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登场的是“德”。
在《老子》之前的《易经》《尚书》《诗经》等文献中,“德”一直是很红火的。但到了《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后,情况改变了。《老子》第38章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因此丧失了道然后才有了德,丧失了德然后才有了仁,丧失了仁然后才有了义,丧失了义然后才有了礼。
原来很红火的“德”,现在被降级了,只能退而居其次,屈从于“道”之下。凭什么?
在甲骨文、金文中,“德”是由“彳”或“行”加一只上有直线的大眼睛构成,“彳”“行”表示道路,上有直线的大眼睛表示直视前方、正视前方。后来,金文中又加上了“心”字旁,并且上有直线的大眼睛逐渐演变成了“直”,会合其义,“德”就是“直心而行”的意思,简本《老子》中“德”就是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证明了这一点。
古文中的“德”
从字形上比较,“德”“道”相同的地方有三:一是都有“行”这个组成部分,二是都有一只突出的大眼睛,三是都有走在路上的意思。不同之处有二:一是“德”字中有“直”,有直心而行、走直道的意思,而“道”是圆“道”(参“道”字条);二是“德”字中有“心”作为构字部件,而“道”字中没有。
“德”这两点不同于“道”的地方决定了它在《老子》中只能屈居“道”之下。
《净名经》中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直心就是佛的处所,直心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心存谄媚邪曲,口中却说直心;口中宣称一行三昧,却不奉行直心。但行直心,对一切事物现象没有执著。
佛教提倡“行直心”,但为什么有“直”有“心”、“直心而行”的“德”在《老子》中就得屈居“道”之下呢?
先说“直”。
在《老子》中,“道”是圆环之“道”,而宇宙万物都是循圆环之“道”而行,所以宇宙万物也应该都是圆的、曲的、弯的。因此第23章说:
曲则全,枉则直。
——凹曲才能全面,弯曲才能正直。第45章说:
大直如诎。
——真正的直就像弯曲。《周易·系辞上》也说: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转化遍及万物而圆环之道成就天下的事物,包罗天地间万物的变化而不过度,道的圆曲化成万物而没有遗漏。
“弯曲才能正直”“真正的直就像弯曲”。乍一听,这种说法很雷人,又该如何理解呢?
日本人福永光司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天刚从学校回家,母亲给他出了一道奇妙的习题:后面城隍庙里那棵弯弯曲曲的大松树,怎么看才能看成直的?福永光司一直寻思到第二天,终于认输了,只得去向母亲寻求答案。妈妈告诉他:弯曲的树,就看作弯曲的树,这样就能看成直的了。
“弯曲的树,就看作弯曲的树,这样就能看成直的了”,这叫“大曲若直”。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说“大直若曲”。《老子》第40章中就说了一连串这样的话:
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光明的“道”好像昏暗,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偏斜,崇高的“德”好像深谷,真正的白色好像黑色,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软弱,本质纯真好像污浊,真正的方正没有棱角,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大的声音没有声音,大的形象没有形状,“道”是隐藏而没有名的。只有“道”善于开始并且善于成功。(www.xing528.com)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有“天圆地方”之说。又如《易经》中《坤》卦是象征大地的,所以其六二爻辞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正因为大地是方的、直的、大的,是我们应该效法的,所以《老子》第25章又说: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但“地”毕竟只是人效法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个阶段,仅仅效法“地”,做到“直”“方”还不够。就像桌子、椅子等常用的家具,如果过于方正、过于正直、棱角分明,一不小心磕碰到上面,不仅会伤害别人,也容易使自己受伤。所以《老子》第58章说: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
——因此方正而不能伤害人,有棱角而不能刺伤人,正直而不能过于放肆。
要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直”“方”的“地”还要效法“天”“道”之圆,寓方、直于圆之中。也唯有如此,才可以保持其直、方。
再说“心”。
《老子》第41章说:
弱也者,道之用也。
——弱是道的功用。第55章又说:
心使气曰强。
——用心使气叫作强。
对比这两章的说法,我们不难得出,用心是与“道”的功用相违背的。正因为用心与“道”的功用相背,所以《老子》反对有心、反对用心。如第3章说: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人民心虚,使他们肚子吃得饱;使人民的志向抑制,使他们的筋骨强健。第49章说: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始终没有自己固定的思想意志,以百姓的思想意志为自己的思想意志。……圣人处在天下,收敛自己的思想而浑同天下人思想,百姓都听他的、看他的,圣人把百姓像孩子一样对待。
正如常言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旦有心,一旦用心,就与“道”相违背,与“自然”相违背。
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有个宋国人老是担心禾苗长得不快、长得不高,于是跑去地里把禾苗拔高。劳碌了一天,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经全枯萎了。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载,有个叫蔡君谟的人,胡须长得长而美,一次宋仁宗偶尔问他:“你的胡须这么长,这么美,晚上睡觉时是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蔡君谟以前从未关心、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但经皇上这么一问,晚上就寝时他特别留心注意胡须的位置。结果,把胡须放在被子里面,觉得不对劲;把胡须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感觉别扭。因此翻来覆去地折腾,一晚上也没睡踏实。
那个揠苗助长的宋国人之所以吃力不讨好,蔡君谟之所以睡不好觉,都是因为他们有心了、用心了。
综上,因为“德”字中有“直”、有“心”,所以决定了其在《老子》中被降级,只能屈居于“道”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