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有胜利,有失败。胜利可以夺取对方的政权,失败的话,政权则被对方夺取。在“神器”字条我们讲过,鼎之类的神器就是象征国家政权的,而“败”“贼”的本义也与鼎、神器有关。
在甲骨文、金文中,“败”字左边本来就是一个鼎的形状,右边是手持棍棒的样子。会合其义,“败”就是手持棍棒击打、毁坏鼎的意思。
古文中的“败”
现在的“败”字左边一个“贝”、右边一个“攵”。“贝”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是龟甲的形状,属于贝壳类,在古代用作贷币,《说文》说:“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攵”同“攴”,也是“击打”的意思,《说文》说:“攴,小击也。”
“败”字左边字形由原来的“鼎”到变成“贝”,可能是由于二者字形相似的缘故。无论是“鼎”还是“贝”,二者都属于宝贝,虽然表示的意思范围不同了,但所表示的意思还是一样的。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毁坏、焚烧的神器
20世纪30年代开始,四川广汉三星堆古文化遗址被陆续发掘,尤其是1986年夏天发掘的两个祭祀坑震惊世界。在这两个祭祀坑中,发现了大量的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等精美的祭器。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神器都有被人为毁坏、焚烧的痕迹。为什么要毁坏、焚烧这些神器?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战败国怨恨这些神器及其所代表的神未能保佑自己,因而毁坏、焚烧这些神器以发泄不满;有人认为是战胜国为了从根本上消灭战败国,因而毁坏、焚烧和掩埋这些象征战败国的神器。这些看法在文献中都能找到依据。
例如《国语·周语》中说,一个国家灭亡后,别人就要毁灭其宗庙,火焚其祭器。据此,有可能是战胜国毁坏了战败国的神器。
再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吴、越交战,越国败归,吴国乘胜追击,勾践派文种前往求和,但吴国不答应,勾践因此要杀掉妻子,焚烧宝器,与吴国决一死战。据此,有可能是战败国自己毁坏了神器。
又如《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人讨伐燕国,攻取了燕国,其他诸侯国共同谋划救燕。于是,齐宣王问计于孟子。孟子说:“现在燕国虐害他们的民众,大王前去征讨,民众认为是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筐盛着饭、用壶盛着水迎接大王的军队。但如果杀掉他们的父兄,拘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神器,这样做怎么可以呢?普天之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又扩张疆土而不施行仁政,因此招惹了天下的军队。请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放回他们的老人、小孩,归还他们的礼器珍宝,与燕国人商议选立一位国君,然后撤离燕国,这样还来得及避免战争。”据孟子的说法,一个国家战败了,战胜国就会把战败国的神器据为己有。(www.xing528.com)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属于哪一种情况,鼎之类的神器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而毁坏这些宝贝、神器,都意味着一个国家失败、灭亡,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败”才由“击打、毁坏宝贝”之义引申出“失败”的意思。
“败”在《老子》中出现5次,第29章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64章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前三个“败”字从上下文看,皆与“神器”相关,应从其“击打、毁坏宝贝”的本义上理解;后两个“败”字则是广义上的失败。
与“败”字意思相同的,《老子》中还有个“贼”字,出现了3次。
古文中的“贼”
金文中的“贼”左边是一个“刀”,中间是一个“贝”,右边是一个“戈”,表示用刀、戈将宝贝毁坏,《说文》说:“贼,败也。”
《老子》第65章说“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所以用智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大贼;不用智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功德之臣。其中“以知治邦”“以不知治邦”相反、相对,则“贼”“德”也应相反、相对。“贼”是毁坏宝贝,那么“德”应该有保护宝贝的意思。
“德”通“得”,如《荀子·解蔽》“宋人蔽于欲而不知得”俞樾《诸子平议》注云:“古德、得通用。”《老子》中的“德”本来就有“得”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得”,如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38章云“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第51章云“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
古文中的“得”
有趣的是,再考察一下古文“得”字,还真是人手持贝的形状。所以第65章的“德”解释为“得”,或许更合乎《老子》的本义、原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