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张拉整体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均衡张力网,骨骼的功能是抗压框架,而肌肉、肌腱和韧带则是张力元素。独立的肌肉是没有功能的,肌肉链是张力均衡的例证,运动链的存在与肌肉链的存在相互印证。运动链是肌肉连续交错连接身体各部分的经络,并且是以功能作为单元进行连接,而不仅仅是各部分的总和。
从图2-9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肱骨、肩胛骨、锁骨等骨性成分作为抗压框架,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作为张力元素,构成了一个张拉整体结构,实现着肩关节的自稳功能。
图2-9 肩关节处张拉整体结构类比图[7]
以大收肌为例(图2-10),单独观察这一块肌肉时,很难理解它具备传导力量的功能,当注意到在右侧的股二头肌短头,并把这两块肌肉联系起来看的时候,就会一下子理解这两块肌肉实际是有联系的。当沿后侧旋线完整观察腿肌肉时,可以发现大收肌与股二头肌、腓骨长肌的连续关系,图2-11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它们之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一种具有传导力量的结构,而且这种连续性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的。这种全身性的连续结构是一种符合张拉整体结构的结构,骨骼起着支撑作用,用来承受压力,肌肉与筋膜分担拉力与张力,将人体构造成一个完整的张拉网。
图2-10 后侧旋线中大收肌与股二头肌的连续关系示意图[8]
(www.xing528.com)
图2-11 后侧旋线中大收肌与其相邻肌肉连续关系示意图[9]
用这种结构来分析人体构造:人体肌筋膜和胶原网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网络,这个网络不仅能够限制并调整骨骼和软骨周围的张力,也可以调节器官、肌肉,组织和肌肉如同不可压缩的液态的水袋一样,会向外对抗这个限制性张力膜。最终,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状态,即骨骼“浮动”在这些受到挤压的肌肉和肌腱组织中,因此,调整这些张力性组织的张力就可以调整骨骼的错位或骨骼内部的骨性张力。张拉整体结构是最有效的人体张力分配器,可以把每处过大的张拉力分配到全身,从而实现整体功能或避免局部损伤。在人体中张力结构整体性的整体作用下,“任一元件的张力增加,都会导致结构中所有元件的张力增加,即使位于对侧的也一样增加”[10]。当人体一个部位发力,必然会引起全身性力量的重新分布。单一的肌肉很难起到维持拉力的作用,当我们把肌肉以链条形式看待时,位于同一肌肉链上的肌肉、肌腱和筋膜就可以被视为张拉整体结构的“拉力绳索”,以牵拉张力的形式进行工作,并对身体的形态和姿势产生影响。在运动时,肌肉链内部及肌肉链之间相互协同作用,执行螺旋运动,当这种力量持续存在或连续发生时,人体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调节,但人体又需要维持平衡,这时就需要有一部分肌肉以稳定为主,为其他肌肉运动做平衡。所以,工作的肌肉需要由其他肌肉提供稳固的支持才能得以发挥最佳作用。
我们可以据此把肌肉分为稳定肌与原动肌,并进一步细分为总体稳定肌、总体原动肌、局部稳定肌和局部稳定肌。总体稳定肌是指跨越两个或多个关节的较大和较长的深层肌肉,收缩主要产生张力获得稳定性,它们的作用是稳定和提供静态本体感觉反馈。总体原动肌是指跨越两个或多个关节的较大和较长的表层肌肉,收缩主要产生某个专门动作模式的动作,它们的作用是产生动作和提供动态本体感觉反馈。局部稳定肌是大多数为跨越一个周边关节或若干脊椎环节的较短和较小的深层肌肉,收缩主要产生张力获得稳定性,它们的作用是稳定和提供静态本体感觉反馈。局部原动肌大多数为跨越一个周边关节较短和较小的深层肌肉,收缩主要产生某个专门动作模式的动作,它们的作用是产生动作和提供动态本体感觉反馈。
稳定肌在一个局部环节上控制动作,而动作却出现在其他环节上或者它们总体上在多个关节产生支持性张力。它们的作用不是在动作中运动。当稳定肌提供了相对静态(或动态稳定)时,另一个环节产生等长收缩的情况。动态条件需要在时机和张力中调整,在一个或多个平面上稳定一个关节,同时在不同平面内产生主要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稳定肌在完整动作范围内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在动作的一个阶段发挥静态作用,而在另一个阶段发挥动态作用。在对抗负荷和动作过程中,稳定肌一定是先与其他任何肌肉群做出更快的反应,来保持姿势和控制关节动作。
从微观来看人体的张拉整体结构时,英格伯发现,当施加更多的应力到整联蛋白(该分子穿透细胞膜,将细胞外基质连接到内部的细胞骨架)时,细胞就像整个组织一样,会变得越来越僵硬。相反,通过改变细胞骨架内的预应力(比如改变可收缩肌微丝的张力),就可以使活细胞僵硬或灵活。
无论是人体宏观整体或微观的细胞,持续不断地调整始终存在,并且两者之间也通过结构本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而我们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宏观结构中“肌肉—筋膜—骨骼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实现与表达,以及人体肌肉链和肌筋膜链上力量的保持与传递这个过程中的效率和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