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论文答辩:绿色世界的保护者与马蜂

小论文答辩:绿色世界的保护者与马蜂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他们集体讨论,由诗人吴执笔撰写了《绿色世界的“保护者”——马蜂》,经生物老师徐老师推荐,经过镇、市级层层筛选,最后被推荐到省科技协会,再经过一次由专家参与的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奖励名次了。按照上级通知精神,学校要派一个学生代表和一个教师,到省科技馆参加小论文答辩。主席台上方挂着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小论文答辩会”。我们小组发现,长脚马蜂之间有传递食物和互相喂食的现象。

小论文答辩:绿色世界的保护者与马蜂

少年动物学家们在一次小组会议上选择马蜂作为主攻目标后,就开始对马蜂窝观察研究起来。经过6个月的观察,终于得出一个实验结果,使少年动物学家们对马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于是,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他们集体讨论,由诗人吴执笔撰写了《绿色世界的“保护者”——马蜂》,经生物老师徐老师推荐,经过镇、市级层层筛选,最后被推荐到省科技协会,再经过一次由专家参与的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奖励名次了。

这一消息传到学校,同学们奔走相告。不论获奖名次如何,乡村中学学生的论文能走到省级,本身就让人吃惊,人们对少年动物学家更是刮目相看了,他们成了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人物。

按照上级通知精神,学校要派一个学生代表和一个教师,到省科技馆参加小论文答辩

徐老师带着诗人吴乘车来到了省城,这里可不同于农村城镇,柏油铺成的马路,鳞次栉比的大楼,来往不断的车流,摆在路边的鲜花,使诗人吴目不暇接。诗人吴心想:大城市和农村就是不一样,我的大学时代一定要在这里度过,好好熟悉一下这里的环境

省科技馆里更是热闹非凡。

人们进进出出,忙忙碌碌。主席台上摆满了鲜花,令人耳目一新;一排排坐椅,一尘不染。

主席台上方挂着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小论文答辩会”。字是仿宋体,格外醒目

记者在进行实地采访,一位女记者拦住诗人吴,说:“请问,你对这次答辩有信心吗?”“有!”诗人吴回答得十分干脆。“好,有志气,愿你顺利通过答辩。”“谢谢!”

小论文答辩开始了。

十几位评委坐在主席台上,答辩者在台下,带队教师及其他人员坐在后面。

专家们认真阅读吴一鸣的论文:

绿色世界的“保护者”——马蜂——长脚马蜂生活习性观察

驼峰镇育才中学少年动物学家小组

长脚马蜂是膜翅目马蜂科一种捕食性昆虫。这种马蜂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看到。

为了观察长脚马蜂的生活习性,4月的一天,我们少年动物学家在树林里搜寻。忽然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一个长脚马蜂蜂巢,我便脱下外套往头上一蒙,爬上树用竹竿往下捅。顿时,长脚马蜂从巢里乱哄哄地飞出来,十几只马蜂对准我攻击,因我的头蒙着攻击不到,便对准我的手就是一尾针。我痛得“啊”的一声,差一点儿从树上掉下来,手也肿了起来。我咬着牙终于把蜂巢捅了下来。这时,群蜂已经飞出,巢内只留下蜂蛹、幼虫和卵。我们把蜂巢带回家,将铁丝弯成铁锚状,从巢底穿过蜂巢中央,挂在我家屋檐下。

第二天,我发现有4只长脚马蜂破巢而出,以后每天都有马蜂羽化出来。在生物老师指导下,我们仔细观察了长脚马蜂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结构

长脚马蜂身体呈红黄或红褐色,体长约有20毫米,飞行时两腿拖在后面。身体瘦长,有较光滑的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生有少量短毛,上颚发达,触角呈丝状,活动自如,栖息时翅折叠在背上,腹部呈纺锤形,末端有蜇针,能排出酸性毒液,作为自己的武器

二、社会性行为

一群长脚马蜂多则几百只,少则数十只,一般10~30只为一个家庭。长脚马蜂是社会性昆虫,家庭成员分雌蜂、雄蜂、职蜂(中性),雌蜂和雄蜂除了交尾、产卵外,还担任职蜂的一些工作,如采食、喂养、保卫等。职蜂担任筑巢、采食、喂养、清洁、保卫等多项工作。

长脚马蜂虽小,但勇猛凶狠,易刺杀,防卫能力较强,能守卫、报警和传达信息。一旦遇到敌害袭击,会群起而攻之,毫不吝惜生命,集体观念非常强。人畜被蜇处会疼痛、肿胀。

我们小组发现,长脚马蜂之间有传递食物和互相喂食的现象。遇到刮风下雨等不良天气时,长脚马蜂一般不出去觅食,如有一只长脚马蜂冒雨觅食回巢,其它成员便会围上去,觅食者就把食物一点一点地分给伙伴共同享受,从不自己食用;无食物时就一起挨饿。

三、漂亮的房子——蜂巢

少年动物学家小组的成员,常常看到长脚马蜂飞到朽木上、栅栏上或发褐的旧纸上,啃木纤维或纸屑,嚼碎后混入唾液和少量的树脂,使其变成很碎又黏的“纸浆”,带回蜂巢。马蜂将触角伸直呈八字形,在巢上来回触探。开心李心想:“它们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们跟踪观察,终于明白了:原来它们在寻找合适的扩建地点。选定位置后,长脚马蜂便用嘴把“纸浆”涂在巢外,再慢慢拉开。经过多次拉展,筑成薄壁,形成扩建的蜂室,这样,母蜂就有了自己的产房了。

长脚马蜂把自己的房子建设得精致而漂亮。其巢为单面,呈平圆盘状,由许多相同的蜂房组成。长脚马蜂靠集体的力量,造出了美丽、经济、牢固的蜂巢。巢的颜色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大的蜂巢直径为8~15厘米,小的2~4厘米。为了防水,巢口向下,既有利于保护卵和幼虫,也便于休息。

四、生活史

长脚马蜂同其它生物一样,也要繁衍儿女。马蜂在空中交尾,便拉开繁殖的序幕。

我们小组发现,长脚马蜂卵的外面有一层胶质膜,这使卵能牢固地粘在蜂室壁上。卵经过15天左右孵化成幼虫,幼虫尾端吸附在蜂室的壁上,以便蜕皮。幼虫期大约为25天。幼虫进行4次蜕皮后就吐丝成茧,并用茧盖封住蜂室口,在茧内化蛹。蛹期通常为12天。

长脚马蜂在茧里羽化,12天后咬破茧盖钻出来,变成了长脚马蜂。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母蜂总能及时咬破茧盖,把死蛹抛掉。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隔着茧盖,母蜂怎么知道蛹的死活呢?(www.xing528.com)

我们不敢再靠近观察,以免遭到长脚马蜂的攻击,使我们感到有些遗憾。

母蜂产出的卵分为两种——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

长脚马蜂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蜂4个时期,是完全变态。

五、 捕食性

长脚马蜂不仅可以消灭害虫,也可为农作物授粉,蜂巢可入药。长脚马蜂的幼虫是肉食性的,食量相当大,要依靠成蜂捕捉害虫来喂养,否则,就不能生长发育。长脚马蜂的主要食物是鳞翅目幼虫。利用长脚马蜂做天敌,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是我们少年动物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通过观察发现,长脚马蜂以虫治虫,具有以下优点:

1. 捕食性广

红铃虫

长脚马蜂可捕食农林业害虫,如红铃虫、棉铃虫、造桥虫、棉大卷叶螟、黏虫、玉米螟、菜青虫、稻纵卷叶螟、甘薯天蛾、粟灰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幼虫和蛹,尤其是对抗药性较强的老龄幼虫,马蜂更喜欢捕食。观察中发现,长脚马蜂还喜欢捕食林业上一些害虫以及双翅目中的蝇、蚊等昆虫。对人类健康畜牧业的发展和环境卫生等,都是有利的。

2.惊人的捕食量

长脚马蜂分布广,数量多,以捕食害虫的幼虫为食,捕杀害虫的能力极强。

有一次,我们小组成员目睹长脚马蜂猎捕尺蠖的场面:马蜂在较矮的丛林中穿梭飞翔,它发现了叶子上的尺蠖,便迅猛地扑了过去,用大颚紧紧咬住了猎物,边拖边咬,大约拖了1米左右,尺蠖已被咬得有气无力。只见马蜂用两对长而强健的中后足撑起身体,腾出前腿,捧起猎物,将虫体撕裂,剔除内脏,咬碎虫肉,衔起食物凯旋。回巢后,马上围过几只长脚马蜂来,各自咬下一块虫肉,在嘴里嚼成肉浆,喂给那些待哺的幼虫。

据我们观察,一只长脚马蜂,一天要飞出5~10次,每次能捕捉两只左右的棉铃虫,或8~12只蚜虫。按6个月繁殖期计算,一只长脚马蜂可消灭棉铃虫3 000~4 000只或蚜虫10 000~12 000只,甚至更多。

我们观察到,在植物丛中,有不少长脚马蜂飞上飞下,一片叶一片叶地寻找害虫。据统计,一棵向日葵一天有2~3只马蜂“光顾”。马蜂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强大的“以虫治虫”的力量。

3.捕食迅速

长脚马蜂身体很强,飞行力较好,性格凶猛,捕食效果好。据初步调查,利用马蜂对付棉铃虫,放蜂7天后,可消灭棉铃虫98%左右。

4.长脚马蜂捕虫,优点多多

利用长脚马蜂消灭害虫,可不用或少用农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生产绿色粮食和蔬菜

六、我们的建议

马蜂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生物治虫大军,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或个人,可进行人工饲养,或把野生马蜂连巢收养起来,加以管理训练,再放到农田去,让它去消灭田间害虫。据我们观察,不论是人工饲养或收捕野生马蜂,都要在晚间连巢移入田间,以防马蜂逃走。

人如果不骚扰马蜂,它一般是不会进攻人的。我们应该保护马蜂,不能见巢就捅,因为马蜂是我们的朋友。

这时,一位戴着近视镜的中年教授问:“吴一鸣同学,你对马蜂很有研究,能区分出长脚马蜂。请你说一下,常见的马蜂还有哪几种?”

这个问题难不住诗人吴,他随口答道:“是小马蜂,身体为黄色,有许多黑斑或黑色条纹,长15毫米左右。当时,我们没采到它的蜂巢,我还直后悔呢!”中年专家听后点了点头。

“当时,你们少年动物学家小组怎么想到以马蜂作为‘以虫治虫’的研究对象呢?”一位青年学者问。

“我们发现马蜂凶悍,又是捕食性昆虫。”诗人吴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一只叼着菜粉碟幼虫飞行的马蜂。便猜想:马蜂与一般的食虫昆虫不一样,它既然能叼起害虫的幼虫飞起来,说明它有强大的治虫能力。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便选定马蜂作为研究的对象。”“回答得很好,很有见地。”青年学者十分满意地说。

“吴一鸣同学,你们的建议部分我很欣赏,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创新。你们是怎么想到夜间移马蜂的呢?”一位50多岁的专家问。

“我们白天把马蜂巢移到学校的实验田,结果,大量的马蜂倾巢而出,多亏事前做好了防护准备,用衣服把身体全遮盖了起来。”诗人吴说,“后来,我们想:马蜂像蜜蜂一样昼出夜归,肯定不适于晚上活动,于是,我们就改为夜间移巢,结果很成功。”专家们问的,全是诗人吴所经历过的,因而,他能侃侃而谈。

顿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诗人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记者摄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也记录下了他成长的精彩的一页……

经过答辩,吴一鸣以最高票数获得该年度科技小论文一等奖,他在主席台上欣喜地接过了获奖证书和颁发给学校的锦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