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鱼类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上的鱼类共有2. 5万种。
我国的鱼类约有2 500种,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 /10。其中海洋鱼类有1 700多种,淡水鱼类800多种。
这么多鱼类,有许多奥妙值得探索,有许多趣事耐人寻味,有许多行为给人启迪。研究鱼类,保护鱼类,开发鱼类资源,是少年动物学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所见到的鱼,都不像人那样长有耳廓,也没有耳孔。”开心李话多,“难道它没有耳朵吗?”
“我想,有没有耳朵是次要的,关键是它能不能听到声音。”巧手张说,“我们想法用实验加以证明才行。”
“我们不妨以金鱼为实验对象。”学究王提议,“轻轻靠近鱼缸,当里面的鱼若无其事地自由游动时,突然用力击掌,看看金鱼对掌声有没有反应?”
“学究王的建议不错。”诗人吴说, “我们现在就实验。”
少年动物学家们悄悄离开了鱼缸。过了一会儿,开心李悄悄走近鱼缸,“啪、啪!”击了两下掌,只见,金鱼马上做出了惊慌的反应。
“这说明鱼是有听觉的。”开心李得出结论,并问,“鱼的听觉是怎样产生的呢?”
“鱼的听觉器官没有耳廓和外耳道,只有内耳。”发明于指着小金鱼的头骨给大家解释起来,“其内耳藏在头骨的后缘。内耳的结构比较简单,缺少鸟类、哺乳类的内耳中能感受声波的耳蜗,它的内耳只有负责身体平衡感觉的前庭器。当外界振动的声波传到鱼体时,会引起头的振动,而头骨振动可传给内耳,引起内耳中淋巴液振动,从而对听觉感受细胞产生刺激,产生兴奋冲动并传入脑而产生听觉。
“鱼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它是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的。侧线和高级神经相连,能够感知低频振动,主要起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鱼的内耳能够听到高频声音,鱼的侧线能感知低频声音,这是一个不同于人类的水下听觉系统。
“另外,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每秒1 500米,是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的4倍多,而鱼又具备完善的水下听觉系统,所以,鱼对水中的声音是很敏感的。”
“发明于,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呀?”巧手张佩服地问。
“多看书,多请教。”发明于说,“我为了搞清鱼的听觉问题,还特意到水产公司去请教过鱼类专家呢!”
“难怪你解释得这样透彻呀!”开心李由衷地赞叹着。
“我们还可以利用鱼的听觉做个实验哩!”发明于说,“我们在每次喂金鱼之前先击掌,这样坚持1~2周时间,你会发现,只要你一击掌,金鱼就会游到水表层,迎接你的到来。这就是金鱼对击掌声建立起的觅食反射。这种反射是很有趣的。”
“试想,你家客厅里养有金鱼,如有亲朋好友到访,你击掌不仅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同时也刺激了小金鱼从鱼缸底部游上来,向客人摇头摆尾,你再向客人们解释说:‘金鱼也在欢迎你们的到来!’客人将多么高兴啊!这将是一种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意境。”
发明于刚说完,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还是开心李滑稽,她说:“发明于,你看看金鱼有没有欢迎你的光临啊!”
“你这个开心果,就知道拿我来开心!”发明于笑着说。
“哎,有了,我们可利用金鱼做另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学究王说,“条件反射是生物出生后,经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在每天喂金鱼时,用一只蓝色小盘装上鱼食,将其放进鱼缸里,过几天之后,金鱼一看见蓝色小盘,即使里面没有鱼食,也会游过来。
“随后你还可做另一个实验,喂食时,换成红色小盘,也装上鱼食、放进鱼缸里,再用木棍驱赶金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鱼只要一看到红色小盘,就会浮躁不安、四处逃窜。
“这两个实验说明,金鱼有条件反射的能力,还有辨别颜色的能力,特别对红、蓝两色最敏感。”
“你们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个故事。”巧手张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财主十分霸道。他要求佃户们即使在路上见到他也得给他叩头、让路。这天郑板桥上学正碰到财主骑着毛驴过来了,他向前施礼说:‘老爷好!’这位财主老爷不以为然地说:‘以后见到我要脱帽致礼!’郑板桥知道财主老爷在为难自己,也没多想。第二天,郑板桥又遇上了这位骑毛驴的财主老爷。‘老爷好!’郑板桥毕恭毕敬地说。然而,这位财主老爷竟严厉地训斥了郑板桥:‘今后碰到我必须施脱帽礼!’
“郑板桥决心治一治这位财主老爷。他趁财主不在的时候,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走到拴着的毛驴身旁,先施以脱帽礼,然后就对着毛驴的后腿一阵毒打,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这天,郑板桥特意在上学的路上等着骑毛驴的财主老爷。郑板桥见财主老爷来了,毕恭毕敬地走向前,向财主老爷脱帽施礼。不料,毛驴顿时乱蹦乱跳起来,财主老爷没想到毛驴会来这一招,被摔了个嘴啃泥。财主老爷认为这可能是偶然现象,也没多想。
“第二天,郑板桥故伎重施,财主老爷又摔了个鼻青脸肿。第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财主老爷想:‘这少年可能是大富大贵,连毛驴都不敢接受他的脱帽礼,以后不能再招惹他了。’就对郑板桥说:‘以后,跟我打个招呼就行了,不必脱帽施礼了。”’
“哇——,想不到少年郑板桥就运用了动物条件反射的原理,真不简单。”开心李说,“脱帽施礼与毒打毛驴结合起来,使毛驴形成了条件反射,见到脱帽施礼的动作就害怕,从而惩罚了霸道的财主,太有意思了!”
“在日本的一家水族馆里有一个精彩的节目——《石鲷开箱放出洋娃娃》。”发明于说,“在一个大型的墙式水槽中,排列着3只小箱子,箱内装有一个可以浮动的小娃娃,箱盖用白色细线拴住。表演开始时,一条石鲷游到小箱子旁边,然后用嘴衔住并用力扯开拴着箱盖的白线,不慌不忙地连续把3只箱子依次打开,把箱子里的洋娃娃放出来,从而圆满地结束这个节目。”
“石鲷天生就有这个本领吗?其实不然。原来从小就对它进行了训练,其中关键的动作是训练它用嘴衔线。开始时,先在白线上拴上石鲷爱吃的鲜虾片,石鲷会用嘴衔、用嘴咬。再进一步,仅仅咬住白线还不行,调驯师还得引诱它咬住白线之后,用力拉开拴着箱盖的白线,过才给它可口的鲜虾片吃。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石鲷也形成了条件反射,就可以对游客公开表演了。”
“呵!有意思!”开心李说,“这么说来,海豚跳圈也是长期训练条件反射的结果了。”
“很对!”发明于乐呵呵地说。
……
一天晚上,开心李做完作业后打开电视,看起了她心爱的“动物世界”节目。屏幕上的一条热带鱼游来游去,忽上忽下,十分灵巧;鳍摆来摆去,活动自如。她想:“看来鱼鳍的作用非同一般,不过,这鱼鳍到底有什么用呢?”
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她叫上少年动物学家来到生物实验室,做起鱼鳍作用的实验来。
开心李从水族箱中挑选了4条大小差不多的鲫鱼,放入盛满水的玻璃水槽中。然后,她捉到其中的一条,用细铜线把胸鳍和腹鳍缚好,放入水槽中。她对伙伴们说:“大家快来,看一看鱼的胸鳍和腹鳍到底有啥用!”
只见这条鲫鱼仍然有游泳能力,但身体失去了平衡,肚皮翻到水面上。开心李把它扶起来,结果又翻倒了。
“你把铜线给它松开,再比较一下。”学究王说。
松开铜线的鱼,不再翻肚皮了,摆动着胸鳍和腹鳍,游得可欢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对于鱼来说,胸鳍和腹鳍的作用是平衡身体,帮助鱼保持姿态。如果失去胸鳍和腹鳍,鱼就会失去平衡,也就无法保持正常姿态游泳了。”开心李分析起来。
“你们看。”诗人吴指着那条刚松绑的鲫鱼说,“它摆动左边的偶鳍(胸鳍和腹鳍),就向右边转动;摆动右边的偶鳍,就向左边转动。这种情况,不是同我们划左边的桨,船向右边转、划右边的桨,船向左边转一样吗?我看,胸鳍和腹鳍还能帮助鱼体拐弯。”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发明于说。
接着,开心李又拿来两片薄塑料片,把鱼的尾部和尾鳍夹住,然后用细铜丝把它固定起来,放进水槽里。只见它前进缓慢,拐弯困难,如同背负重担似的。
“这个实验表明,尾鳍的作用是前进和拐弯。”学究王分析起来,“我们把鱼的尾部和尾鳍比做橹和舵比较恰当。”
“就剩下鲫鱼的背鳍和臀鳍了,因不成对,我们把它称为奇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开心李说着,又用细铜丝把背鳍和臀鳍缚在躯千上,让胸鳍、腹鳍和尾鳍保持自由状态,将鱼放入水槽中。鱼仍能够游动,只是行进的路线有些弯曲,同时身体的侧面会向向上面翻。
“看来,鱼体的垂直姿态受背鳍和臀鳍控制。”开心李分析说,“通过这3个实验,终于使我们明白了鱼鳍的作用:鱼鳍能使鱼体保持平衡和垂直姿态,左右前进拐弯,控制前进路线;如果没有鱼鳍,鱼就不能在水中逍遥自在地生活。”
“我们还可以将一条小鱼剪去尾鳍。”诗人吴说,“既可以观察尾鳍的作用,又可以观察尾鳍的再生。”
“哦,这个建议倒不错。”开心李表示赞成,并从水族箱中捉了两条小鲫鱼,把一条从尾鳍基剪去,放在水槽中。
“鱼照样能游动,只是比有尾鳍时稍微慢了点儿。”开心李说,“现在它的尾部摆动的幅度更大些,频率更高。可见,鱼能急速向前推进,与尾部摆动有关。”
这时,开心李又剪去另一条鱼尾鳍的鳍尖,并放入水槽中,鱼在水中的游动状况稍微差了一些。
诗人吴说:“每天正常喂食,半个月左右,我们就可以看到鱼的尾鳍长出来了。而剪去尾鳍的要比剪去鳍尖的长得还要快哩!”
“这是怎么回事呀?”发明于问。
“动物的某些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或失掉之后,会重新长出来,这种现象叫再生,越是低等的种类再生能力越强。实验证明鱼的鳍具有再生能力。”诗人吴解释道。
“那么,为什么剪去尾鳍的比剪去鳍尖的长得还要快呢?”巧手张也在寻根究底。
“这与组织生成早晚有关。”诗人吴说,“原来,鱼鳍的基部是生出不久的新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强,因此再生能力也强;相反,鱼鳍的尖端是生出已久的老组织,新陈代谢作用比较缓慢,因此再生能力就弱。”
做完实验,少年动物学家们把生物实验室清扫了一遍,距放学还有一段时间,再做实验时间已不够。这时,巧手张说:“大家坐下来,我才看了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好不好?”
“好一个巧手张,以前是个故事迷,就爱听我讲故事。现在竟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学究王振振有词地说,“讲吧,我们学习学习!”
“学习倒不敢当!”巧手张受开心李的感染说话也伶牙俐齿起来,“宋代的时候,有一个才子名叫苏东坡。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有一天,他煮了一条鲫鱼,正和几个朋友喝酒呢,忽然好友黄庭坚来了。苏东坡想和好友开个玩笑,随手将鱼藏到了书橱顶上,又另安排了几个菜,几个人在书斋里就喝起酒来。不料,藏鱼的事让黄庭坚发现了。
“酒过三巡,黄庭坚说:‘你这苏(蘇)字,草字头下边,有人把鱼放在禾字右边,也有人把鱼放在禾字左边,你说究竟放在哪边才对呢?’
“苏东坡不知是计,答道:‘左右都行。’
“‘要是把鱼放在上边呢?’
“‘那如何了得?不行,不行!’
“黄庭坚开心地大笑说:‘既然放在上边不行,那你就把上边的鱼拿下来让我们大饱口福吧!’
“这时苏东坡也大笑起来:‘我特意把鱼藏了,看看你能不能察觉,想不到你如此精明,岂有不拿之理!’随手将鱼拿了出来。”
巧手张说完,把手指向学究王说:“你把衣袋里的干鱼片拿出来吧!不要学宋代的苏东坡那样小家子气,好不好?”
“哎!我说巧手张你怎么知道我衣袋里有干鱼片呀?这可是谁也不知道的呀!”学究王惊讶地问,“想不到你讲这个故事别有用心啊,真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
“我不用看,是闻到的。”巧手张说着用手指了指鼻子。
学究王无奈,只好从衣袋里掏出鱼片,让大家共享了。
……
在生物实验室里,少年动物学家们仔细观察起金鱼的呼吸来。“金鱼不停地吞水,而后又从鳃盖后缘排出来,口和鳃盖一张一合的,这就是它的呼吸,真有趣。”开心李说,“我们可针对鱼的呼吸做实验。我设计做一个不同水质中鱼的呼吸实验。”
于是,巧手张拿出4只大小相同的水槽,并编上1、2、 3、 4号,第1号盛刚打上来的井水,第2号盛河水,第3号放自来水,第4号放刚刚冷却的凉开水。凉开水的获得最好不暴露在空气中,向一只已不保温的暖瓶中冲满开水,盖紧盖,24小时后,水温会降至室温。由于煮开水时,溶在水中的空气被排走了,在晾凉的过程中,水又没有接触空气,所以这种水可以说是缺乏氧气的水。
4只水槽加入的水等量,每只水槽内放一条金鱼。
开心李说:“操作完毕后,我们可以观察鱼在不同的水中的呼吸情况。”
“金鱼在河水里呼吸最慢。”开心李说。
“在自来水里的鱼呼吸得较慢。”诗人吴说。
“在井水里呼吸快些。”巧手张说。
“在冷开水里的金鱼吞水——排水加快,不断地把头冒出水面,张开嘴呼吸,并且把气泡吐在水面上。”发明于观察了一会儿说。
“不好!4号吞水——排水减慢,你们看,它呼吸十分微弱,进入窒息状态。”学究王说着,急忙把金鱼捞出来放入鱼缸中。这条小金鱼又慢慢恢复到正常的呼吸状态,在鱼缸中游来游去。
“这个实验说明,河水里的氧气最多,金鱼的呼吸慢;自来水里的氧气次之,金鱼的呼吸就稍微快些;并水里的氧气更少,金鱼的呼吸稍微快些;冷开水里没有氧气,金鱼就会窒息。”开心李总结说,“在同一条件下,金鱼的呼吸频率和水中的氧气量有关。”
“金鱼靠吞水——排水完成了呼吸运动,就像人的胸廓起伏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气体交换。水流经鳃片的毛细血管时,鳃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从而使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学究王分析鱼鳃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形。(www.xing528.com)
学究王说完,随手捉住一条金鱼,用镊子轻轻支起鳃盖,说:“你们看,新鲜的鳃是鲜红色的,在内曲面上通常有两排丝状体,呈羽毛状丝条。外表面是鱼鳃比较坚固的部分,看上去有一排细小的齿状结构。”他边说边让大家看。
“鱼鳃羽毛状丝状物中含有许多微小的毛细血管,当鱼张口时,含有氧气而且通常含有一些微小的动植物的水被吸入口腔,然后流过鱼鳃并通过鱼头两侧的鳃孔排出去。在水通过鱼鳃时,氧气进入丝状体中的毛细血管,可见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另外,鱼鳃外曲面上的齿状结构叫做鳃耙,能把微小的动植物从吞入的水中过滤出来,进入鱼的消化系统而被消化。”
“我们可以把鱼的呼吸实验继续做下去。”开心李建议道。
“这次做什么呀?”发明于问。
“做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开心李事先已设计好实验程序,“在一只水槽里放些自来水,再放几块冰,使混合后的水温降低到10℃把一条小金鱼放进去,观测5分钟,记下1分钟呼吸次数。”
这一步做完后,开心李说:“接下来往水槽里加热水,使水温升到20 ℃,也观察5分钟,同样记下鱼1分钟呼吸的次数。”说完,她很麻利地操作起来。待巧手张记录了呼吸次数后,开心李又说:“继续加热水,使水温升到30℃,再观测5分钟,记下1分钟呼吸次数。”说完,向水槽中加了热水,用温度计一测,25 ℃。她又几次加热水,终于调到30℃,说:“下面的测量由巧手张办。趁她还没有得出结果,我把昨天看的一个谜语说给你们猜。怎么样?”
“行!我对谜语很感兴趣,能增长人的智慧。你说吧!”诗人吴来了兴致。
“北宋时期,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与秦少游结为百年之好。”开心李笑着说,“一天,苏小妹对秦少游说:‘我刚作了一则字谜,不知相公是否有兴趣猜上一猜。’
“秦少游一听,面露喜色地说:‘快快讲来,我正想请教。’
“苏小妹笑着说:‘如果你猜不出来,可是要到门外罚站的哟!’
“‘无妨,无妨。’
“苏小妹便说:‘两日齐相投,四山环一周,两王位一国,一口吞四口。’
“秦少游从早上猜到傍晚,始终没有猜出谜底,他既称赞妻子有才华,又暗暗叫苦。他转念一想,何不请教妻兄呢。”
“于是,秦少游快步走到苏东坡住的地方。当时苏东坡正在吃饭,见妹夫来了就说:‘一块儿吃饭吧!’秦少游说不吃,其实他也没有心思吃饭。苏东坡是个聪明人,见妹夫如此愁眉不展,便说:‘有什么事快快说来!看我能不能帮你。’秦少游一听,忙把苏小妹的谜语和盘托出。
“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不过,我们还是先吃饭吧!吃过饭再猜也不迟。’
“苏东坡吩咐家人做一盘‘西湖醋鱼’,用筷子将鱼头和鱼尾夹出,留下中间一段,然后笑着用筷子指着盘子。
“秦少游也非等闲之辈,恍然大悟:‘明白了!多谢!”,
“这谜底到底是什么呢?”开心李说完,瞧着大家,等待大家揭谜底。
“我猜出来了!”诗人吴兴奋地说,“谜底是个‘田’字。”
“何以见得?”发明于问。
“苏东坡把盘中的鱼夹去头夹去尾,又笑着指盘子,这本身就暗示这则谜语的谜底。”发明于说。
“鱼去头去尾,剩下是躯干啊?”学究王不解其意。
“要知道该谜的前提,是字谜啊!”诗人昊有点儿激动,“试想‘鱼’字去头去尾,不是个‘田’字吗?”
“哦,对!对!”大家终于明白过来了。
这时,巧手张观察记录完了,说:“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已经有了结果。”
“什么样的结果,说给我们听一听!”诗人吴说。
“是这样的。”巧手张说,“水温升高10 ℃,鱼的呼吸大约加快1倍。原因是水温升高时,消耗的氧气增多了。一般来说,水温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就会减少。因此,鱼的呼吸次数就不可避免地要增加。”
“开心李,我刚才琢磨你设计的实验中,第1步较好,第2步和第3步往里加热水应加以修正。因为是热水,热到什么程度?鱼游过来有可能烫伤。如都改为1升容量的大烧杯,第2步和第3步改用加热的方法,不断搅动水,把温度计放在里面,当温度刚好达到时,立即把烧杯取走,这个方法能好一些,不用反复兑水调节温度。”
少年动物学家们一听,都说:“好!用这个办法好一些。如再做类似的实验,我们就用这个方法。”
“哎!刚才我说的谜语,‘鱼’字去头去尾是个‘田’字。”开心李又出花样,“这同我们今天的实验很吻合,我们在鱼身上只看了头,是呼吸,但还没有看尾,是血液循环。剩余时间我们观察一下鱼尾部的毛细血管如何?”
“正合我意,”学究王说,“我们观察尾鳍的血液循环吧!”
“好!就这样办了!”诗人吴说。
……
少年动物学家们要观察金鱼尾鳍的血液循环情况,于是作了分工:开心李和巧手张准备脱脂棉、载玻片,其他人准备显微镜,安装、调节一步到位。
一切准备妥当,实验开始了。开心李将脱脂棉浸湿,小心地捞上一条金鱼,并将湿棉花裹在鱼体周围,只留出尾鳍。并把包好的鱼放在一只培养皿内,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面,把培养皿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使尾鳍正对通光孔。开心李便用显微镜观察起来。
“哇——,太奇妙了!”开心李说,“尾鳍的血液循环真繁忙:有的在较宽的区域较慢地流动着,这是静脉;有的在较窄的区域流动得比较快,这是动脉;这一排细胞如同排了一条长队,一个挨一个,蠕动十分缓慢,这是毛细血管,真有意思。”
接着,巧手张观察。
这时,开心李提醒大家说:“每隔几分钟,应在鱼尾上滴一滴从鱼缸中取出的水,以保持鱼尾潮湿。”
等大家观察完,开心李说:“应该轻轻地把金鱼放回鱼缸,以防伤害金鱼的生命。”
于是,大家侃起细胞内的气体交换来。
诗人吴说:“在尾鳍内,动脉的管壁厚,管腔窄,血流速度快,它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这样经过气体交换,动脉血就成了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这些静脉血由静脉血管运走。”
学究王说:“是啊,静脉血管就是在显微镜下看到比较宽的区域,是血流比较慢的那种血管。”
发明于说:“静脉血管的结构特点是,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
“大家不要忘记毛细血管。”巧手张说,“毛细血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最细的管腔只能容纳一个血细胞通过,血细胞流动缓慢。这样的特点,有利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这时,学究王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急切地说:“开心李用的那条金鱼大了些,选用一条小金鱼苗,效果会更好。最好选用脱膜不久、透明或半透明的小金鱼苗,这时金鱼体内色素少、透明度强,观察效果好。”
“你既然这么说,我们不妨再做一遍实验。”开心李来了热情。
学究王用角匙取一条小金鱼苗,放在载玻片上,用纱布吸去多余的水分,使鱼苗不能游动,并用解剖针拨动小鱼苗,使鱼体腹部向上,仰卧于载玻片上。
然后,学究王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起来。先观察头部,并在头部后下方找到不断跳动的心脏。“哇——,我找到了鱼的心脏。心房、心室有节律地交替收缩。靠头的一方是心室,朝向尾的一方是心房。”
之后,学究王移动载玻片,沿着这条循环路线找,观察了鱼鳃的毛细血管网,在鱼的躯干部位看到了背大动脉。他说:“背大动脉较细,血从前向后流动,速度快。”移动载玻片,他又看到了尾鳍内的毛细血管网。接着,学究王在小金鱼的腹部找到一条较粗的主静脉,他兴奋地说:“这条大的静脉较粗,血液由后向前流动,血流速度较慢。”
看完之后,学究王兴致勃勃地说:“用小金鱼苗观察很好,因它身体小、透明度强,血液循环,一目了然。”
于是,少年动物学家一个接一个地观察起来,都说效果好。
“我们看到的鱼,一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了,鳃必须借助于水才能进行气体交换。”开心李说,“我看了一本书介绍了会爬树的鱼,它的鳃与一般鱼不同。”
“不妨介绍一下。”巧手张十分好奇。
“在印度、缅甸、菲律宾和我国南方的河湖中,旱季河水快要干涸的时候,有一种叫攀鲈的鱼就离开水,借助鳃盖上的钩刺爬上树。人们管它叫爬树鱼。”
“攀鲈如果一直呆在水里,反而会闷死。”开心李说,“它之所以能离开水面而生活,是由于在它的鳃旁附生着两个腔室,里面分布了许多微血管,空气从腔室吸进来,再经过微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起着特殊的辅助呼吸作用。
“十多厘米长的弹涂鱼也会爬树,能够又爬又跳地捕食昆虫和蠕虫。如果把捉到的小弹涂鱼放在盛有浅水的盆里,盆里放些砖块瓦片露出水面,它能用富有肌肉的胸鳍爬上砖块,很长时间不到水里去。这时它用口咽腔和皮肤呼吸。因为小弹涂鱼的鳃腔很大,能张口吞空气并把空气藏在鳃腔里,而口咽腔内壁又有血管,吸收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
……
“我们在解剖鲫鱼时,发现它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囊,这是它的鳔。”学究王说,“鳔分前后两室,里面充满了气体,如同吹涨的气球,硬邦邦的。鳔的表面分布着许多血管,交叉成网。鳔起着调节身体比重和辅助呼吸的作用。只是对于鱼鳔的作用,印象还不够深,总觉得模糊。”
“要认识鱼鳔的作用并不难。”发明于说,“我们生物实验室养有金鱼,进去做一个实验就明白了。”
测试鱼鳔作用的实验装置
“走,我们到实验室去!”学究王说。
在生物实验室里,他俩准备了大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毛笔、墨汁和凡士林等实验材料。
发明于找来一只带有橡皮塞的大口瓶,在瓶塞中央钻一个小孔,孔径刚好能插入细玻璃管,将细玻璃管穿过瓶塞中央的小孔,并在细玻璃管上用防水墨汁划出等距离横线。
然后,发明于给大口瓶内注入清水,水位高度约为瓶高的4/5。
这时,发明于说:“请学究王从养鱼缸中选一条5~6厘米长的金鱼,捞起来倒入大口瓶中。”随后,学究王盖上瓶塞,使细玻璃管下端浸入水中1厘米。
“你看到了吗?这时玻璃管内的水位略高于瓶内水面,这是毛细管的作用。”发明于说,“我们再把安装好装置的瓶口及瓶塞小孔处涂上凡士林,以防瓶内外空气流通。”
“现在,我们就可以观察,金鱼停留在瓶内不同水位时,毛细管内水面位置发生的变化情况了。”学究王说。
“对呀!”发明于说,“你看,金鱼下沉了,细玻璃管水面也随着下降。鱼体下沉,水压增大,从而使鱼的体积缩小,鳔受压缩,瓶内水位下降,又带动玻璃管水面下降。”
“哇!金鱼又浮了上来。”学究王高兴地说。
“金鱼上浮时,细玻璃管水面也随着上升。”发明于说,“鱼体上浮时,水对鱼体的压力减少,鳔膨胀,鱼的体积也稍有增加,瓶内水位微微上升,推动了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
“这一套装置能很好地反映鳔的压缩或膨胀使鱼体下沉或上浮的情况。”学究王说,“我真应该感谢你设计的这套实验装置,使我很轻松地明白了这个问题。”
“这有什么可谢的。”发明于不好意思起来。
“鱼身上真有学问,很值得研究。”发明于说,“不光鱼鳃、尾鳍可做实验,鱼鳔也可做实验。你可知道,就是鱼躯干外表的鳞片也可以做实验,用它可以识别鱼类。研究鳞片,还可以知道鱼的年龄呢!”
“呵!这个倒挺有意思。你快说一说。”学究王很感兴趣。
这时,另3位少年动物学家赶来了。“嗬!你们是在做鱼鳔的作用的实验啊!”开心李说。
“是啊,有兴趣吗?”发明于说。
“我们观察一番不就得了吗?”开心李不屑一顾。说完,便同诗人吴和巧手张观察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