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在《老子》中出现了3次,即第14章“一者,其上不儵,其下不忽,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第67章“小邦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笼统地说,“绳”就是绳子、绳索;具体来说,绳、索又有区别,《小尔雅·广器》说“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
第14章的“绳绳”一般解为绵绵不绝,不过这时的“绳绳”要读作“mǐn mǐn”。“绳绳”是有这个意思,如《集韵·准韵》中说“绳,绳绳,无涯际貌。一曰运动不绝意”,《诗经·周南·螽斯》“宜你子孙,绳绳兮”朱熹注“绳绳,不绝貌”。
第14章“一者,其上不儵,其下不忽,绳绳不可名也”是描述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结合本章下文“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以及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将“绳绳”解释为“绵绵不绝”,是说得过去的。
但我认为还有一种理解,应该更符合《老子》的原义。即将第一个“绳”理解为动词“打结”,第二个“绳”理解为名词“绳子”。这样的话,“绳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也就是第67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所说的“结绳”。
“结绳”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文字没有发明之前,远古时期的人们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的,如《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说“神农氏结绳而治”。也就是说,结绳记事代表着文字没有发明之前的上古时代。
第67章说“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其中的“小邦寡民”也代表了这样的上古时代,“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也就是使人们回到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www.xing528.com)
正如第1章说“无名,万物之始也”,万物产生之初是没有名的。第14章说“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这时虽然产生了阴、阳同涵的“一”,但阴、阳还没有从“一”中分化出来(参“一”字条),还没有产生具体的事物。既然没有具体的事物,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事情可记,所以说“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第27章还说“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其中的“
”也是指绳索,《玉篇·糸部》“
,索也”。“约”有“用绳子捆缚”“简缩”的意思,《说文·糸部》说“约,束也”,段玉裁注“束者,缚也”。而“捆缚”“简缩”不免要有突起、打结的地方,因此“
约”连用也有“用绳子打结”的意思。
“结”是“打结”,“约”也是“打结”。“善结者无
约而不可解也”的表层意思是说,善于打结的人没有打结却解不开。既说“善于打结”,又说“没有打结”,这该怎么理解呢?原来所谓的“善结”,其实根本就没有打结。因为“无
约”嘛,你打的什么结?又用什么打的结?
那么,“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到底想说明什么呢?我们看《庄子·骈拇》中的一段话:依靠曲尺、墨线、圆规、角尺而端正事物的,这是损伤事物的本性;依靠绳索胶漆而使事物粘固的,这是伤害事物的天然禀赋;运用礼乐对人民生硬地加以改变和矫正,运用仁义对人民加以抚爱和教化,从而抚慰天下民心的,这样做也就失去了人的常态。天下的事物都各有它们固有的常态。所谓常态,就是弯曲的不依靠曲尺,笔直的不依靠墨线,正圆的不依靠圆规,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离析的东西附在一起而不依靠胶和漆,将单个的事物捆束在一起而不依靠绳索。
明白了吧?原来,“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与“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样,都是希望回到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回到事物之初,从而保持事物的自然本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