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雍正皇帝命题事件揭秘,一触即发!

雍正皇帝命题事件揭秘,一触即发!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令他好奇的是,揭帖中写到他的名号处,“雍正”中的“正”都是写作“止”,他想:“这一定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为了避免蛊惑人心,音德立即下令将这位廉亲王的幕宾推出斩首。但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发挥附会成了“雍正无头”,并在雍正皇帝面前将命题之人告发了。雍正皇帝听后信以为真,当即下令将查嗣庭捉拿归案并抄家。“一”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没有了这个“一”,不仅雍正的头没了,就连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没了。

雍正皇帝命题事件揭秘,一触即发!

说到“正”,先讲两个与“正”、与清朝雍正皇帝有关的故事。

雍正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不过由于之前在皇位继承上与廉亲王一党有着激烈的竞争,以及在继承皇位问题上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疑窦,虽然最终继位,但关于他“杀父弑母”“屠兄杀弟”“诛戮功臣”之类的谣言一直不断,这使他非常恼怒。

一天,雍正皇帝河南赈灾后回到行宫,看见侍卫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经他一番查问,领侍卫内大臣音德便交出一张揭帖。雍正皇帝一看,还是那些说他“杀父弑母”“屠兄杀弟”“诛戮功臣”之类的老生常谈。

但令他好奇的是,揭帖中写到他的名号处,“雍正”中的“正”都是写作“止”,他想:“这一定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于是立即派人明查暗访,终于把作案者抓到。

经过审问,得知此人原是廉亲王府中的一位幕宾。当领侍卫内大臣音德审问他为何把“雍正”的“正”写成“止”时,这位幕宾说:“我痛恨雍正,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我这样算是代天帝斩了昏君的头,以略解心中之恨。”音德又问:“是谁教你这样写的?”这位幕宾说:“此乃上天垂象。”音德喝斥道:“胡说!”幕宾说:“仓颉造字内藏玄机。‘正者,一而止也’,‘一’没有了之后,天下也就完蛋了。”为了避免蛊惑人心,音德立即下令将这位廉亲王的幕宾推出斩首。

此事之后,典试江西的礼部侍郎查嗣庭,在出考题时用了《诗经·商颂·玄鸟》中的诗句“维民所止”为题。“维民所止”本来的意思是说,商王朝幅员辽阔、土地广博,老百姓可以随意定居。但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发挥附会成了“雍正无头”,并在雍正皇帝面前将命题之人告发了。

“维”就是“雍”字没了上面的“亠”,“止”就是“正”字没了上面的“一”,“维止”可不就是“雍正无头”?雍正皇帝听后信以为真,当即下令将查嗣庭捉拿归案并抄家。一搜查发现,居然连查嗣庭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也题为《维止录》,这更是罪上加罪了。

考题“维民所止”也好,书名“维止”也罢,不过出于查嗣庭对这句诗的喜爱,但一经发挥附会成了“雍正无头”,那可不得了!一向胆小怕事的查嗣庭因此狱中惊吓而死,死后还被戮尸枭首,其亲族、弟子也多受株连。

廉亲王的幕宾说“正者,一而止也”,是否如音德所说,是“一派妖言”、毫无根据?

甲骨文金文中,“正”和“足”字形非常相似,下面一个“止”,上面一个圆点或方框。“止”就是“趾”的古文,表示人的脚;上面的圆点、方框,表示人走向的目标。

还有人认为,方框表示城邑,人走向城邑是为了征伐,因此“正”就是“征”的初文。甲骨卜辞中有“王来正人方”的记载,《诗经·商颂·玄鸟》中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其中的“正”都是“征”的意思。从“正”字最早运用的情况看,“正”应该就是“征”的初文。(www.xing528.com)

古文中的“正”

现在的“正”由“一”和“止”组成,《说文》解释说“正,是也。从止、一以止”,也就是“止于一”或者“一而止”的意思。这种解释虽然不合乎“正”字初义,但是与《老子》中的“正”字之义非常吻合。

“止”有“停下来”的意思,“一”就是万物本源的“有物”(参“一”字条),如此“止于一”就是“停留在万物本源”的意思,这也就是第39章中所说的“昔之得一者……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一”“有物”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化生万物之前本质上是静的,所以第45章说“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57章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一”“有物”在运动中化生万物,万物化生以后还得返回“一”“有物”的状态。因为只有返回,才能重新达到“正”,所以第80章说“正言若反”。

“一”“有物”在运动中化生万物,万物化生以后还得返回“一”“有物”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循环不已、永无休止的圆环之“道”,而圆环上的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是没有一个最高点的,所以第58章说“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2章),“一”“有物”在化生万物之前是“无”的,万物化生以后才是“有”;“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第1章),要返回“一”“有物”的静止状态,必须做到“无欲”,所以第37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如上所见,《老子》中的“正”字还真是可以拆成“一”“止”来解释。“一”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没有了这个“一”,不仅雍正的头没了,就连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没了。

看来,那位廉亲王幕宾所说,那些附会“维止”为“雍正无头”的人,也并不是“一派妖言”、完全一点根据没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