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中的士:道的追求与笑的象征

《老子》中的士:道的追求与笑的象征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士”在《老子》中出现了4次,即第40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第70章“善为士者不武”。后来,“士”由“雄性生殖器”之义引申为男子的通称,尤其指未婚的青年男子。士是贵族中最低的一等,虽然没有领地,但有祭祀权、参政权、参战权。由于士的数量激增,在当时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而《老子》也说:“弗笑,不足以为道。”可见笑意味着得“道”。

《老子》中的士:道的追求与笑的象征

“士”在《老子》中出现了4次,即第40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第70章“善为士者不武”。

古文中的“士”

“士”在甲骨文中作“”,像一个雄性生殖器。如果将其倒悬,亦作“”,简化为“”。在甲骨文中,在“牛”字旁边加上“”,则为“”,意思是牡牛,也就是公牛。在“羊”字旁边加上“”则为“”,意思是牡羊,也就是公羊。可见,“士”的本义指雄性生殖器。

后来,“士”由“雄性生殖器”之义引申为男子的通称,尤其指未婚的青年男子。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意思是说,年轻人呀,想把未婚妻迎回家,那就趁着冰还没融化,赶紧吧!

到了商、周时期,“士”泛指官吏。如《尚书·周书·多士》“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多士》这篇文章就是周公训戒殷商旧臣的文诰,“多士”也就是众多的殷商旧臣。

春秋时期,人分贵族、平民、奴隶三等,贵族又分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等。士是贵族中最低的一等,虽然没有领地,但有祭祀权、参政权、参战权。战争一来,原则上国君当统帅,大夫当将军,士当战士、武士。

从春秋到战国,随着周王朝的式微,王官失守,学术下移,一些本属王官的知识人流入诸侯的采邑而颓降为士,像老子、孔子就可以算作这一类。而一些受过教育的下层平民则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上升为士,像孔子的学生们都可以算作这一类。

由于士的数量激增,在当时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又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而没有固定的主人与职业,因此得以游走于诸侯国之间择主而事,在当时诸国纷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是谁?他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士。他仅仅一次外交活动,就使鲁国保存、齐国混乱、吴国战败、晋国强大、越国称霸,使当时错综复杂的各国形势发生骤变。由此可见当时士的能量之大、作用之大!

根据知识、技能的不同,士又可分为武士、谋士、文士、医士等。《老子》第70章“善为士者不武”的“士”就是战士、武士。第40章的“士”则属泛指:(www.xing528.com)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上等的士听说了“道”,能够完全去实行;中等的士听说了“道”,若有若无似懂非懂;下等的士听说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不笑,那就不能领悟“道”。

根据悟“道”程度的不同,《老子》第40章把“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等。问题是,《老子》这里所说的“上士”果真是上士,而“下士”果真是下士吗?未必。

第一,第3章说“不上贤”,《老子》是反对把人分出三流九等的,而这里却分“上士”“中士”“下士”。

第二,第1章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47章说“圣人不行而知”,“道”是“不行而知”的,而这里却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第三,第4章说“道……湛呵似或存”,第6章说“緜緜呵若存”,“道”是一种“若存若亡”的东西,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可见与“上士”相比,“中士”与“道”更契合。

第四,昔日佛祖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而《老子》也说:“弗笑,不足以为道。”可见笑意味着得“道”。

综上,从闻道、为道的角度来说,“闻道,大笑之”的“下士”才恰恰是“上士”,才是真正的得“道”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