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的“无”,就是“没有”的意思,不用多讲。“极”,《说文》解释说“栋也”,也就是居一屋最高处的栋梁,引申为“最高”“最高点”等意思。
古文中的“极”
“极”在《老子》中出现了6次,其中第16章“致虚极也,守静笃也”、第70章“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的2个“极”字是程度副词“最高”的意思;其他4个是“最高点”的意思。
“极”是“最高”的意思,而《老子》的“道”是一个阴阳往复循环的圆环之“道”,在这样一个圆环之上,每一个点与圆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是没有一个最高点的。所以第28章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转变他的白,守住他的黑,作为天下人的范式。作为天下人的范式,长久的德性没有差错。长久的德性没有差错,复归于没有最高点的状态。第58章说: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祸是福的依靠,福中潜伏着灾祸。谁知道它的最高点?它没有一个定准。第59章说:
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及早服从阴阳变化就是重新(重视)积德。重新(重视)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做成的;没有什么不能做成,就没有人知道它的最高点;没有人知道它的最高点,就可以拥有国家;拥有了土地,国家就可以长久。
周敦颐《太极图》
《老子》中说“无极”“莫知其极”,《周易·系辞》中则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而《庄子》中既说到“无极”也说到“太极”,如《庄子·大宗师》中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则在“太极”之上添上了“无极”一层,表明“无极”比“太极”的境界还要高。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描写,蒙古郡主赵敏带人到武当山寻衅滋事,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法对付赵敏手下的“八臂神剑”方东白:
张三丰演示了一遍太极剑法后,问张无忌:“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
张无忌道:“看清楚了。”
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www.xing528.com)
张无忌道:“已忘记一小半。”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吧!”
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在怎样了?”
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这时,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得多了。”要求张三丰再演示一回。
张三丰又演示了一回,再问张无忌:“孩儿,怎样啦?”
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
张三丰点了点头,放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圈,沉思半晌,又缓缓地踱了半圈,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下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吧!”
最终,张无忌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靠“忘”了的太极剑法,打败了“八臂神剑”。
不少人喜欢看武侠小说,是金庸迷,但很少人知道,《倚天屠龙记》中的这个“张无忌”其实也就是“张无极”,何以见得呢?
我们知道,张无忌后来成了明教的教主,明教教主下面有左、右光明二使,这相当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两仪”。左、右二使一个叫杨逍,一个叫范遥,这“逍”“遥”二字又是取自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逍遥”。左、右二使下面有紫衫龙王、金毛狮王、白眉鹰王、青翼蝠王四大法王,相当于《周易·系辞》“两仪生四象”中的“四象”。四大法王下面有“五散人”,相当于《老子》第28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中的“器”“官长”。再往后,那就是五行旗了,也就是太极图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按后来的道教的说法是“化胡而去”了,而《倚天屠龙记》中偏偏又有个神医叫“胡青牛”。
十二辟卦图:《乾》《坤》的相互转化
一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么多的人名取之于《老子》《庄子》,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张无忌”的“无极”也应该是取之《老子》,“无忌”应该就是“无极”的谐音。
《易经·乾》卦上九爻说“亢龙,有悔”,“龙”代表阳气,“亢龙,有悔”是说阳气强盛到了极点而不知道转化,会有悔恨产生;用九爻说“见群龙无首,吉”,出现阴、阳并存的局面吉利,这是因为阳气到了极点以后开始向阴气转化,《乾》卦开始向《坤》卦转化。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之前的明教教主叫“阳顶天”,顾名思义,就是阳气到了顶点的意思,也就是“亢龙,有悔”的状态,所以最后未得善终。而继任的张无忌(无极)之所以武功更高、更强、更厉害,是因为他属于“见群龙无首,吉”的状态,能够在阴、阳之间不断进行转化,会乾坤大挪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