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中的贤:拯救社会的方法之一

《老子》中的贤:拯救社会的方法之一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贤”在《老子》中出现了3次。崇尚贤人、任用贤人是儒家、墨家尤其是墨家所提倡的拯救社会的方法之一。古文中的“贤”“贤”字繁体作“賢”,古文字中有的由“臣”“又”组成,有的由“臣”“又”“贝”组成。会合其义,“贤”就是用手抓取财物、宝贝。所以第3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荐举贤人,人民就会相互倾轧争斗;任用有智慧的人,人民就会相互欺诈偷盗。

《老子》中的贤:拯救社会的方法之一

“贤”在《老子》中出现了3次。崇尚贤人、任用贤人是儒家墨家尤其是墨家所提倡的拯救社会的方法之一。如《论语·子路》载: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能的人才来任职。”

墨家经典《墨子》中专门有《尚贤》上、中、下三篇,如《尚贤上》一开始墨子就说:如今的王公贵族,在国家朝廷中执政的,都希望国家富强、人丁兴旺、政治安定。然而不能得到富足,反而贫困;人口不是增加,反而减少;社会得不到安定,反而混乱;往往失去原来所期望的,而得到原来所厌恶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墨子说:原因就在于王公贵族,在朝廷里执政的人,不能把尊重贤才、任用能人作为一项政治措施。因为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多了,国家的统治基础就坚实;贤良之士少了,国家的统治基础就薄弱。所以,掌权人物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增加贤良之士而已。

儒家、墨家“尚贤”,但道家反对“尚贤”。如《老子》第3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那么,什么是“贤”?《老子》为什么提倡“不上贤”?

古文中的“贤”

“贤”字繁体作“賢”,古文字中有的由“臣”“又”组成,有的由“臣”“又”“贝”组成。“臣”,《说文》说“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说“臣民均古之奴隶也”,在古代君王的眼里,臣与民其实一样,都是财物,都是奴隶。“贝”就是贝壳,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代表着财物。“又”就是古“手”字。会合其义,“贤”就是用手抓取财物、宝贝。

鲁迅先生《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历史上其实只有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臣、民虽然都是奴隶,但有大、小的区别。臣是大奴隶,民是小奴隶。

臣有机会接近君王,享受国家俸禄,还有机会贪污受贿,在钱财、地位上慢慢与民拉开了距离,所以“贤”的意思也随之有所变化,如《说文》说“贤,多财也”,《六书故》说“贤,货贝多于人也”。

套用鲁迅先生《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话,这世界上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宝贝的,争的、抢的人多了便有了宝贝。因此“民”都争着抢着当“臣”,小奴隶都争着抢着去当大奴隶,所以便有了所谓的“贤”,由此“贤”又有了“贤人”的意思。所以第3章说: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贤人,才能使人民不产生争斗。第79章说:(www.xing528.com)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成功而不居功,像这样做是不想表现他的贤能。《庄子·庚桑楚》中也说:

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

——荐举贤人,人民就会相互倾轧争斗;任用有智慧的人,人民就会相互欺诈偷盗。

宝贝多的人认为自己比宝贝少的人富有,大奴隶觉得自己比小奴隶有优越感,总是喜爱抬高自己,因此相互之间比较、攀比、显摆,所以“贤”又有了“比……好”之义,第77 章的“贤”就是这个意思: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只是因为人民没办法活下去,所以他们才把死亡看得比生存好。

事实上,正是由于崇尚贤人、任用贤人,才加剧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动荡,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通过战胜削弱敌人;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等人,而诸侯国东面臣服齐国。天下正忙着合纵连横,把攻伐当作“贤”。

看看,这就是所谓的“贤”,这就是“上贤”“尚贤”的结果!因此《老子》才反对“上贤”,提倡“不上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