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正光
半月里
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行政村半月里自然村,是雷姓畲族聚居地。《霞浦县志》记载,霞浦雷姓畲族“明万历七年(1579),始祖从福安迁入(霞浦)”。清康熙年间,其二世三房文寿居溪南半月里村,由此衍发成族。历史上,霞浦县的官道自东北向西南从半月里村横贯而过,这里是霞浦城关往溪南、经官井洋水路通往宁德、罗源、连江和福州各地的陆路必经之道。半月里的古官道往东北行走5公里可达沙江镇的水潮村,往西南行走5公里可达溪南镇政府所在地,故原名“半路里”。清雍正年间,村民雷志茂据其月牙地形而将地名改为“半月里”,沿用至今。
半月里是畲族文化保留最集中和全面的村落。村寨背靠状弥勒山山麓,南临双福桥水库,建筑布局沿山形从最高处层层往下排列,大多数由青砖和鹅卵石砌成。一条主干路从最高处的祖厝通向山下寨门,其余的小巷与此垂直相交,最低处的城墙和城门上设有哨岗,以防御土匪。村中有40多座老建筑,风格统一,保存完好。
村东、西各有由福宁州幕僚雷志茂领头捐资于清雍正八年(1730)倡建的“龙溪宫”和“雷氏宗祠”。村东的龙溪宫,因宫的南向有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溪流,形状似一只游龙,取其“天龙下江”之意,故得名。龙溪宫是闽东地区最早、最古老的畲族宫庙。其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浙南建筑风格。2005年龙溪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除供有土主神灵薛仁贵(尊称“薛元帅”)和陈九郎(尊称“陈九仙”“陈元帅”)等外,还供有妈祖神像。畲族宫庙里奉侍妈祖神像,目前所知为全国唯一。相传,清道光年间,村中武举人雷世儒带领乡亲们经商,生意通达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他们将半月里当地的茶叶、山羊等农副产品通过海运销往福州,在福州购得丝织品、布料等销往台湾,再将台湾的大米、糖等运回霞浦、宁德等地销售。长期的海上往来运输、经商,雷世儒和许多一起经商的村民接触并接受了对妈祖的信仰,因此在龙溪宫中尊奉妈祖神像。2008年龙溪宫被省政府确定为涉台文物,并加入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为会员单位。(www.xing528.com)
村西的“雷氏宗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它是福宁府辖地历史最早的畲族宗祠,也是畲族砖木结构的早期代表建筑。耐人寻味的是,雷氏宗祠内却供奉有汉人张良弼的灵位。张良弼,贡生,长安人,清雍正二年(1724)知州事。据《霞浦县志》记载:张良弼初莅任治尚严肃,既而威惠并施,陶民淑士,弊除利举,邑无冤狱,去之日民皆泣送。据说,其在位期间,与畲民雷志茂关系密切、感情甚笃,他们有着“义父子”的私谊关系。将州主张良弼灵位供奉其中,体现了“畲汉一家”的情结。
国家“非遗”“畲族小说歌”,诞生于清朝后期,全盛于清末民初。小说歌是白露坑(包括半月里)一带一些识字能看懂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的的畲族歌手,在畲族盘歌、对歌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畲族山歌唱本。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重新进行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玉》等。小说歌的出现,填补了畲族无剧本的历史空白。其全盛时期,白露坑出现钟廷吉、钟学吉、雷德荣、钟学算等一批杰出歌手,单钟学吉一人,据说就编了100多种。时有“有山哈人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因此钟学吉被闽、浙一带的畲民誉为畲族“歌王”。白露坑被各地推为畲族歌乡之首,甚至有“未到白露坑,不算唱歌人”之说。新颖的“小说歌”文艺形式,受到了畲民的欢迎和传唱。“畲族小说歌”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非遗”的半月里畲族婚俗,有着极其深厚的本民族思想内涵。半月里的畲族婚俗,长期以来严格地实行宗族外婚制和民族内婚制。同姓不能通婚,后来同姓不同香炉(不同宗族),或同香炉五服以外亦可通婚,但都比较少。几乎不与汉族通婚。20世纪50年代后,畲汉通婚已不受限制禁止,但其趋势主要是畲族女子外婚,且多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这里的畲族婚俗,尤其是“俗不离歌”的传统,在婚俗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几乎贯穿从恋爱到完婚的全过程。半月里的畲族婚礼,保留着古老的成套仪式,主要包括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等内容。
2004年5月,半月里被宁德市委市政府列为首批“市畲族文化重点村”;2007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宁德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2010年被国家民委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