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评价概述
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也称安全评价(Safety Assessment),比较常见的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标准颁布的《安全评价通则》(CAQ8001—2007)中: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的活动。
风险评价包括对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价。风险评价模式的层次结构如图4—1所示。
图4—1 风险评价模式的层次结构图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从全局出发,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从而制定最优的方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化,进而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它为政府安全监管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也为企业安全生产提出安全有效的措施。
风险评价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如图4—2所示。
(1)前期准备。确定风险评价对象,准备评价所需的仪器、工具,搜集相关资料(国内外的相关法律、规章、标准等),了解类似工艺、设备的生产和事故情况等。确定评价方法,制订评价工作计划。
(2)危险源辨识,划分评价单元。依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的工作情况,及场所的气候地理条件等资料,辨识和分析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类型及发生机制,并对评价单元进行划分。
(3)风险评价。针对评价对象,选择与其特性相适应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4)危险控制。依据以上危险辨识及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能消除或降低危险、危害切实可行的对策,并落实措施的实施情况。
图4—2 风险评价程序图
(5)风险评价结论。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做出最终结论。
风险评价的主要法律依据,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内部的规章和技术规范等,为风险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及技术方面的保障,如图4—3所示。
图4—3 风险评价的法律依据图
综上所述,风险评价有以下特点。
(1)预测性。风险评价着眼于预防事故,通过事先的分析,找出潜在危险因素,消除危害,做到防患于未然。
(2)系统性。风险评价存在于被评价对象的各个阶段(计划、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等阶段)。
(3)针对性。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首先要依据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资料搜集,并全面分析系统;然后筛选主要的危险和有害要素及重要单元,用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重点评价;最后从实际的技术及经济条件出发,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和措施。
(4)合法性。风险评价以宪法作为最高法律依据,还有单行法、基本法作为法律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各级别的法规标准提供法律及技术支持。
二、理论基础
(一)成就激励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是由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麦克利兰认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做出一定的成就,然而却只有很少的人能够达到,而缺乏成就欲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成就欲与成功的概率呈正相关的关系,成就欲越强,成功的概率越高;成就欲越低,成功的概率越低。从具体研究的初中化学实验室设备管理方面来说,在进行实验室设备管理时也应该激发管理人员合理管理、正确管理、高效管理的欲望,并使其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从而获得较强的成就感。例如,可以设置仪器设备管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将管理规范化的具体标准作为一定的目标进行设置,从而让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能够在一定标准下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主动促进因高标准管理而实现的各种社会激励性效应。
(二)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s theory)的提出者是美国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中,与系统其他方面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协调性。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共同推动着系统向前发展。系统论涉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局部的集合体。一方面,他反对以偏概全,盲目注重局部的效应,用局部的性能来评价整体的优劣;另一方面,也反对忽视局部的作用,必须将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使两者构成有机的系统。初中化学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也是一个烦琐、整体的系统工程,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将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统筹各方面的力量,用系统性、全局性的视野来开展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
(三)质量效益理论
质量效益理论也是高校化学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强调设备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管理效率,提高管理质量,以最小的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管理收益。其中管理质量不仅包括管理结果的质量,也包括管理过程的质量,而管理结果的质量重在效益,管理过程的质量则重在效率。这就要求实验室乃至学校必须明确提高实验室的设备管理质量,这是在实现全面管理中的根本目的之一。综上所述,工作人员或者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要强调防患于未然,防止因考虑不周或疏忽大意导致化学实验室产生严重危机。此外,质量效率理论还强调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无效和盲目管理,切实提高管理的质量。
(四)动态管理理论
动态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丽·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管理要保持变化性,要与管理对象的变化情况相适应。动态管理理论的关键在于过程化管理,也就是要把管理看作一个时刻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随着过程变化管理措施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另外,动态管理理论也可以看作是弹性管理,其强调管理的灵活性和变化性,要根据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要以稳定的基础为前提,确保实验室自身所制定的各种规范和条例具有大众普及的性质,组织结构能够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与此同时,动态管理也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强调管理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保证管理措施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化学实验风险的本质和特征
(一)化学实验风险的本质
1.化学实验的本质
对于实验的意义,陈其荣先生认为,实验是人们根据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等方法手段,在人为控制、模仿或干预后所研究的自然现象。但要注意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要突出主要因素的作用,排除其他干扰,以控制变量的方法在有利条件下观察结果。由于科学实验本身是一个人为干预的过程,对自然过程增加特殊的人设条件,从而能在给定的变化条件下发现自然物的变化规律。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科学实验的支撑,了解科学实验首先需要能分辨弱自然物和人工制作物的差异性,从而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这样人类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生产技术实现制造自然的可能性。人们渴望实现自己,渴望自己选择生活方式,在这种强烈意志下发展的现代科学必定要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掌握自然、改造自然为目的。现代科学发展的本质是追求实现自我、掌握世界,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现代科学正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自觉主动地改造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科学实验有其特殊的目的,化学实验同样也有其特定的实验目的。化学作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也同样有这样的意志。而化学实验就是帮助人们实现掌握自然、改造自然这一目标,是认识化学的重要实践手段。
当前化学实验几乎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这些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操作,其本质目的是探究给定的刺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规律情况。化学实验发生的本意是一种控制论目的,人类进行实验寻求规律,就是为了控制自然反应,在不断发生的反应中寻求可控制的化学规律,并从中发现现代化学的科学特征,这都依赖于实验最基本的可操作性。面对世界这个意志对象,实验者根据意识程度决定用什么样的实验操作面对化学实验本身和化学实验产物。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化学实验的结果往往为“证实”物质性质规律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比如,187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4年之后法国化学家卢克库在分析闪光矿的分光光谱中发现了新的元素——镓,随后众多化学家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并仔细研究发现了各种新元素,进一步对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提供了实验证明。实验结果也可以为“证否”提供依据,在众多探究性实验的结果中,结果与预期的误差常常帮助我们修正对化学物质、化学规律的认识。17世纪以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发展到19世纪,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结构模型,进一步开启了微观粒子研究,但是仍有解释不了的实验现象。随后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还要小的粒子——“电子”,从而提出了新的微观粒子运动模型,打开微观物质世界的新大门,建立起量子化学。这些化学科学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更替是以化学实验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为基础的。
化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重要实践手段,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科学范式的更替提供了“证据”。化学实验作为科学实践方式之一,其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实验室内的环境和工作人员,也同时包括实验室外部环境中的人与物,甚至其反应产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传播也可能带来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化学实验风险的本质
20世纪50年代后,核能快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爆炸带来巨大的杀伤力。美国原子能计划开始着手开发和使用核能,但是该计划并没能顺利推行,因为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美国在核能使用、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故引发了人们对于核能应用过程中潜在危险的思考,从而展开关于如何评估和控制风险的讨论,这也是现代风险研究的开始。(www.xing528.com)
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风险是辩证统一在人们认知上的体现,是客观存在的实际,因而风险代表着“虚拟的现实,现实的虚拟”。尼克拉斯·卢曼提出这是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现代性反思,分析了风险社会中存在的不确定等问题。区别于早期的自然风险,在现代性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化逐渐演变,风险问题也有很多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正在将赖以生存的世界环境改造成我们的实验室,按照实验室所需要的设备和结构来设计和改造我们的社会生活。根据风险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结合化学实验自身的属性特征,化学实验风险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所有影响化学实验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根据实验室的某些特定条件,化学实验是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的验证性或探究性活动,但是由于某些不可控、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非预期的实验结果。关于化学实验的一切定义与概念都是人类社会建构出来的,包括原子、分子、离子在内的所有粒子相互作用、各类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相互性质等名词的出现都是人类定义的,但是这些物质也是实实在在存在、可以被客观表达出来的,因此对化学实验风险也应该辩证看待。
化学实验风险不仅仅是现在时和过去时,也是将来时的。因为化学实验风险同时还包含实验产物未来实践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因而,化学实验风险是人在化学实验活动目标实现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化学实验活动的目标应该包含实验设定产物目标、实验副产物成分处理目标、实验产物性能鉴定与实验产物应用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等,而不应该单一的划分为某一具体功能或性质的物质制备成果。
分析风险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提及另一概念——危险,事实上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卢曼认为,风险来源于人们的决断,其存在与人的作用相关联的,但是危险与人的关联作用并不由人来决定的,往往是由外在的因素来决定的,是给定的先于人的行为。吉登斯提出,二者的区别在于个人的认知和实践是否有意权衡,选择风险意味着危险,但是危险是否被已知是不确定的,即已经被人们意识到的危险才是风险。风险问题更倾向于讨论对未来危害的积极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醒人们注意回避、预防,强调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可能性,但是危险是能够控制的。风险在将来的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程度,与危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对于化学实验的危险而言是给定的也是可以根据实践规律和认知水平提出的,比如氢气在一定体积分数水平下会和氧气迅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爆鸣声甚至爆炸,这是必定可以实现的,实验者甚至可以根据经验明确具体的体积浓度为4.1%~74.2%;而风险是实验未发生之前还无法完全确定和认知的,比如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者在通入氢气进行实验过程中何时将达到爆炸极限等的操作结果是不可确定的。针对危险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尝试避免其发生,而风险的规避却难以完全认知和实践。
科学方法是反映、陈述自然事物和客观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为了使客观见之于主观。它是用于解释因果性,解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可能性。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化学实验最基础的任务是验证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定律,是化学科学研究传播和发展的手段媒介之一,是验证或者探究概念和规律本身是否正确的手段之一,也是作为实验科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对于化学科学所面对的风险是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科学发展中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因而,化学实验风险不同于科学风险,是化学实验活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基础技术、专业技术到工程技术的阶梯层次。技术方法是构思、创造人工物和人工实践的过程,是发明的过程,是为了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它往往是设定目的性的,实行控制、变革,造成现实性的结果。技术风险是指技术的应用、转移和创新等过程所存在的风险,对于化学实验来说,其过程中包含各种技术的应用和转移,这项技术迁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科学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各种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但是这其中涉及的化学实验风险不同于单纯的技术风险。
(二)化学实验风险的特征
化学实验风险作为科学实验风险之一,既有其作为实验风险的一般特征,也有其化学科学的特殊性。化学实验开始前,有一个实验预期目标的设定,但是最终的实验结果并不一定和预设相符,因为化学实验进行过程中更改任何细微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因而化学实验是不确定的,实验过程是不确定的,实验结果也是不确定的。当下化学实验从实验类型看可分成有机实验、无机实验、分析实验、物化实验等,从实验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从实验场所来看可以分成中学化学实验、高校科研院所化学实验和企业化学实验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实验主体对于化学实验的认知也会有很多差异性,化学实验的研究也更为复杂。这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将导致化学实验结果与实验目标不相符。
1.不确定性
当前的化学实验多是使用化学试剂、化学仪器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得到某一结果。科学是一种全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技术能力或高智力,但需要认识到科学的独特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科学是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可以行使的权利,人们通过认识事物从而取得的。但是随着科学发展,分科细致化,很多实验产物和实验结论已经不单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与化学相关的物理、生物等其他方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联,因而化学实验可以说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化学实验进行过程中认识客体是不确定的,人类认知世界是有限不精确的,因此人类的经验有限,认识客体也是有限的。进行某项化学实验时,化学实验知识、化学实验仪器、化学实验操作等一切相关因素都受限于当下的认识程度,因而化学实验有一定的不确定。另外,很多化学实验目的本身就是探究未知,对于实验结果的设计本身就是未知不确定的,从而造成化学实验成果转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不确定的,成果的获得和转化过程是否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是不确定的,其带来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包含着不确定,这是由于实验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其中包含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了化学实验风险。感性认识主要靠认识主体感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知觉和表象等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判断。感性认识搜集经验材料,在大脑的加工处理之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突破,在认识飞跃的过程中出现不确定性。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包含着个人的主观性,即人为提取了自己关注的事物的重点信息,但事实上,人们被主观认识上认为是重点的信息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大脑自动屏蔽其他信号,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危险信号被忽略,最终引发化学实验风险。虽然化学实验是在给定预期目标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是可控环境中的人类实践行为,但是实践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其中有实践主体的不确定,也有客体的不确定。
2.属人性
化学实验在实验进行前的设计构思、实验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和实验结束后的应用等方面的行动者或作用对象都是人,化学实验风险也体现了人与化学实验的关系问题,因而化学实验风险有其“属人”的特征,不仅仅包含自然人个体,也包含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人所存在的社会团体。
化学实验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包括爆炸、火灾等各类危害事件是危险,而化学实验风险是人们意识到的可能发生的危险。比如有实验者点燃了体积浓度为4.1%~74.2%的氢气,使其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但是在已知氢气爆炸极限的前提下对此反应可能发生的爆炸危害事件进行一定的防范措施,这样的化学实验可能发生爆炸的这一危险就被意识到了,而采取防护措施之后该化学实验风险的内容就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化学实验风险的“属人性”,人作为实践主体和认知主体,对实践发生的结果有相应的意识。
当前关于风险的研究与定义种类繁多不一致,但是所有定义和理解中都涉及作为个体或群体的参与,由于人的认识和操作的不确定导致很多风险的出现,人既是引发风险的成因之一,同时也由于风险的作用机制。众多化学实验风险的最终影响对象都是人,包括人内在的身心健康和外在的物质财富、环境等,因而化学实验风险具有属人性。
3.危害性
化学实验风险“危害性”包含其对于当前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危害,还包括对于科学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实验来说,化学实验中包含部分特殊的有毒化学试剂,这些试剂的储存和使用是需要格外注意的,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化学试剂本身的危险性质、化学试剂对实验人员造成的伤害等。
我国关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根据性质分为爆炸品、有毒品、放射性物品和氧化剂等八大类,不同的化学品有不同的毒性,可能对接触者的血液、肝脏、肺部、肾脏和肠道等其他器官组织造成不同程度不良影响,甚至致癌或致畸。面对这些危险品,实验者在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一旦实验操作者暴露在危险化学品中,化学有害物质可能有吸入、接触、针刺以及通过破损皮肤等方式危害人体,因此针对不同的接触方式和化学品有不同的应对和急救措施。
化学实验品作为完成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本身的纯度、状态等因素对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影响很大,同时化学实验品自身的易燃易爆、易潮解、毒性等属性也是引发化学实验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化学实验品的风险评估工作在化学实验风险分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国内的化学品评估体制还不够完善,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参与化学实验的研究者在进行化学实验、处理化学试剂的过程中对其所用试剂的风险评估不够到位。例如,2017年,东华大学实验室中因为实验者在操作中对于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常温下将两种试剂快速混合导致发生爆炸,最终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如果实验员能够正确认识这两种强氧化剂的性质,在冰水浴的状态下缓慢逐滴加入混合,很可能就避免了这样一次伤害。又如,2009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某实验室中由于新购进的厌氧培养箱调试不当,压力不稳定引发爆炸事故,造成5人受伤。2015年9月,北京大学化学楼一实验室中,由于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氢气管与火焰枪连接处发生脱落,进而氢气喷出后被点燃引发火灾。关于实验室中发生的各类爆炸、火灾等意外很多,每个危险事件的发生将会给实验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化学实验仪器也是化学实验风险中的重要物质组成部分,在讨论实验仪器的物质性时,罗姆·哈勒确立了实验仪器的本体论地位,提出实验仪器在人与自然之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仪器的作用在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哲学中已经逐渐被重视起来了。
化学实验的产物包括实验预期目标的产物和实验中常常出现的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然而化学实验中获得的目标产物在应用转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不是某一项研究的独立前行,一个成功的化学实验的实验产物往往是多方面的应用,甚至不仅仅是化学学科领域内的,也可能是在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属性使得各种利益因素不断渗入科学研发的过程中,因而科技成果脱不开功利性的结果。有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不仅会影响科学的非认知方面或“坏”科学,也影响到认知方面或“好”科学。科技创新加速的过程也是科学知识运用中风险检验的过程,需要突破传统实验科学的界限,将实验室转化到社会环境中,因而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将提高社会的风险水平。随着科学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逐渐显著,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加大。虽然每一个实验者应该是专心科学研究的,潜心化学实验过程的,但是在他们认真研究的背后不是漠视社会的发展,不是对自己工作成果的未来应用置之不顾,也不是对未来社会环境和人类发展漠不关心。科学技术负荷的风险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同的技术对应的风险内容和大小是不同的,但是其存在是必然的。当前科学技术风险主要是由科学化的技术和技术的科学化带来潜在的社会威胁,这样的风险背后是更多不确定、更广泛的扩散与联系和更大的危险等。因而,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社会中人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其带来的影响结果大为不同,在化学实验的实验前设计、实验进行中和实验成果的应用等方面也都将会有更多不同。
对实验副产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大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也可能会对实验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另外直接弃置有些经过提纯处理后可再次使用的试剂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对于化学实验风险的“危害性”也包含对化学实验副产物的不当处理,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4.系统性
在化学实验实践中,人们的行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实验者与自然之间、实验者彼此之间、实验者与社会环境中间形成了复杂的交互作用。这样的交互作用不断变化,甚至可能超出人的预知能力。化学实验系统对人而言是存在风险的,该系统中的各个风险要素相互作用并扩散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即化学实验风险是系统性的。
化学实验风险的形成不是某一个因素的单独作用,而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但是单一因素变化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每个不同的实验结果蕴含着不同的实验风险。化学实验产物应用过程中涉及各方面的关系与利益,在社会资本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化学实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作用过程,各个实验是各个不同子系统,实验小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是子系统组合实现完整系统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风险对应的是整个系统,化学实验中的实验者、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和实验产物等所面临的风险问题都是针对其作用而相互影响的。
在完成某个单一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其操作流程是系统而规范的,但同时这个子实验也将是整个化学实验研究的一个子系统。对化学实验整个大系统而言,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是系统维持和运行的推力,而化学实验风险在系统运行中既展现事物发展的推动力也包含对风险增长的抑制力。化学实验风险的系统性因其实验性质和内容的特殊性而存在,是实验者在思考实验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三、高校实验室化学品污染的危害
对高校来说,进行任何一种化学实验时都会用到实验室,也都会用到许许多多的化学品(化学试剂或精细化学品)。高校化学实验室所使用的化学品不仅有一般化学品还要使用危险化学品,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要求和不同知识点的需要,要用到多种化学品。实验室接收的使用对象也具有非常广泛的范围(科研人员、教师、普通学生)。实验室内的废弃化学品、废气、废液以及一些化学品的辐射等都称为化学品污染。因此,实验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很多,既有废水污染也有气体污染,还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一般废弃物和危险化学品)。
实验室化学品污染,按其污染方式可以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按照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废水污染(如废弃的液体试剂、实验结束洗涤器皿的废水等)、废气污染(如化学试剂挥发物、实验气体中间产物、泄漏的实验气体试剂)、固体废物污染(如多余化学试剂、实验产物、废弃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失效的化学试剂等)。
(一)废水污染危害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产生的废水污染一般有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染化料助剂污染,以及其他有机物污染。但是,在实际化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污染通常是上述污染类型中的混合体。实验中含有化学品的废液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不但会腐蚀管道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水污染。除此之外,如果污染的水体被人或动物饮用会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例如,众所周知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水体中混入了甲基汞,归根结底,就是化学品造成的水污事件,事件造成60多人死亡,两百多人中毒。
(二)大气污染危害
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有些是有毒有害的,一些可能是温室气体,还有一些化学试剂本身就具有挥发性。而实验室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些处理设施,有害气体就会直接进入大气环境,引起大气污染。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种类很多,一些液体本身就具有挥发性。但如果这些污染物直接释放到大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例如,废气中如果含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等,可能会造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实验中经常会产生的水蒸气(H2O)、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氨氮和碳化氢经过太阳光紫外线照射能生成一种有毒的化学烟雾;苯的挥发物、甲醛等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十八种致癌物质中的两种,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酚类有机物会直接损害细胞,腐蚀皮肤;苯胺类会损害造血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引起炎症;汞蒸气中毒会损害人体器官,严重的会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甚至还会损坏神经系统。不经处理就将气体直接排到空气中,虽然数量少,但积少成多,最终还是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空气污染是目前我国面临较大的环境威胁。
(三)固废污染危害
实验室内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仅包括一般垃圾和废弃仪器,还包括剩余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废弃固体产物。如果随意处置不加管理,就会造成固废污染。若随意丢弃在垃圾堆中,经过长时间的堆积,雨雪淋溶,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若随着降雨流入河湖,就造成地表水污染。被污染的水直接被人引用或被动植物吸收然后通过食物链输送人体,会产生危害。1955年,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地下水。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不仅具有化学品污染物种类多、成分复杂的突出特点,而且还具有总量小、浓度高的特点。这样一来在处理这些污染时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实验室造成的化学品污染一般不容易得到重视,而且污染是在使用实验室的那一段时间产生,污染物浓度高而集中。若不加以防治,积年累月将造成环境污染即化学品污染。虽然高校实验室化学品管理与企业化学品管理有诸多类似之处,但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化学品更加集中,种类也更繁杂,学校人员也更加密集,因此高校化学品管理应该区别于企业化学品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