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虚实强弱志向抑制

《老子》:虚实强弱志向抑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第3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人民心虚,使他们肚子吃得饱;使人民的志向抑制,使他们的筋骨强健。第33章说“强行者有志也”,逞强行事的人有“志”。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判断译者究竟是如何理解“志”的,但在提倡“有志”“立志”的现代主流价值观念下,像这样的翻译至少是很容易使人误解的。《老子》反对有心、有志,反对前言、前识,其主旨就是希望人们不要执着。

《老子》:虚实强弱志向抑制

“志”在《老子》中出现了3次,在现代主流文化语境下,这绝对是一个好词,是不断被提倡、激励和强化的。那么,“志”是什么意思?《老子》对“志”又持怎样的态度?

古文中的“志”

“志”由“士”“心”组成,《说文》解释说:“意也。从心,之声。”段玉裁注:“此篆小徐本无,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补。”在古文字中,“士”原来是作“之”的,“之”有“运动”的意思,“之”“心”合起来,就是有意而为的、在一个方向的运动,有“执着”“固执”的意思。

《老子》反对有“为”(参“为”字条),也反对有心、执着、固执,如第49章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第29章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意味着《老子》也是不待见这个“志”的。

如第3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人民心虚,使他们肚子吃得饱;使人民的志向抑制,使他们的筋骨强健。第31章说“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喜欢杀人,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第33章说“强行者有志也”,逞强行事的人有“志”。

《老子》反对“志”,《庄子》也反对。如《庄子·庚桑楚》说“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没有比“志”更锋利的兵器了,和“志”相比,锋利的莫邪宝剑也甘拜下风。可见,在《老子》《庄子》看来,有心、有志都是欲望太过、逞强的表现,都在不齿和反对之列。

前面我们讲过“贤”,说到商鞅吴起孙膑、田忌等人。而正是这样一些有心、有志的贤士,才使天下大乱的。《老子》提倡“虚其心”“弱其志”其实就是“不上贤”的另一种说法。所以,要想安定身心、安定天下,就要“虚其心”“弱其志”,应“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善现启请分》)。

关于“志”,段玉裁注:“许《心部》无‘志’者,盖以其即古文‘识’而‘识’下失载也。”也就是说,“志”是古文“识”字。而“识”是有思想、意识的意思,如《南史·齐本纪》“我识灭后,身上着夏衣尽天衣”的“识”。

《老子》第38章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相对于“道”来说,“前识”只不过是浮华之辞,是愚民的开始。其中“前识”就是指古籍所记载的前人思想、言论等。

孟子·尽心上》载,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人崇尚什么事情,孟子说“尚志”。王子垫又问什么叫“尚志”,孟子说“不过就是仁、义罢了”。——按孟子的说法,“仁”“义”也属于“志”、属于“前识”。

《老子》讥讽仁、义等为“刍狗”(参“刍狗”字条),《庄子》更是指斥前人的思想、言论为“古人之糟粕”。如《庄子·天道》篇讲了这么个故事:(www.xing528.com)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一个制作车轮的人——轮扁在堂下砍削制作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对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

轮扁又问:“圣人还在世吗?”

齐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这样的话,那么国君您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

听了这话,齐桓公非常恼火,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有什么道理说出来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

轮扁从容不迫地说:“那我就从我从事的工作角度讲讲这个道理吧。制作车轮时,榫眼宽了,榫头就松滑而不坚固;榫眼窄了,榫头就紧涩而难以插入。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如其分,这种技巧我虽然说不出来,但是心里有数。我无法把这种技巧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儿学到这一技巧,所以我虽然已经七十岁,但没人接我的班,因此只能自己一直这么干下去。同样的道理,古代的人和他们那些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所以国君所读的书只能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对于“志”字,注译《老子》者往往不注不译。如第33章“强行者有志也”一句,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中仅译为“努力不懈就是有志”,张其成先生《大道之门》中仅译为“顽强前进的人有志气”。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判断译者究竟是如何理解“志”的,但在提倡“有志”“立志”的现代主流价值观念下,像这样的翻译至少是很容易使人误解的。

《老子》反对有心、有志,反对前言、前识,其主旨就是希望人们不要执着。用《老子》第10章的话说,就是“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用《庄子·应帝王》的话说,就是“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参“鉴”字条);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体同观分》);用《菜根谭》的话说,就是“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穿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用现在时兴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

什么人能够真正活在当下?原始人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说:原始人心里完全只考虑现在的感受,丝毫不为将来作打算,即使是不远的将来。这也就是《老子》希望回归“古始”(第14章)、回到“小邦寡民”(第67章)状态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