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学昭与《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三十家

陈学昭与《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三十家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一开始由刚进入延安不久的丁玲主持。1942年3月,丁玲调入抗敌协会延安分会,舒群开始主持《解放日报》第四版工作。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致读者》的报纸社论,标志着报纸改版拉开帷幕。《解放日报》开始明确了中央党报性质。后来,他受凯丰同志委派,担任了《解放日报》第四版文艺副刊主编。舒群对《解放日报》第四版有实施改版之功。

陈学昭与《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三十家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社址在延安的清凉山,它的前身是红军在苏区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和到延安之后改名为《新中华报》,初期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博古(秦邦宪)、廖承志先后担任社长,陆定一和余光生担任总编辑,由于边区实行精兵简政,新华通讯社也合并在一起。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具有副刊的性质,它虽然没有刊名,但却是一个很有影响和权威的综合性文艺副刊。

延安《解放日报》的筹备与发展是在毛泽东直接推动下进行的。毛泽东不仅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还先后为这张报纸撰写了大量的社论,也包括重要新闻。延安《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博古在飞机失事遇难后,报社由廖承志负责。第一任总主编是杨松,杨松因病去世后,由陆定一、余光生继任。1947年3月27日《解放时报》停刊。上海解放以后,中央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继续出版。上海《解放日报》以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作为主要读者对象,也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改版,加强了新闻性和可读性以及副刊的服务性和知识性,形成了自己的副刊体系,先后设立了副刊《朝花》《新论》《读者心声》等。

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一开始由刚进入延安不久的丁玲主持。1942年3月,丁玲调入抗敌协会延安分会,舒群开始主持《解放日报》第四版工作。当时,延安忙于整风学习大生产运动,再加上在一段时间里,第四版刊登了引起争论和批判的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及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文章,《解放日报》第四版一度出现“稿荒”现象。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编辑业务有些脱离实际,群众的生活和战斗很难得到及时反馈。尽管《解放日报》在1941年8月发表了《努力开展文艺运动》,但成效并不是很大。1942年上半年,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著名的报纸改版活动。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致读者》的报纸社论,标志着报纸改版拉开帷幕。《解放日报》开始明确了中央党报性质。1942年9月,《解放日报》兼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3年,为进一步明确报纸归属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书记由毛泽东亲自兼任。

《解放日报》改版之初,为了解决稿荒问题,也为了明确《解放日报》第四版今后的办刊方向,舒群多次向毛泽东汇报,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与鼓励,起草了新的征稿办法。

舒群是黑龙江阿城人,满族。原名李书堂,曾用名有李春阳、李旭东、李邨哲、黑人等。1936年发表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后,一直用“舒群”作为笔名。他出身工人家庭,求学过程比较艰难。15岁时,他考入哈尔滨一中俄语班,但因为缴不起伙食费半路辍学。后来进入东北商船学校,也未等到毕业就退学了,在航务局当了一段时间的俄语翻译。1932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用“黑人”在东北《国际协报》《大同报》等副刊上发表文章,同时结识了罗烽、塞克白朗、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萧红处女作出版的印刷费用,还是由他张罗凑齐的。1934年,满洲地下党组织被破坏,他转移到青岛,但还是被国民党蓝衣社抓入监狱。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就是他在狱中完成的。释放后,他几经周折来到上海加入“左联”。1938年2月,他到武汉与丁玲共同创办《战地》文艺刊物。

1940年,舒群回到延安。后来,他受凯丰同志委派,

担任了《解放日报》第四版文艺副刊主编。

当时的舒群还不到30岁,作为作家,他常给报纸副刊写稿,却从来没有编辑副刊的经历。《解放日报》的副刊要办成综合性的,涉及文学以外的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对接替丁玲主持《解放日报》副刊,舒群一时心里感到没底,说应当找更能胜任的人来主持。毛泽东幽默地鼓励他说:“要找这么完全的人,这么有能力的人,你给我介绍一位。难道没有这么一个人,综合性的副刊就不办了吗?全能的人,现在没有,将来也不能有。你编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是个点,也是个面。因为你是搞文学的,所以文学是你的点,文艺是你的面。你也要由点到面嘛。你编综合性副刊,文艺是你的点,社会科学就是面了。都是要先点后面,从点到面嘛!先文学的点,后文艺的面;先文艺的点,后社会科学的面。面反过来又会促进点,使点深化。只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由点到面,你就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

为了支持舒群办综合性副刊,毛泽东亲自出面,在延安的枣园窑洞里宴请了16位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包括陈荒煤、江丰、张庚、柯仲平、范文澜、邓发、彭真吴玉章艾思奇陈伯达、蔡畅、周扬、冯文彬、吕骥、王震之、董纯才等。席间约定:每人每月要提供6000字到12000字的稿件,并要求他们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以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使稿荒问题迎刃而解,也大大提高了办刊质量。

不久之后,舒群又担任鲁艺文学系的系主任,他经常来往于报社与鲁艺驻地之间。随着延安整风运动深入开展,舒群有较长一段时间离开了《解放日报》与鲁艺,后返回鲁艺。1945年,舒群担任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团长并重返东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舒群参加抗美援朝并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三战役》,可惜底稿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后来,他担任了东北大学副校长、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东北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秘书长和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崔毅》《我的女教师》,中篇小说《老兵》《秘密的故事》,长篇小说《这一代人》。但最重要的作品是在延安担任《解放日报》第四版主编和鲁艺文学系系主任时,因与毛泽东工作接触比较多,积累了许多有关毛泽东的资料,舒群完成了70多万字的《毛泽东的故事》后,就少有新作品发表了。

舒群对《解放日报》第四版有实施改版之功。那时,第四版的编辑格局已经开始稳定,除了其他人断续接编,另一位编辑开始上任,她就是著名作家陈学昭。

陈学昭是一位与丁玲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作家,但同样特立独行地投奔到了延安,并在曲折的道路上完成了事业与追求的转变。(www.xing528.com)

1938年8月,陈学昭从重庆经成都、西安,举家来到延安,她是应重庆《国讯》刊物之邀,到延安采访并进行系列报道的。1939年8月,陈学昭回到重庆,有关延安的15篇报道稿件被国民党当局查扣,本拟交付三联书店出版《延安访问记》,结果稿件遭到扣押,后来由他人带至香港,于1940年7月由北极书店正式出版。

1942年,陈学昭再次奔赴延安,主编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将近两年的时间。1944年,她进入中央党校四部担任文化教员。1945年,她参加接待了黄炎培傅斯年、赵超构等6人访问延安的采访活动。1945年7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她随中央机关到西柏坡,后任《东北日报》副刊编辑。1949年,陈学昭回到浙江,先后在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文联分别担任教授、领导职务。1957年,陈学昭错划为右派。1979年,陈学昭得到平反并恢复党籍。1991年10月10日,病逝于杭州

陈学昭在回到浙江工作之前,一直是编辑、作家和教员,埋头编辑和讲学,一位曾经留洋的文学博士为什么对延安如此执着?除了抗日救国,与她从学生时代就树立的远大理想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陈学昭生于1906年,浙江海宁人,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原名陈淑英,也叫陈淑章。她7岁入私塾,由初小到高小再到南通女师预科、上海爱国女学文科,受到了扎实的系统教育。后来,她发表作品《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希望成为新女性是她追求进步的起点。1925年,陈学昭就在京沪报纸副刊上发表散文作品,她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倦旅》。陈学昭曾加入浅草社和语丝社,认识了鲁迅、周建人、章锡琛和瞿秋白,他们给了她很大的影响。比如,鲁迅先生就与她探讨过《娜拉走后怎样》,在她的记忆里,鲁迅对她说过,做一个中国女人要能够忍受一切打击,要提防从暗处飞来的冷箭。

1927年,陈学昭独自赴法国留学。1931年,她进入克莱蒙大学文科学习并兼任《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上海《生活周报》特约撰稿人,3年后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靠稿酬版税上学和独立生活的青年女学生,颇有些特立独行的自立精神,也是那时少见的知识新女性。她的文笔清新婉约,真诚细腻,感情色彩浓厚,有个性但微带迷惘与感伤。她的笔名也很多,早期有野渠、式徽、惠、玖,“学昭”也是她笔名,一直沿用。她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纪念的日子》和散文集《寸草心》《烟霞伴侣》《如梦》等,短篇小说集《新柜中缘》,文学回忆录《天涯归客》,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南风的梦》《春茶》等。《工作着是美丽的》这部长篇小说道出了她的心声,只有工作和劳动是最有人生价值的,这部长篇小说是她一生的理想和写照。

有学者对当时报道延安的三部作品,即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陈学昭的《延安访问记》做过比较研究,认为陈学昭的笔调稍软一些。比如,将延安同她家乡的文化生活氛围差异进行过比较,经济文化发达的东南自然要比经济文化落后的西北要好,然而她不贪图安逸,毅然选择了后者,这倒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从写作来讲,她的采访主题较敏感,而且是对延安的真实的系列报道,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陈学昭编辑《解放日报》期间,还编发了译自苏联的《前线》剧本,并由此拉开新闻反“客里空”运动的序幕,“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尔涅楚克。

1944年,《前线》由萧三翻译成中文,并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读后立即推荐给《解放日报》,并在同年5月开始连载。1947年,《晋绥日报》又用一个整版介绍了剧情,结合正在开展的土改运动,反“客里空”运动进行了一年多。反“客里空”运动影响很大,一直到《解放日报》停刊才结束。《人民日报》创刊之初,刘少奇还专门为此作总结,对新闻浮夸文风的改变起了较大作用。后来陈毅元帅在写给儿子的诗里也叮嘱:“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需要一提的是,《解放日报》曾经在西安事变中出版过一个多月的西安版。

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控制的《西京日报》在西安出版发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秘书郭维城便派丛德滋和关吉岗二人接管了《西京日报》。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把它改名为《解放日报》。

作为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领导的三方的机关报,报头由总编辑丛德滋题写,韩进、魏文伯等参加了编辑工作。西安版《解放日报》为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报道了西安事变真相,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张报纸独立运作,也有多种形式副刊和专刊,如《解放先锋》《烽火台》《文艺生活》《妇女阵线》等,其中《解放先锋》最为活跃。1937年2月5日,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被迫结束,西安版《解放日报》随即于2月10日停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