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环节动物,无腿,走路靠爬行。如此的动物,怎么能听到蚯蚓的“脚步”声呢?
这可不是“天方夜谭”,少年动物学家们还真要听一听蚯蚓走路的“脚步”声哩!
诗人吴在菜园里挖出了几条蚯蚓,要对蚯蚓做一系列的实验,其中,听蚯蚓行走的“脚步”声是第一项。
诗人吴对大家说:“我把这条蚯蚓放在一张比较细的砂纸上,我们把耳朵靠在纸上,就可以听到蚯蚓爬行的声音。”说着,他把一条蚯蚓用镊子夹到事先准备的细砂纸上,仔细地听起来,并说:“我听到蚯蚓的‘脚步’声了,不信,大家来听听。”
这时,另几个伙伴都围了过来,耳朵贴在砂纸上认真地听起来。“呵!确实有刚毛与砂纸的摩擦声。”开心李兴奋地说。
“为了使听到的‘脚步’声更清楚些,还可以把一张纸卷成一个圆锥形,把圆锥筒尖的一端靠在耳朵边,开口较大的一端放在蚯蚓那边。”诗人吴又作了补充。
“还可以做一个共鸣箱,来听蚯蚓的‘脚步’声。”学究王说,“找一个鞋盒,去掉盖,再用一张薄而有韧性的纸把盒口封起来,边缘用胶水贴牢贴严,纸面要绷紧,用手抚摸纸面,要能听到‘刷刷’的声响。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待胶水干后,喝一口水向纸面上喷成雾状,使纸面潮湿,晾干后纸面就会绷得很紧了,犹如一面小鼓,轻轻一敲就会‘砰砰’作响。
“这时,将一条比较大的蚯蚓放到共鸣箱的纸面上,让它爬行,我们就能听到有节奏的‘刷刷’声,即蚯蚓的‘脚步’声。”
“这是怎么回事呢?”开心李好奇地问。
“这个‘刷刷’声,就是蚯蚓体表的刚毛与纸摩擦发出的声音,经过共鸣箱把声音扩大了。”学究王解释道。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学究王说着,用镊子轻轻地把蚯蚓从共鸣箱上拿下来,放到一块干净、光滑的玻璃板上,“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蚯蚓无论怎么伸屈都难以前进。我们用手轻轻抚摸一下蚯蚓的体表,就能感觉到刚毛的存在。其中阻力最大的一侧就是蚯蚓的腹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蚯蚓身上的每个肢节都有4对刚毛,一个长成的蚯蚓身上有100~150个肢节,这就是说蚯蚓总共有近千个用于行走的‘脚’。”
“蚯蚓行走的时候,借助体表上一圈圈的刚毛,先把后端的身体固定在土壤的洞穴中,前端刚毛收回,同时依靠体壁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身体变细变长;然后前端刚毛伸出,并把身体固定在洞壁上,后端刚毛缩回,身体变细,往前收缩,身体就往前进了一段,如此重复,蚯蚓就可靠刚毛前进了。”
第2个实验,是探究蚯蚓的再生状况。
这天,少年动物学家们围在一起,要做蚯蚓再生实验。动手之前,学究王说: “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
“那好啊!快讲吧!”巧手张听说要讲故事,立即高兴地说。
“古代西方流传着一个九头蛇的神话故事。”学究王说,“九头怪蛇经常出来骚扰百姓,民不聊生,但没有人能把九头怪蛇杀死,因为当它的头被砍下后,在原来的地方又会长一个新头出来。后来,出现一位英雄,他智勇双全,决心为百姓除害。这一天,这位英雄一手持火把,一手持利剑,同怪蛇厮杀起来,双方杀得难分难解,一时难以区分胜负。怪蛇伸出几颗头,想将这位英雄置于死地。这位英雄见蛇头袭来,急忙向蛇的旁边一闪,趁机砍下一颗蛇头。紧接着,他立即用火把烧这个秃颈,这么一烧,怪蛇就再也长不出新头来了。这样,怪蛇的头越砍越少。最后,这位英雄终于杀死了怪蛇,百姓们又过上了安稳平静的日子。”
“嗳,你说的是神话故事,如现实中的动物也有这种本领,我们就不必为动物的灭绝担心了。”巧手张大发感慨。
“实际上,同九头怪蛇类似的动物还是有的。”诗人吴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涡虫的身体被切成两半后,每半又会长出另一半来,结果能长成两条涡虫。蜥蜴遇敌后,常常会把自己的尾巴弄断,以吸引敌害,而自己逃之夭夭。以后蜥蜴还能长出一个新尾巴来,只是细小些。海参遇到敌害追杀时,能主动把自己的肠胃抛出来吸引天敌,失去肠胃的海参回到隐蔽处又会慢慢长出一副新的肠胃来。可见,动物再生现象还真不少哩。”
“说到动物的再生,”学究王说,“我们不妨做一下蚯蚓再生的实验。”
于是,他们准备了两只花盆,把花盆底的洞堵死,然后放上几层卫生纸,将纸淋湿,再放入两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食物。取来两条大蚯蚓,用水冲去黏液。学究王说:“把一条蚯蚓切去前端十几节,另一条切去后端五六节。把失去头尾的蚯蚓分别放入一个花盆内饲养。花盆上要盖上一块玻璃,既可以观察蚯蚓的变化,又可以防止它逃跑。”学究王一边说一边做实验,并说:“实验完成后要做好观察记录,注意蚯蚓伤口的变化,估计4~5周就可以见分晓了。”
“不过,做这个实验的关键是要保持花盆内湿润,太干燥成功性小。”学究王有板有眼地说。(www.xing528.com)
第3个实验:蚯蚓冷冻。
“我看到一个材料,上面介绍说,蚯蚓生活的土壤温度,如果高于35℃时它下不到土壤深处,就有被热死的危险;而在15℃左右,它可以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发明于对少年动物学家们说,“受这个问题的启发,我做了蚯蚓冷冻实验。”在少年动物学家小组交流会上,发明于介绍了他的实验情况。
“有意思,你是怎样做的呢?”开心李问。
发明于说:“取两只玻璃杯子,将一只注入半杯水,将两条蚯蚓分别放入两只杯子中,然后把两只杯子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层,温度控制在一10℃。40分钟之后观察到,有水的杯子里已结了冰,随后将温度调到一2℃左右;18个小时之后,打开冰箱取出两只杯子,我发现,没有注水的那只杯子中的蚯蚓已冻得僵硬,颜色暗紫;另一只杯子所注的水已结成冰块,蚯蚓的颜色还是淡红色,只是身体蜷曲成了一团。
“紧接着,我又进行解冻试验。用水冲泡两只杯子,冻得僵硬的蚯蚓 10分钟时间解了冻,已变得软塌塌的,失去了生机,成了‘空囊袋’。而在水中的蚯蚓,经过17分钟解冻,形态和大小与冻前没什么两样,只是表面分泌出一些黏液;3分钟后,这条蚯蚓竟然缓慢地蠕动起来!
“这个实验使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冷冻可以使物品保持新鲜,有些生物在冷冻的水中,保证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冷藏时间,是可以保存生命的。”
“哇——,你这个假想好!”开心李很感兴趣地说,“我们将那些稀有的、有研究价值的、濒临灭绝的物种用特殊的冷冻液,运用特殊的方法,冷冻后储存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解冻,使之恢复原状,既可以供研究之用,又可让它们繁衍生息。这将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我们的生活将多么精彩呀!”
“这个想法好,历史赋予的责任落在我们少年动物学家身上,我们更应发愤努力啊!”诗人吴十分激动地说。
……
第4个实验:蚯蚓是否有视觉。
接下来,巧手张介绍她的实验成果。
“蚯蚓到底有没有视觉呢?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决定做实验加以验证。”巧手张说,“我把蚯蚓放在一个玻璃容器里,拿出一张红色纸片在蚯蚓面前移动,蚯蚓没有反应。接下来,我又用不同的纸片按照各种方式在蚯蚓面前移动。其结果是,无论用什么颜色的纸片,是忽左忽右地移动,还是由远及近地移动,蚯蚓都毫无反应,这说明蚯蚓对颜色是没有反应的。
“于是,我又把一条蚯蚓放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盒子里,让它从盒子的一头往另一头爬。只见它的头一伸一缩的,然后蠕动身体。当爬到尽头时,它的‘头’碰到盒壁,身子立刻缩小了一半长度,又伸开,往右一碰,又缩回来,就这样左右蠕动着,直到‘头’再也碰不到任何障碍物时,才一伸一缩地继续向前爬行。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蚯蚓是没有眼睛的,它用‘头’来感触物体的存在。
“接着,我又把蚯蚓装在一只小盒子里,在盒子一侧穿了个小孔,让光线从小孔射进去。
“过了一会儿,我打开盒子,发现蚯蚓爬到黑暗的那一面去了。我想:‘蚯蚓没有眼睛看东西,为什么它能感觉光线的强弱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钻进资料堆里,在生物教师徐老师的引导下,我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蚯蚓虽没有眼睛,但它有感觉器,能够辨别光的强弱,而且蚯蚓喜欢呆在黑暗的地方。”
巧手张说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实验用的蚯蚓如果还活着,我们应把它送入土壤里,保护它的生命。”开心李说, “对动物我们应有爱心。”
“对!”少年动物学家们齐声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