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坐姿的含义及老子的解读

不同坐姿的含义及老子的解读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是坐,却有不同的坐姿,而不同的坐姿有不同的寓意。比如,两膝着地,两股直立,腰部挺直,臀部放在脚跟上,称为“危坐”“跪坐”,表示的是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还有一种坐法,就是靠着桌几坐在席子上,称为“隐几而坐”,这种坐法可以说是道家的专利。这回,轮到作为老师的孔子惊讶了。

不同坐姿的含义及老子的解读

“坐”在《老子》中仅见于第62章: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

——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是不善之人用来保全自己的。美好的语言可以起到沟通的作用,高尚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人虽然不善,但是有什么理由要抛弃他呢?所以设立天子同时也设置三卿。虽然先晋献拱璧然后晋献驷马作为礼物,不如“坐”而进“道”。

其中的“坐”字,注译《老子》之书大都忽略不译。李零先生《人往低处走》中把“坐而进此”译为“跪而献道”,这等于把“坐”译为“跪”,把“进”译为“献”,也不对。

联系第62章上下文看,“坐而进此”中的“此”指“道”无疑。《庄子·天运》中借老子之口说:

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

——假如“道”可以晋献的话,那么人们没有不拿它来献给国君的;假如“道”可以进献的话,那么人们没有不拿它来献给亲人的;假如“道”可以通过言语告诉别人,那么人们没有不把它告诉兄弟的;假如“道”可以送给别人,那么人们没有不送给他们子孙的。

这也就是说,“道”是无法靠别人传授的,更不像玉璧、马匹那样具体的东西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所以说李零先生把“坐而进此”翻译为“跪而献道”也不对。

古文中的“坐”

“坐”由一个“土”、两个相对的“人”组成,林义光《文原》说“象二人对坐土上形”。

《渊鉴类函·居处部·台》中载:有一天,金代章宗皇帝完颜璟与爱妃李宸在新建的台榭上欣赏周围的景色。章宗一时高兴,便随口说道:“两人土上坐。”一旁的李宸也随即对答道:“一月日边明。”两句合起来,恰好是一副难得的对联。章宗皇帝听后,连声称赞道:“好联!好联!”其中“一月日边明”拆的是一个“明”字,“两人土上坐”拆的就是这个“坐”字。(www.xing528.com)

同样是坐,却有不同的坐姿,而不同的坐姿有不同的寓意。比如,两膝着地,两股直立,腰部挺直,臀部放在脚跟上,称为“危坐”“跪坐”,表示的是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臀部着地,双足伸开,两手按在膝上,像簸箕的形状,称为“箕坐”“踞坐”“夷坐”,是一种傲慢、不尊敬人的坐姿,所以孔子曾因他的老友原壤箕坐而拿拐杖敲他的小腿(《论语·宪问》),孟子曾因为他的老婆踞坐而差点把她休了(《韩诗外传》)。

还有一种坐法,就是靠着桌几坐在席子上,称为“隐几而坐”,这种坐法可以说是道家专利。比如《庄子·齐物论》中载: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抬头望天,口中缓缓吐气,神情木然,一动不动,似乎精神离开了躯体。学生颜偃陪站在跟前,见状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木一样,精神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今天凭几而坐的人,和往昔凭几而坐的人大不一样了。”南郭子綦回答说:“颜偃呀,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的我已经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

讲到这里,对道家有些了解的读者该明白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种得“道”的状态,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其实就是寓意得“道”了。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似丧其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用道家的另一个专门术语来说,那就是“坐忘”。《庄子·大宗师》中孔子与颜回的一段对话,就说到“坐忘”这种状态:

有一天,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问:“你所说的进步指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掉仁义了。”孔子说:“好呀!可以说有进步了,但是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有进步了。”孔子问:“你所说的进步指什么?”颜回说:“我忘掉礼乐了。”孔子说:“好呀,可以说有进步了,但是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有进步了。”孔子问:“你所说的进步指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

这回,轮到作为老师的孔子惊讶了。孔子神色突变,问颜回说:“什么叫‘坐忘’?”颜回说:“‘坐忘’就是忘记自己的肢体,废除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离弃身体并抛弃知识,与大道浑同为一体。”

由上可见,原来《老子》“坐而进此”的“坐”,其实就是《庄子》中“隐几而坐”的“坐”,就是“坐忘”的“坐”。

许多人对“不若坐而进此”的“坐”忽略不译,原因之一可能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坐”就是“隐几而坐”的“坐”,就是“坐忘”的“坐”;原因之二“坐”是为了忘,寓意在得“道”,而“道”本身又是不可说的,因此也的确难以用一个词来简单地对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