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信”与“仁”“义”“礼”“智”是儒家历来重视和提倡的“五德”或“五常”。
对于“仁”“义”“礼”“智”,《老子》是蔑视和反对的,如第18章说: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
——因此大道废弃后才有了仁义,智慧出现后就有了虚伪……第19章说: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灭绝圣明,摒弃智慧,人民才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灭绝仁爱,摒弃礼义,人民才能回归于孝慈……
但对于“信”,《老子》不仅不蔑视、不反对,而且还非常重视和提倡。那么什么是“信”?《老子》为什么看重和提倡“信”呢?
古文中的“信”
金文“信”由“人”“口”组成。《说文》中列有“信”的两个古文,第一个由“人”“舌”组成,第二个象两个并列的“心”字。小篆中由“人”“言”组成,《说文》解释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说文》说“信,诚也”,这属于“转注”,即以两个意思相同的词互相解释。“诚”由“言”“成”组成,“成”有植物果实成熟、饱满的意思,指一种内在的真实。“言”“成”合起来,就是讲话要基于内在真情实意的意思。既然“信”“诚”属于“转注”的关系,那么“信”也应有讲话基于内在真情实意的意思。
先有本质,然后才有本质的发挥。如果说《老子》中的“精”是本质,那么“信”就是基于本质的发挥,因此第21章将“精”“信”相提并列说:
道之物……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上的这个东西……其中有精呀。其中的精是真实的,其中有信。
“道之物”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正因为“道之物”中“有精”“有信”,所以它才能化生宇宙万物。正如《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中所说: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不信成物,又况人事?
是呀,“信”本来就是由“人”“言”组成,从构字上看是“人言为信”,是由“人言”之“信”来比拟宇宙本源之“信”、宇宙万物之“信”,人自己更应该讲究“信”。但《老子》成书时代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以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例。张仪在任秦国相国期间,秦国攻伐齐国,但因齐国与楚国是同盟,所以秦王有所顾忌,担心秦齐开战,楚国会帮助齐国,于是派张仪游说楚国。
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解除与齐国的盟国关系,秦国将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一听,这事合算,果真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并立马派使者跟着张仪回秦国接收六百里之地。
而张仪呢?回到秦国后,谎称摔伤,三个月没再露面。而楚怀王这边巴巴地等着那六百里土地等得心焦,心里琢磨:“是不是秦国嫌我的诚意不够,和齐国绝交不彻底呀?”于是又派人北上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之下与秦国联手以孤立楚国。
到了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开始上朝了,遇见楚国使者,装出纳闷的样子问:“您不去接受土地,在这干什么呢?从某地到某地,有土地六里,您可以去接收了。”楚国使者说:“我听说是六百里,可没听说是六里呀!”但人家张仪一口咬定就是六里,根本就没什么六百里的说法!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人们都越来越不讲“道”,越来越不讲诚信。言不由衷,弄虚作假,讲假话,讲大话,像张仪这样说话当放屁的人多了去了,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言”都是可信的。那么,什么“言”才是可信的呢?
扬雄《法言·问神》中说“故言,心声也”,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是为了表达人的真情实意的。“言”既为“心声”,那就应该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以我之口说我之心,做到心、口一致,而犯不着曲里拐弯、遮遮掩掩,所以《说文》又解释说“直言曰言”。
这也就是说,只有“心声”之言、“直言”之言、与自己内心保持一致之言才是可信的。所以《老子》第8章说“言善信”,语言与自己的内在保持一致才能做到信;第27章说“善言者无瑕谪”,讲话与自己内心保持一致的人没有瑕疵。
相反,经过刻意美化、拐弯抹角说出来的话,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是否反映出你的真诚实意,那是颇令人生疑的。所以《老子》第68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不用修饰、美化,修饰、美化的话不真实。(www.xing528.com)
如果语言不能表达和反映内在的真情实意,那还不如不讲话、少讲话。所以第2章说: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实行的是不言的教化。第24章说: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少说话合乎自然。狂风不会刮上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谁造成了狂风和暴雨?天地。天地都不能使狂风暴雨持久,何况是人说的话呢?
天地自然是不会讲话的,但是它会刮风、会下雨,又好像是在讲话。如同狂风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人讲话应承别人快、忘得也快,因而失信于人。长此以往,别人也不会再相信你。所以第17章说:
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
——你的诚信不足,于是别人也不相信你,所以说话一定要慎重。第63章也说: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轻易许诺的人一定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如前所述,“精”是“道”的内在本质,“信”是内在本质的发挥。所以第75章又说:
天之道……不言而善应。
——天道虽然不会说话……它却是善于应答的。
你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道”,“道”也就在多大程度上与你相应,正如第24章说: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所以行为上有道的人符合道,有德的人符合德,失去道、德的人道、德也失去了他。你得到了道,道也得到你;你失去了道,道也失去了你。
总之,按《老子》的意思,只有不说话才能完全与“道”相符。然而,又如第43章所感叹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领悟到、很少有人能做到。
做不到“无言”“少言”,又言不由衷、言而无信,所以只能像第38章所说的那样: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有了德,丧失了德然后才有了仁,丧失了仁然后才有了义,丧失了义然后才有了礼。礼的出现,标志着忠信的淡薄和混乱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