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中,纪与宇宙道起点之喻

《老子》中,纪与宇宙道起点之喻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仅见于《老子》第14章:一者,其上不儵,其下不忽,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但在金文中,“纪”只是作“己”,并没有右边的“糸”字旁。古文中的“纪”也就是说,“己”本来是一种别丝的工具,也就是俗称的“线拐子”。由第14章不难看出,“纪”在《老子》中比喻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创生万物的开始。《老子》第40章说: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中,纪与宇宙道起点之喻

“纪”仅见于《老子》第14章:

一者,其上不儵,其下不忽,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之外,其他道家文献中也很喜欢用“纪”这个词。如《庄子·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列子·汤问》中说:“物之终始,初无极己。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

“纪”的繁体字作“紀”,左边一个“糸”,右边一个“己”。《说文》解释说:“纪,丝别也。从糸,己声。”但在金文中,“纪”只是作“己”,并没有右边的“糸”字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此后出字,己为十干,借义所专,因又制此加糸傍也。”又说:“己即纪之本字,古文像别丝之形,三横二纵,丝相别也。”

古文中的“纪”

也就是说,“己”本来是一种别丝的工具,也就是俗称的“线拐子”。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有老式织布机,见过这东西,的确与金文中“己”字很像。但是由于后来“己”被借用作天干中的“己”,因此才又在“己”旁加上一个“糸”字,表示原来“别丝”的意思。

顾名思义,“别丝”就是把丝线区别开,理出个头绪来。因此“紀”又有了“头绪”“端绪”的意思,《方言》卷十中说“红、末、纪,绪也。南楚皆曰。或曰端,或曰纪,或曰末,皆楚转语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纪者,端绪之谓也”。

由第14章不难看出,“纪”在《老子》中比喻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创生万物的开始(“古始”)。对此,《老子》第1章说: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名”意味着事物的开始,“有名”意味着万物开始产生。第41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又生于“无”。第42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化生出一,一化生了二,二化生了三,三化生了万物……

就这样,事物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越生越多。但正如第12章所说: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五色使人眼瞎,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难得的财物使人的行动受到妨碍,五味使人的胃口败坏,五音使人的耳朵变聋。(www.xing528.com)

这么多色彩、这么多味道、这么多声音、这么多事物,简直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那又该怎么办?第23章说: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少数的事物我们容易把握,太多的事物则使我们迷惑,所以圣人执“一”来治理天下。

这个“一”也就是第14章“一者……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的“一”,也就是“古始”“道纪”,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来处,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参“一”字条)。有始就有终,然而正如《诗经·大雅·荡》中说: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上天生下老百姓,命运不能始终如一。开始没有不好的,但是很少有好的结局。《周书·蔡仲之命》说:

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穷困。

——慎重事物的开始,也慎重事物的结局,最终不会陷于困境。不慎重事物的结局,最终陷于困境。《老子》第64章也说: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老百姓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在接近了成功时失败。所以能够在最后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才不会有失败的事。

那么,如何做到慎终若始、善始善终?那就要遵循“道”,因为“道”是善始善终的。《老子》第40章说: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只有“道”,善于开始并且善于成就事物。圣人能够遵“道”而行,所以儒家的子夏也说:

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论语·子张》)

——能够做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面对大千世界、纷纭万象,当我们感到迷乱、迷惑的时候,可以用“道纪”帮我们理一理;当我们面临功成垂败的挫折时,需要慎终若始,想一想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如此才能善始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