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Matlab微分方程高效解法:一维泊松方程求解

Matlab微分方程高效解法:一维泊松方程求解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则式可以写为矩阵形式:DN2u=f,u0=uN=0式代表了含有N+1个方程的方程组,其中未知数有N-1个:u1,u2,…,uN-1,比方程个数少2个。此外,通过式得到N-1维向量后,一定要在其首尾补0。在方法2中,不但利用了N-1个方程求解未知数u1,u2,…

Matlab微分方程高效解法:一维泊松方程求解

在狄利克莱边界条件下,考虑一维泊松问题:

u′′=f(x),-1<x<1,u(±1)=0 (5-23)

其中,f(x)为已知函数,u(x)为待求函数。将横轴上的区间[-1,1]离散化为向量x=(x0,x1,…,xN)T,相应地,u(x)被离散化为向量u=(u0,u1,…,uN)T。则式(5-23)可以写为矩阵形式:

DN2u=f(x),u0=uN=0(5-24)

式(5-24)代表了含有N+1个方程的方程组,其中未知数有N-1个:u1,u2,…,uN-1,比方程个数少2个。实际上,只需要N-1个方程就能求解这些未知数,不妨忽略边界上的方程,即:删去矩阵DN2的首尾行以及向量f(x)的首尾元素。又因为u0=uN=0,矩阵DN2的首尾列与其相乘的结果也是0,所以删去矩阵DN2的首尾列和向量u的首尾元素。于是就得到了在狄利克莱边界条件u(±1)=0下的2阶切比雪夫求导矩阵——将矩阵DN2的首尾行、首尾列删除后的N-1阶方阵,如图5-6所示,此矩阵将在后续内容中反复用到。

978-7-111-51623-1-Part03-30.jpg

图5-6 在狄利克莱边界条件u(±1)=0下修改切比雪夫求导矩阵

如果这里用“~”表示删除矩阵首尾行和首尾列、删除向量首尾元素的操作,那么求解式(5-23),只需:

978-7-111-51623-1-Part03-31.jpg

注意,必须先对DN平方,再删除其首尾行和首尾列,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此外,通过式(5-25)得到N-1维向量978-7-111-51623-1-Part03-32.jpg后,一定要在其首尾补0。

通过在切比雪夫求导矩阵上乘以缩放因子,上述方法可以从区间[-1,1]推广到任意区间,以下面的泊松方程为例:

u′′=x2-x,-2<x<2,u(±2)=0 (5-26)它的精确解为u(x)=x4/12-x3/6+2x/3-4/3。计算数值解并与精确解比较的代码如下:

程序5-5

978-7-111-51623-1-Part03-33.jpg

程序输出结果如图5-7所示。N=10时,精确解与数值解吻合得很好,最大误差在10-15数量级,而且边界处的误差最小。

978-7-111-51623-1-Part03-34.jpg

图5-7 左图:精确解(曲线)与数值解(点)的最大误差在10-15数量级。右图:误差分布

如果泊松方程的狄利克莱边界条件更具一般性,比如:(www.xing528.com)

978-7-111-51623-1-Part03-35.jpg

那么,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方法1:

式(5-27)的解可写为u(x)=u0(x)+c1x+c2的形式,其中u0(x)是满足式(5-26)的特殊解。选取合适的c1c2使多项式c1x+c2满足式(5-27)的边界条件,即:(c1x+c2)|x=2=2,(c1x+c2)|x=-2=-1,得到c1=0.75,c2=0.5。毫无疑问,u0(x)+0.75x+0.5必是式(5-27)的解。

方法2:

如图5-8所示,将矩阵DN2的首尾行分别修改为100…0和0…001,以使得向量u和向量f(x)的首尾元素相等。然后将向量f(x)的首尾元素分别改为u0uN(函数u(x)在边界的取值),最后通过下式计算向量u

978-7-111-51623-1-Part03-36.jpg

978-7-111-51623-1-Part03-37.jpg

图5-8 在更具一般性的狄利克莱边界条件下修改切比雪夫求导矩阵

其中,矩阵和向量上的“^”代表对矩阵、向量进行上述修改。在方法2中,不但利用了N-1个方程求解未知数u1,u2,…,uN-1,还额外加了两个方程(对应于矩阵DN2的首尾行),以确保u的首尾元素必满足边界条件。

用方法1和方法2求解式(5-27)并与精确解u(x)=x4/12-x3/6+17x/12-5/6比较的代码如下:

程序5-6

978-7-111-51623-1-Part03-38.jpg

978-7-111-51623-1-Part03-39.jpg

程序输出结果如图5-9所示,在N=10的情况下,方法1的计算结果和方法2的计算结果均与解析解吻合较好,误差分别在10-15和10-16数量级。此外,方法1在各处的误差要普遍高于方法2在各处的误差。

978-7-111-51623-1-Part03-40.jpg

图5-9 左图:方法1的计算结果(○)、方法2的计算结果(+)、解析解(曲线);右图:方法1的误差(○)、方法2的误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