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象与真实:名与名的消失

表象与真实:名与名的消失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过来就是说,长久的名是不能被命名的。一个事物用什么来命名,本来是没有内在必然规定的。你的名就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和代表你了,因为此一时的你已经不是彼一时的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欲望的表象。如此的话,那么事物的名称就是表象的表象,是依附、从属于事物本身的,事物本身没有了,“名”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表象与真实:名与名的消失

“名”在《老子》中出现25次。其字上面一个“夕”,下面一个“口”,《说文》解释说:“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什么意思呢?“夕”就是晚上,“口”就是嘴巴。黑暗的晚上,因为相互间看不清对方,于是一个人高声呼叫“你是谁呀”,另一个人高声回答“我是张三”或者“我是李四”。

“名”字示意图

《说文》的解释实际上已经说出了“名”的两个义项:命名、名称。《老子》中的“名”也不外乎这两个意思。如第1章说: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其中,第一个“名”泛指“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第三个“名”是“恒名”。全句的意思是说:名称如果可以命名的话,就不是长久的名称。

反过来就是说,长久的名是不能被命名的。这也就意味着,在《老子》看来,根本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名。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第一,《老子》这么说有一个前提:事物的名称应该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是应该和事物的本质统一的,也就是名副其实。但是,实际上呢?

荀子说“名无固宜”“名无固实”。一个事物用什么来命名,本来是没有内在必然规定的。比如,把马叫作“马”,只不过是因为先民们一开始就把它叫作“马”,而我们也就这么一直延续地叫下来了。但正如老子说“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庄子·天道》),昨天你称我为牛,我就答应是牛;你叫我是马,我就答应是马。又如“泰氏……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庄子·应帝王》),伏羲氏一会儿把自己当作马,一会儿把自己当作牛。如果我们在一开始把“马”叫作“牛”,把“牛”叫作“马”,也未尝不可。

第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把脚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表面上看,河流还是那条河流,其实不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河流一直是在流淌、在运动的。有运动就有变化,如果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还用原来的名称去称呼它,这就是名不副实。

仍以牛、马为例,马小的时候叫“驹”,长大后才叫“马”;牛小的时候叫“犊”,大了以后就叫“牛”了。如果马、牛已经长大了,你还叫它“驹”,叫它“犊”,那就名不副实了。

牛、马如此,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个名叫“张三”,但叫“张四”也未尝不可。而姓张的又不只你一家,你可以叫“张三”,别人也可以叫“张三”。再说,父母给你起“张三”这个名的一刹那间,你的名和你这个人是相符的,但是过了这一时呢?你的名就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和代表你了,因为此一时的你已经不是彼一时的你。

所以,要想名、实永远对应,做到真正的名副其实,那必须每分每秒每毫都得换一个名。这样的话,任何事物都得有数不尽的名。然而,即使如此,这些数不尽的名也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所以《老子》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接下来的问题是:“道”难道也不是一个“恒名”吗?是的。为什么?(www.xing528.com)

第一,“道”没有名,这一点《老子》自己就多次强调过,如第32章、第37章都说“道恒无名”,第40章也说“道褒无名”。

第二,“道”只是一个“字”而不是“名”,第25章说得明白:“有物混成……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第三,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道”也是一直不停地处在运动之中,而凡是运动、变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名,因而“道”也不是一个“恒名”。

第四,“道”和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参“道”字条),在“道”没有化生宇宙万物之前,本来是无一物的,更没有人的存在,自然也不会有人给任何事物起一个名称,此也即《坛经·般若品第二》所说的“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也正因为“道”不是一个“恒名”,所以它才有很多其他的名,如阮籍《通老子论》中说:“道法自然,《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也。”

《老子》之所以要否定“名”的存在和恒久性,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相对于事物本身来说,“名”是不确定的,是不可依靠的。

《庄子》中经常把名比作影子,如《寓言》篇中说:影子的影子问影子道:“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起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散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起,先前行走现在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影子回答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与事物本身相似却又不是事物本身。火与阳光使我聚合而显明,阴与黑夜使我得以隐息。那有形之物是存在的依赖吗?何况它们本身也是有所依赖呢!有形之物到来我便随之到来,有形之物离去我也随之离去,有形之物运动我就随之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定的事物有什么可问的呢!”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欲望的表象。如此的话,那么事物的名称就是表象的表象,是依附、从属于事物本身的,事物本身没有了,“名”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自古迄今,太多的人把“名”当成了自己本身,甚至本末倒置,把“名”看得比自己本身还重要,把“名”与“利”“誉”“声”等挂钩,为了追求名利、名誉、名声,不惜伤害、牺牲自己的身体。所以《老子》第13章反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参“患”字条)。第44章则要我们好好想一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声和身体相比,哪一个更亲?身体和财富相比,哪一个更应该看重?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令你担忧?

是的,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