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文化产能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人民的合作也逐渐变多,从而出现了一种国际交际,即“跨文化交际”。人类的普通交际过程跟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大致相同,只是二者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国外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主要在于交际过程中涉及的变量对其交际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并且两者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有所区别。比如,在同一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中“民族中心主义”会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想、情感、信息等方面交流的过程。
实际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每个人都与其他人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可能对对方达到百分之百的认同。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任何人之间的交际都叫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也许基本相似,或大不相同。文化距离可以远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之间,也可能近到同一文化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性格的人们之间。如果将所有不同程度的交际都看成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会包含跨民族交际、跨种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和国际的跨文化交际等。
目前,由于多民族、多种族以及多群体的存在,使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变得十分复杂,所以美国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上涵盖各个层面。而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上。
(二)跨文化交际与情景的关系
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会因为交际情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交际情景、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通过交流而确立、维持并强化了各种文化身份和不同的文化,习得了不同的交际文化。待到成年时期,人们基本掌握了在不同环境场合中与他人交际的各种规则,即在成长过程中,人们一边吸收新的交际文化一边与原有的交际文化相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过程中,可将非定式文化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它最大的作用是教师能避免把单一的文化定式作为学习模式的弊端。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不仅与文化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场合、情景因素等相关。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某一文化情景中是合适的,但在其他文化中未必得体。
综上,高校英语教师在重视文化定式学习时,也不可忽视社会环境、场合、情景相关的群体文化的学习。
(三)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主要由以下七种要素组成:
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或正确动机的能力
交际的一方可以使用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目光语、面部表情、身势语、语调等)向对方表示尊敬、友善、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动机,以建立有效的交际基础。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方式应答别人问题的能力
交际者应尽量运用描述性言语对别人的言行进行描绘,采用非评价、非判断性的方式与对方交谈,不要以自己的文化标准为依据,对别人的言行评头论足,以避免产生偏见。
3.最大限度地认识对方个性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首先要达到自我交际,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最后才是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首先要将对方当作一个有个性的个体来考虑,了解其个体独特的交际风格。首先,要求交际者对对方的个性要有极度的敏感性,并能正确理解其行为;其次,将这种交际放在同一文化内的人际交往层面上,考虑其共性;最后,将这种交往扩展到国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这种不但考虑共性而且又考虑个性的做法,显然与只考虑国际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的做法有明显的区别,后者首先考虑交际的跨文化性质,而不是交际者的个性和同一主流文化内的共性。显然,这种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个性的研究,要求交际者不仅要掌握不同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对不同文化成员的个性和社会情景等因素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1]
4.移情能力
移情指交际者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去体验、去表达感情。在交际过程中,移情要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表示,交际者向对方表明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其思想和感情。
5.灵活机动地应对不同情景的能力(www.xing528.com)
这种能力是一种角色行为能力。交际中的角色行为可分成以下三种:①任务角色。②关系角色。③个人角色。任务角色是指能主动积极地展开思想、向对方征求对信息和事实的看法、圆满完成任务和正确评价对方意见的能力;关系角色是指与对方取得和谐一致、协调冲突、提出建议并为交际双方达成共识而进行妥协让步的能力;个人角色指能够拒绝别人的观点、引起别人的关注、控制别人、回避参加活动和具有展示个性的能力。
6.在准确评估别人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相互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者要能做到应对自如和合理地评估对方的要求和愿望。
7.对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况从容不迫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交际者对新的或不十分清楚的情景能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并很快适应,不会表现出厌倦和畏难情绪。
此外,不少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其他要素。如Bochner和Kelly提出“自我展示”理论,他们认为,想达到有效交际,交际者必须把自己展示给对方,尤其是把别人不知道的有关自身的情况展示给对方;Spizberg和Cupach提出“自我意识”理论,其主张交际者应能自觉地做到自我监察,否则就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Wiemann提出了“社会放松”理论,认为交际者应尽量减少心理焦虑状态。他指出,任何人在跨文化交际的初级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具有焦虑感,交际者必须具有克服焦虑的基本能力;Martin等人提出“行为变通能力”,他们认为交际者必须在不同交际场合和情景中做到不拘一格、灵活机动的变通行为,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者必须能够以变应变,对不同人和不同情景,采取不同的交际方略;Cegala提出“交往介入”理论,他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应该全神贯注,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移情能力是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Furnham和Bochner提出“处理东道主文化中社会困难”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者应具有的、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心理能力,是一种克服诸如挫折、障碍、差异、疏远、压力等各种问题的能力。
此外,交际者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还应具备遵循会话原则、礼貌原则和在语言不通情况下的策略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模式
有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产生四种方式:群体或民族中心式、控制式、辩证式、对话式。
1.群体或民族中心型交际模式
在民族或群体中心型的交际模式中,交际者A以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物对待交际的对方B。B只是A的影子,B自身的文化及其独特的个性完全被忽视。
2.控制型交际模式
在控制型交际模式中,交际的对方B处在交际者A的监控之中,B是A的操纵和控制对象,或者B被当作某种物品,它的自身文化与个性没有得到A的承认和接受。A随心所欲地操纵和控制B,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3.辩证型交际模式
在这种交际模式中,可能有三种潜在的交际结果。第一种是交际者的命题与对方B的命题相对应,结果产生了包括A文化和B文化的完全独特的综合文化C。这时A与B之间的文化差异完全消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变成为C,二者之间不存在什么矛盾,完全可以和平共处。这是一种超越A和B的理想的辩证统一体;第二种是交际者A失去自己的个性,而变成B的一部分。这是A对B的盲目信任和依赖或无私奉献的结果;第三种可能性是A操纵或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B,使B完全改变自己而成为A的一部分。
4.对话型交际模式
对话型交际模式与上面三种模式有着本质不同:交际双方(A和B)既彼此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依存。双方的共性与各自的个性都彼此承认,而且受到同样的尊重。尤其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性、整体性和彼此结合的动态性,即使在双方融合时,也都保存各自的个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群体或民族中心型、控制型和辩证型都应该设法避免,而对话型交际模式最切实可行,也是最理想的交际模式。用这种模式进行交际,交际双方中任何一方的文化都不会被忽视。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对方的文化及彼此的个性特点。
对话模式建立的基础是:交际双方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与对方进行交际;交际的重心不在任何一方,而是存在于对话式交往的动态流动之中。这是一个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并不断出新的过程。所谓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并不是说各自为政,而是彼此相互沟通。彼此相通也不是说双方处在一个绝对的中间位置,更不是说双方完全超越各自的文化或只构成一个缺乏动态过程的辩证式的统一体,而是处在一个动态多变、充满张力的相互作用过程,即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动力的。在这种模式的交际中,交际双方不仅相互承认对方的存在,而且对其差异都非常敏感,并彼此主动地进行沟通。这就像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往中,双方都分别代表两种精神、两种文化,代表人类经验的两个互补的不同方面。交际双方如同人大脑的两半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自独立存在,而又彼此相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