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老子》中的有物

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老子》中的有物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一个“帝”字,最下部也有一横,大概是代表地。而且,礼法规定周人最高统治者死后也不称“帝”。但自东周以来,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天”也遭遇了与“帝”同样的命运,人们也逐渐开始怀疑、抱怨甚至是责骂“天”,这在《诗经》中有大量反映。《老子》以“有物”替代“帝”,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确意义重大。

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老子》中的有物

“帝”只出现在第4章“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中。

甲骨文、金文中,“帝”字大都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代表天的“一”或“二”,下部为三根木柴捆束在一起,合起来就是祭祀上天的意思,古代称为“燔祭”“燎祭”“烟祭”。还有一个“帝”字,最下部也有一横,大概是代表地。所以,“帝”最早的意思是以祭天为主同时兼及祭地的一种祭祀,也就是《礼记》注疏中所说的“燔柴于泰坛,祭天地……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由祭天为主的祭祀之义,“帝”又引申出祭祀的对象——“天”“天神”的意思;又因为人间最高统治者是“天”“天神”在人间的代表和投影,因此后来又用作帝王的“帝”。

古文中的“帝”

从《尚书》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商代的时候,“帝”被认为是能够决定祸福吉凶、生死寿夭的最高神,也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保护神,最高统治者死后也被寄予这种希望,因此也称之为“帝”。周人长期与商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在灭商以后,为了刻意表示自己在信仰上与商人的区别,虽然表面上仍信奉天神,但往往径称这个最高神为“天”而很少称之为“帝”,同时也不认同商代的最高统治死后为“帝”。而且,礼法规定周人最高统治者死后也不称“帝”。

“帝”曾是商人信奉的最高神,但这个最高神最终没能保护殷商,殷商还是被信奉“天”的周人灭掉了。对此,商人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吕氏春秋·贵直》中记载:“宋王筑为櫱帝,鸱夷血,高悬之,射著甲胄,从下,血坠流地。”同样的一件事,《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作:“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

两书的记载合起来,意思大体是说,宋王偃做了个模仿“帝”的木偶,又在木偶上挂了个血袋子,然后用箭射这个血袋子,称之为“射天”。看似荒唐的游戏,却透露出耐人寻味的信息。

第一,宋国是商人后裔的封国,而宋王偃是商人的后裔。商人一直奉“帝”为最高神,但是“帝”没有保佑商人免于灭亡,所以作为商人后裔的宋王偃要报复这个“帝”,要射这个“櫱帝”!

第二,明明是射“帝”,但又不说是射“帝”,而称之为“射天”,这一方面反映出“天”与“帝”本有的关系,一方面反映出商人后裔对灭掉了殷商而以“天”为最高神的周人的仇视。

周人灭商以后,逐渐以“天”替代了“帝”最高神的地位。但自东周以来,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天”也遭遇了与“帝”同样的命运,人们也逐渐开始怀疑、抱怨甚至是责骂“天”,这在《诗经》中有大量反映。

尽管人们怀疑、抱怨、责骂“天”“帝”,但没有人公开否定“天”“帝”的存在,贬低“天”“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不用说用另一个东西来代替它了,而《老子》做到了,第4章说:

道……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是谁的儿子,但她像“帝”的祖先。(www.xing528.com)

在这里《老子》卖了个关子,没有直接说谁是“道”的母亲,只是说她像“帝”的祖先。那么,“道”的母亲、“帝”的祖先究竟是谁呢?是“有物”。既然“道”是“有物”的儿子,那“有物”当然是“道”的母亲,而“道”的母亲又“像帝之先”,因此“有物”就是“帝”的祖先(参“字”字条)。

天上的“帝”是人们虚构出来的,怀疑、抱怨、责骂“帝”,否定“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以“有物”作为“帝”的祖先,“帝”固然不能奈你何。但是,别忘了,天子、君王就是天上之“帝”在人间的投影和代表,骂“帝”等于骂天子、骂君王,挑战“帝”的地位等于挑战天子、君王的地位,后果很严重。例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夺至高无上的神位,结果被砍了头。——“刑”就是刑具,“天”就是头,因为被砍了头,所以叫“刑天”。

刑天图

虽然当时周王朝趋向没落,气数将尽,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但《老子》以“有物”代替“帝”,并把“有物”封为“帝”的祖先,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仍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因此老子赢得了后人不少的称赞和表扬。如徐复观先生《中国人性论史》中说:

老子思想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在这一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而上学宇宙论

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中说:

老子关于宇宙创生的说法,在思想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他说“道”为“象帝之先”,他不给“上帝”留下地盘;他说“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格神的观念在他哲学的园地上销声匿迹。

《老子》以“有物”替代“帝”,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确意义重大。不过,说《老子》“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人格神的观念在他哲学的园地上销声匿迹”,似乎有些过了;说“‘道’为‘象帝之先’”,也是不妥帖的。何以言之?

《老子》第81章说“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是没有偏爱的,总是赞助善人。可见,《老子》中的“天道”还是有一定感情色彩,还是有一点儿人格神意味的。

又如上所述,“象帝之先”的东西就是“有物”而不是“道”,所以说“‘道’为‘象帝之先’”也是不妥帖的。其中的原因之一,陈先生书中所用《老子》版本“吾不知其谁之子也”句中漏了“其”字,影响了对句子的理解;原因之二,是没有理解“字之曰道”的意思,不知道“道”实为“有物”所生。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上帝死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上帝虽然还没死,但已经奄奄一息,已经逐渐被人们抛弃,思想信仰的世界即将出现真空,于是才有了“德”“仁”“贤”“道”等的登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