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在《老子》中出现2次,即第10章“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第53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古文中的“除”
“除”,《说文》解释说“殿陛也”,也就是宫殿的台阶,这是“除”的本义。台阶是进入宫殿的必经之路,应该保持干净、整洁,但过往的人多了容易弄脏,弄脏了就得清除,清除后又变干净、整洁了。所以由“台阶”又引申出“干净”“整洁”“污秽”“清除”“除去”等相关、相反的意思。
“除去”是“除”最常用的一个义项,第10章“涤除玄鉴”的“除”就是这个意思,不用多说。但第53章“朝甚除”的“除”应该解作什么,就颇费思量了。
这个“除”有解作“干净”“整洁”的,也有解作“污秽”“废弛”“败坏”完全相反意思的,究竟取哪个义项比较合理一些呢?我们先看看第53章的具体语境。
“田甚荒,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是说:土地荒芜,粮仓空虚,有权势的人穿着锦绣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酒足饭饱,资财有余。这叫作“盗竽”,不符合正“道”!
如果取“干净”“整洁”的义项,那么“朝甚除”与“田甚芜,仓甚虚”形成一个强烈对比,中间应该加一个“但”字:朝廷非常整洁,但土地荒芜,粮仓空虚。
如果取“废弛”“败坏”的义项,那么“朝甚除”与“田甚芜,仓甚虚”是因果关系、顺接关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则与“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形成一个强烈对比,“但”字就应该用在“服文彩”之前了:因为朝纲废弛,政治败坏,所以导致土地荒芜,粮仓空虚。但有权势的人穿着锦绣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酒足饭饱,资财有余。这叫作“盗竽”,不符合正“道”!(www.xing528.com)
所以,第53章的“除”是取“废弛”“败坏”的义项,还是取“干净”“整洁”的义项,这得看它后面的宾语,看除去了什么东西。如果是除去了好的东西,就应该取“废弛”“败坏”的义项;如果是除去了不好的东西,就应该取“干净”“整洁”的义项。
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天灾人祸不断,开始趋向没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率领的西部夷人、犬戎军队杀死于骊山,宣告了西周王朝灭亡。第二年,周幽王的太子宜臼在晋、郑、卫、秦等诸侯的拥护下即位,并把京城迁到了洛邑,开始了东周王朝,朝纲益发废弛,政治更加败坏。
是什么原因导致朝纲废弛、政治败坏的呢?《易经》中的《否》卦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否》卦卦象坤下乾上、坤内乾外。坤为阴,坤内象征小人把持了朝廷;乾为阳,乾外象征君子被排挤出朝廷。正如《否·彖》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阴气、小人充满了朝廷,而阳气、君子被排挤出朝廷。这就是导致朝纲废弛、政治败坏的原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正是看到周德日衰,对周王朝感到失望,才离开朝廷、西出函谷关而应关尹之请写下《老子》的。第53章应该就是针对当时腐败的朝廷政治而发,所以“除”还是取“废弛”“败坏”的义项比较妥帖些。
这个意义上的“除”与中医所说的“除中”的“除”相似。如《伤寒论》中说“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又说“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吃下去的食物是靠胃中阳气来消化的,如果人患上厥利一类的疾病,腹中寒冷,胃阳受损,是不能消化食物的,因而也就没有食欲。本来没有食欲、不思饮食、不能饮食,现在却反而能够饮食,这是因为人体中那仅存的一点阳气、正气也被调动出来了,说明已经是回光返照,离死不远了。
“除中”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临死不做饿鬼,大吃一顿。用《红楼梦》第二回中的话说,就是“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已经上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