纪50-70年代,也得到开发利用。

西乡一地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林、竹资源丰富。百年以上的柳杉、红豆杉、杉、三尖杉、罗汉松石楠等不少,到2008年,共有331株列入县级“名木古树“名录,占全区总数43%。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虎浿彭家村一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杉树,多次被列入国家级林业志名录。(www.xing528.com)

西乡,是连接古田东部地区和屏南县西南地区与沿海的主要通道,自宋代以来,百里山道商贾不绝,大道沿线的一些村庄也因此收获了贸易的利益,因此有人也把石壁岭称之“盐茶古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西乡群众利用传统技艺和区域优势,发挥聪明智慧,勤劳致富。茶产业久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洋中产茶150吨以上,1990年,宁德茶厂以章后村的茶叶为原料生产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到20世纪90年代初,虎浿乡、洋中、石后3个乡镇的茶园面积超过15000亩,近年,部分茶园又向“有机” “绿色”等高标准品牌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洋中公社东山大队从古田县引进食用菌种植技术,20世纪80年代,已遍及西乡,成为支柱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洋中镇区形成远近闻名的香菇市场,带动了蕉城全区的食用菌产业,2009年,全区蘑菇产量超过5400吨,种植面积达730万平方尺。近年来,山高地远的虎浿乡,形成“黄酒”“蒸笼”和石板材三大支柱产业,给山区带来了繁荣与财富

20世纪80年代年代的那罗延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