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晶清与《扫荡报》副刊:南珠北玉编辑30家

陆晶清与《扫荡报》副刊:南珠北玉编辑30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校时陆晶清开始创作诗歌与散文,发表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和《语丝》上。1944年9月,《扫荡报》在湘桂大撤退中宣告停刊,总编辑钟期森遇难于日机轰炸。《四世同堂》在《扫荡报》副刊上发表是个例外,但与陆晶清的努力分不开。后来陆晶清被派往欧洲采访,《扫荡报》由杨彦歧接编。陆晶清离开《扫荡报》后,副刊由左翼文化人吕剑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1945年9月,重庆《扫荡报》筹办京沪版。

陆晶清与《扫荡报》副刊:南珠北玉编辑30家

陆晶清原名陆秀珍,笔名小鹿、娜君、梅影。她是云南昆明人,生于1907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副刊编辑岗位上的一位重要女编辑和女作家,曾经与石评梅、黄庐隐等一起被称为民国的女才子。20世纪40年代末,她淡出文坛和报坛,转而从事教育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得到平反与纠正。

陆晶清在昆明读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和阅读《新青年》和《新潮》等进步刊物,并向往外面的世界。1922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与石评梅、庐隐、许广平成为校友。在校时陆晶清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发表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和《语丝》上。她曾经编辑过随《晨报副刊》附印的《妇女周刊》,也与石评梅一起编辑过《蔷薇周刊》。她还参加了女师大学潮,在三一八惨案中受过伤。

1927年3月,陆晶清到了汉口,参加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妇女部的工作,在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处当文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愤然脱离了国民党。1928年石评梅病故,她赶回北平帮忙料理后事,后又进入女师大语文系学习。同年秋天,主编《河北国民日报副刊》,在工作中遇到了她日后的丈夫王礼锡。

1931年,陆晶清和王礼锡一起到日本,并在日本举行了婚礼。不久回到上海,协助王礼锡筹办《读书杂志》。因为王礼锡经手出版的书籍触犯了当局而受到通缉,1933年他们不得不流亡在伦敦。抗战全面爆发后,王礼锡担任了全英华人联合抗战社团负责人,陆晶清也写了不少游记和散文。1939年回国,陆晶清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也同王礼锡一道奔赴前线。1940年后,她在重庆市女中学校和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任教,并开始担任《扫荡报》副刊部主任,开始了她最重要的副刊编辑经历,她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将近5年。1945年作为《扫荡报》特派记者赴欧洲采访。1948年归国后转入教育界,一直到1965年退休。

她主编《扫荡报》副刊,正处于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开始阶段,具有复杂政治背景和黄埔底色的《扫荡报》也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时期。《扫荡报》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处长贺衷寒创办并主管,一开始叫《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扩版改名为《扫荡报》,何应钦是理事长,后来张治中也担任了副理事长,提出了“以报养报”的办报模式。1935年《扫荡报》迁往武汉,发行量5000份,后印刷设备改善,发行量增加到15000份,其总编辑是丁文安。1938年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丁文安的办报态度有所调整,提出了矛头对准日寇。同年10月从武汉撤退,该报发出告别读者的社论,社论出自郭沫若之手。在撤退中,一部分撤到桂林,并于1938年12月15日复刊,社长是易幼涟,总编辑是钟期森,发行量曾经达到20000多份。《扫荡报》(桂林版)在1941年至1942年出版副刊有《文史地周刊》,很有影响力。1944年9月,《扫荡报》在湘桂大撤退中宣告停刊,总编辑钟期森遇难于日机轰炸。

另一部分由丁文安、黄卓球等人带到重庆,于1938年10月复刊,陈诚调走丁文安,由何联奎担任社长。1939年日机轰炸重庆,报社被夷为平地,一度与《中央日报》合并报头发行。1943年春天,张治中受命重建《扫荡报》,原拟聘请成舍我为社长,成舍我本已应允,但稽留桂林而不来。为使报纸按计划出版,不得不临时改黄少谷兼任社长,万枚子任副社长。陆晶清担任副刊主编正值这样一个时期,因为副刊的特殊性和审查人员的颟顸无知,再加上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陆晶清编发了不少进步文化人士的文章与作品,比如郭沫若的《复兴民族的真谛》和欧阳予倩、黄药眠、杨朔等人的文章和作品。1944年11月10日,《扫荡报》开始连载老舍的经典巨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在《扫荡报》副刊上发表是个例外,但与陆晶清的努力分不开。在抗战初期,大后方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有很多是配合抗战动员的通讯报告、街头剧和朗诵诗,比如《放下你的鞭子》等独幕剧产生了很大影响。小说也以中短篇为主,如张天翼创作的《华威先生》。后来也有大量长篇小说出现,如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魍魉世界》以及沙汀创作的《淘金记》、艾芜创作的《山野》等,但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还属老舍的《四世同堂》。(www.xing528.com)

据陆晶清回忆,当时她听说老舍先生正在写作《四世同堂》,并准备交给一家杂志刊出,就立即写信给老舍,决意将稿子争取过来。她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杂志周期长,而且要完成全稿才可刊出。如果在报纸上连载,边写边登,既可以早些与读者见面,也方便写作。陆晶清知道老舍的家人刚从北平长途跋涉到重庆,一下子增添许多经济负担,肯定急需用钱,因此提出预支较高的稿费。她和老舍商定,连载由她亲自决定字数和校对,原稿保持清洁,登完退还。陆晶清向报社提出500元的稿费预算,未曾想黄少谷一下子批了1500元稿费。《四世同堂》在《扫荡报》第四版每期连载3000字,每次都放在左上方,期期要占三分之一个版面,为大后方的读者了解沦陷区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世同堂》这样一部经典巨著首先在《扫荡报》上发表,这不能不说是一桩令人惊奇而又有道理的事,这是陆晶清精心筹划的结果。

据说,《扫荡报》内部的人后来也有抢功者,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报纸上著文掠美。后来陆晶清被派往欧洲采访,《扫荡报》由杨彦歧接编。1945年5月她到欧洲担任特派记者时,《四世同堂》已经接近连载完,因此《四世同堂》的连载是陆晶清一手操作的。《扫荡报》连载《四世同堂》也直接提高了报纸的发行量。一般来说,一部好的连载作品的确能将普通的报纸带动起来,进步文化人士和副刊编辑也能由此获得更大的活动与文化传播空间。陆晶清离开《扫荡报》后,副刊由左翼文化人吕剑编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尤其在张治中主持工作时,文艺气氛相对宽松。

1945年9月,重庆《扫荡报》筹办京沪版。但在国共重庆谈判前,国民党出于复杂的策略动机,很快将该报改为《和平日报》。为了改名,张治中与《扫荡报》的创办者贺衷寒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最终还是以《和平日报》的面目示人。《和平日报》京沪版分别于1945年11月12日和1946年元旦出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晶清一直在暨南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担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她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浪集》《素笺》,还有诗集《低诉》,学术著作有《唐代女诗人》,首次系统研究评价了上官婉儿、鱼玄机等一批唐朝女诗人,填补了唐诗研究的空白。

研究陆晶清的副刊活动,不能不提到她的丈夫王礼锡。王礼锡是江西安福人,毕业于江西心远大学。1930年,主持编印《读书杂志》,出版了诗集《市声草》,此外还有《海外杂笔》《海外二笔》《去国草》等专集。1938年,他同陆晶清从海外归国,带领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抗日前线去。1939年王礼锡因病去世,中共中央和延安文艺界发出唁电,蒋介石也发出了唁电,陆晶清的悼亡诗《给礼锡》也在重庆《新华日报》刊出。他是一位著名的抗日爱国活动家,他的《笔征日记》一直由陆晶清保存,在自身受冲击的情况下也没有丢失,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