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只出现在《老子》第29章“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中。
“神器”是什么?注释《老子》的书往往搪塞糊弄、避而不答,只是通过把“夫天下神器也”译为“天下是个神圣的器具”之类带过,事实上等于没解释。
顾名思义,“神器”就是祭神的器具。正因为是祭神的器具,所以才叫“神器”。那么,神器究竟是什么?又包括哪些东西呢?那就多了。
神器可以分为食器、饮器、乐器、玉器等,食器如鼎、簋、豆等,饮器如尊、壶、缶等,乐器如钟、磬、鼓等,玉器如璧、琮、圭等。但这诸多的神器中,有一种是最重要的。什么呢?那就是鼎。
《说文》说:“鼎……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从前夏禹收集九州进贡的金属,在荆山下铸造了九个大鼎。有了九鼎以后,再进入山林江河湖泽中,魑魅魍魉等不再作怪,人们以此获得上天的保佑。
商代青铜鼎
夏禹铸九鼎后的数千年之间,九鼎三迁,商革夏命而鼎迁于商,周革商命而鼎迁于周。从此,鼎的迁移成了国家政权更替的象征。
随着周王朝的没落,时代进入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虽然仍表面上维持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象征意义,在暗地里却是忙于争霸称雄,意欲取周人的天下而代之。因此,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首先成了各诸侯国觊觎的对象,其中尤以楚国为甚。(www.xing528.com)
为什么?这其中是有缘由的。在当时的诸侯国中,齐、鲁、晋、卫等国因为与周王室有裙带关系,在周立国之初就已封公封侯,并且所封之地都是相对发达的地区。而楚国的祖先熊绎直到周成王时才被封于“楚蛮”,并且是“封以子男之田”,是封爵中较低的一级。同时,齐、鲁、晋、卫等国在受封之时皆被赐予鼎之类的宝器,但是楚国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
对于这两件事,楚人一直耿耿于怀,感到周王室的做法很不公平,所以从内心里不服气周王室。既然周王室不封我公侯,那我自封,并且直接自封为王,与周王平起平坐。如熊渠封他三个儿子为王时,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后来慑于周厉王的暴虐之威,才去掉了“王”号。后来的熊通讨伐随国,胁迫随国向周王室请求给楚国更高的名分时,也说“我蛮夷也”,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随国无奈,只得去请求周王室加封楚国,但并没有得到许可。恼羞成怒之下,熊通干脆自封为“武王”。
不过,楚人也的确争气。春秋期间,楚国吞并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四五十个,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可以与齐、秦相抗衡的大国、强国。由于先前仅被“封以子男之田”、未“受宝器”的恶气一直憋在心中,加上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成了摆设,所以从楚庄王到楚灵王、楚襄王,楚国国君对于宝鼎的向往之情更是坦露无遗、直言不讳。
《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伐陆浑之戎,来到洛水边,在靠近周王室疆界之地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楚国军队,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鼎的大小轻重情况,有迁移九鼎的意图。王孙满说:“谁能拥有天下,是根据德行决定的,不是由鼎决定的。”听了王孙满的话,楚庄王威胁说:“你不要试图阻止我迁移九鼎,我们楚国那些折断了的戟尖就足以铸造出九鼎。”言外之意,如果阻止他迁移九鼎,就要动用武力。然后王孙满又说:“如果君王的德行高明,鼎虽小也有分量;如果君王昏庸无道,鼎虽大也没分量。从前周成王定鼎于洛阳,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七百年。周朝虽然衰落,但是天命未改,还是周人的朝廷,鼎的大小轻重不是你该问的。”
《史记·楚世家》还载,楚国打算与齐国、韩国联合讨伐秦国,并趁机灭掉周王室。周赧王派武公对楚国国相昭子说:“你们三个国家想灭掉周王室,把祭器运送到楚国,我认为你们这种做法不对。”听了武公的话,昭子辩解说:“虽然我们没有灭掉周王室的意图,但是周王室为什么就不可以被灭掉呢?”看看,不仅是楚国国君,就连楚国国相的亡周之心都是如此这般的坦露无遗。可见楚人对周王朝的这股气憋了多久,甚至一直到今天,原楚国旧地湖北一带的方言中仍把“不服气”叫作“不服周”。
如上所说,“神器”就是祭神的器具,“夫天下神器也”中的“神器”既然和“天下”连文,应该就是指象征天下的鼎。如此“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应该理解为“祭祀天下的器具,不是可以靠武力夺取的”。至于为什么,王孙满所说的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由上可见,《老子》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话,也不是泛泛之言,而应该是针对当时各诸侯国凭借武力抢夺神鼎、欲取周人的天下而自代之的形势而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