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堂先生在此开办仁书院造就一代精英的故事,开启了石堂斑斓多彩的历史。众多宫庙和公共建筑,依稀记录了千百年来石堂物产丰饶、人勤春早的过往。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高山茶区,所以茶叶质优香醇。清代中期前,霍童溪流域一带茶叶经建阳往江西,运至广州出口。清代咸丰年后,福州茶港和三都茶港兴起,石堂一带茶叶又挑往霍童溪水运到福州和三都出口,石堂都是茶商往来的要道。长达几十年的红茶出口与销售贸易,是石堂的一次历史机遇,当地因此积累财富,拓展教育文化,为民国时期“宁德好西乡”作了好注解。
民国时期,这里是闽东红军“石堂整训”的发生地,石堂历史因而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笔。
民国26年(1937)秋,闽东红军奉命接受改编,集结队伍准备北上抗日。红军先在石堂村东北约三十里的桃花溪村集结,完成了部队点编。随着人员增加,11月底到12月初,闽东红军移师石堂,在此整训和编练队伍。约2个月后,民国27年(1938)1月24日,队伍北上驻扎屏南县棠口、双溪,接受“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番号,换装,同年2月14日,时逢农历正月十五,1380名将士走上抗日前线。
闽东红军在石堂集结与整训,是形势发展的要求。厮杀数年,当时闽东红军队伍需要在较为安全的地点长期驻扎。随着人员增加,桃花溪一带地狭粮少,已难以适应。红军以“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的名义移师石堂,有3个营的番号,一营、三营驻文峰村,二营驻梅鹤村。有的老同志还回忆,距石堂十几里外的新亭村也曾有红军驻扎。计有1600多人,其中原有的闽东独立师红军战士700余人。
石堂四周皆为险峻高山,远离县城和大道,千余人的红军队伍凭险可确保安全。石堂人烟稠密,有充足的房屋可住,有宽旷的平地可供练兵,方圆几十里内,都是盛产粮食的乡村。因此,红军在此整训时间较长,且扩充了优质兵员,使这支数百人的山地游击队升华为一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宁德籍人员就近参军,达500多名,占了老六团兵员的三分之一。(www.xing528.com)
石堂村至今仍留有当年红军驻扎练兵的遗迹。闽东红军主要负责人叶飞驻文峰村指挥部的办公室窗户,留着当年使用蜡烛的痕迹。1988年,文峰村民自发组织了“石堂整训五十年纪念会”,以示后人不忘革命先辈的功绩。
进入21世纪后,梅鹤村和文峰村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名声在外的明星村。交通、信息通畅与城市无异;新村建设的同时,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群众从事新型农业的同时尽其所能经商、务工和从事第三产业,收入远超种粮种茶;文峰村传承酿酒传统推出产业化黄酒“陈普家酒”,获得很好效益;梅鹤村外出经商有至巨富者,不忘反馈家园。更难得的是如今两村村民对自己的历史遗产饱含自豪与自信,在保留着一片青山绿水的同时,经营着富裕的家园。
2015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公布文峰村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6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公布梅鹤村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石堂,不是一个即将消逝的地名,它将伴随新农村的美好未来显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