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德西乡:历史渊源与区域划分

宁德西乡:历史渊源与区域划分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年间,“宁德好西乡”的说法与“罗源好起步”“福安好穆阳”“古田好杉洋”等并称。不知何年开始,民间习惯把海拔较高的虎浿乡域及洋中西部山区,称为“上西乡”,将洋中村一带称为“下西乡”。“西乡”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正式区划中,是1943年。其中“上西乡”,包括今虎浿全镇及莒溪、留田、芹屿一线的洋中镇西部,面积大大超过如今的洋中或虎浿辖域。

宁德西乡:历史渊源与区域划分

早年间,“宁德西乡”的说法与“罗源好起步”“福安好穆阳”“古田好杉洋”等并称。宁德县“西乡”,是较笼统的地理概念,泛指西部山区,有时也特指洋中村一带人烟稠密的山间盆地。

宋、元时期,宁德县西部山区一带属“青田乡”,包括“感德前里”“感德后里”“安远里”等。明、清时,全县共有25个“都”,其中第20-25都的区域,大体在今虎浿、洋中、石后域内。不知何年开始,民间习惯把海拔较高的虎浿乡域及洋中西部山区,称为“上西乡”,将洋中村一带称为“下西乡”。民国时期,1940年,全县分设3区24个乡镇,第三区公所设在洋中村,“下西乡”成为西部广袤山区的中心。当时第三区计有洋中一镇和石厝、溪源、留田、石堂、虎浿五乡,三望乡,归于第一区。

“西乡”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正式区划中,是1943年。这年实施县、乡二级政权,宁德全县编为14个乡镇。其中“上西乡”,包括今虎浿全镇及莒溪、留田、芹屿一线的洋中镇西部,面积大大超过如今的洋中或虎浿辖域。“上西乡“的区划沿用到1950年底止,但“西乡”之名在此以前已久存民间。

在20世纪60年代宁古公路修通以前,古代社会划分“都、图”,民国时期设乡、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乡、公社等,大都依山道里程来串连。石后乡的大岭和小岭两村下的石壁岭道,是勾通西部山区与沿海地带的必经之路,所以旧时也有西部山区的乡亲以“石壁岭上”自况,以为凡经此孔道逶迤向西一路散入千家万户的,都是“西乡人”。(www.xing528.com)

2010年蕉城区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好西乡》中,两位洋中籍老先生周玉珊、周章敬认为,“从离县城20里石后乡岭头村、小岭村,到离城120里的虎浿乡黄柏村、下洋村,方圆382平方公里”,都是“西乡”就是包括了今天虎浿、洋中、石后3个乡镇的辖域。这块区域,山水相连,基本水向东流,汇入霍童溪、七都溪、小金溪(金涵水库)和大金溪(百丈龙潭)入海,除虎浿熟洋(黄家、下洋一带)和洋中天湖村水流古田,没有例外。这样看,唐中期山区的古田县和沿海的长溪县共同析地合成“感德场”,“西乡”这块在古代时相对封闭的地区,或许原本是从古田整体“析”来的。

宁德西部山区,人类定居点分布在海拔在350-1000米之间。洋中村海拔350米,天湖村,便有960米。2010年前后,按数据统计,西乡共有66个行政村,约540个自然村,16300多户人家,户籍人口在65000人左右。近年农村人口进城,现在实际居住的人并没有这样多,自然村至少有十分之一已人去屋空。

“西乡”,恰好属于东南沿海向内地大陆过渡的第一重山,天湖山、第一旗、麒麟山等千米高山雄峙分水线上,山海相望。面积广袤的“西乡”,主要有山间盆地和山地两种地貌,温润多雨,溪涧纵横,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那罗延窟石室、“说法台”、百丈岩、第一旗、展旗峰、棋盘顶、午日龙潭、石壁岭等等,自古以来就有“石堂八景”“东皋十景”等美誉,留下过很多古代文人的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