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在《老子》中就出现过1次,即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有种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呀,空廓呀,超然独立而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生成天地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给它取个“字”叫“道”,我勉强地给它起个“名”叫“大”。“大”表明事物的运动……
第25章一会儿说我不知道“有物”的“名”,一会儿又说给“有物”取个“字”叫“道”,一会儿又说我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好像很啰嗦!是犯了老年痴呆症,还是其中暗藏什么玄机呢?这首先得了解一下“名”“字”的不同。
现代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是只有名而没有字的,比如笔者,姓“臧”名“守虎”,“守虎”只是我的名,我其实是没有字的。但我们往往将“名”“字”混为一谈,笼统地称“守虎”为“名字”。而古代却是大不一样,名是名,字是字,上层社会的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有的还有号,并且起名、取字大有讲究、大有学问。
第一,“名”“字”的含义不同。“名”前面已经讲过(参“名”字条)。“字”是上面一个“宀”、下面一个“子”。“宀”是房屋,“子”是小孩子,合起来就是在房子里生养孩子的意思;还有人认为,“字”的上半部不是“宀”,而是人两腿张开的样子,“宀”“子”合在一起,就是女人两腿张开生孩子的样子。由此又引申出“出嫁”“养育”等意思。
古文中的“字”
第二,古代起名、取字时间不一样,有早有晚。名是生下来不久就可以有的,《礼记·内则》中记载,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命名。而字是一个人长大成人以后才有的,《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讲嫁,笄而字”,也就是说,古代男孩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孩十五岁举行加笄礼时取字,意味着可以嫁娶、生子了。(www.xing528.com)
第三,名、字之间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老子名“耳”字“聃”,“耳”当然是耳朵,而“聃”与“聸”相通,也是大耳朵的意思。又如,屈原名“原”,字“平之”,“原”就是平原,字“平”是说明名“原”的特点。又如,刘备名“备”字“玄德”,“备”是“顺”的意思,名、字都来自《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句中。
其他关于名、字的讲究还有很多,如名只有长辈对晚辈、尊者对卑者时可以叫;字是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时称呼的,等等。因与本篇主旨无关,不再多说。
明白了古代“名”“字”的区别,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老子》第25章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了。
第一,因为在“有物”“道”没有化生万物之前,本来是无一物的,更没有人的存在,因而也没有人给任何事物起一个名称(参“名”字条),所以《老子》说“吾未知其名”。
第二,如上所述,“字”是一个人长大成人以后才有的。依此类推,《老子》说“有物混成……字之曰道”,意味着“道”是后天被生成的,是“有物”长大以后生成的,也就是“有物”在圆环运动中生成的。
第三,《老子》说“吾强为之名曰大”,一是因为“道恒无名”(第32章、第37章),二是因为《老子》倾向于“致虚极也,守静笃也”(第16章)而反对“大曰逝”的运动,所以才极不情愿、很勉强地说“吾强为之名曰大”。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老子》第4章所说的“道……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既然“道”是“有物”生成的,是“有物”的儿子,那么“有物”当然是“道”的母亲,而“道”的母亲“有物”又是“像帝之先”的,因此“有物”就是“帝”的祖先(参“帝”字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