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珠北玉: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南珠北玉: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晨报副刊》是由《晨报副镌》而来的,孙伏园离开《晨报副镌》之后,副刊由多人接编。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可以说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即使在北伐开始以后,北方政局大变,而聚集在北京的文化人纷纷南下,从徐志摩接掌《晨报副刊》开始形成的京派文学的脉络传承下来且不断扩大,影响到后来北方文学的发展格局。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时,当期就发表了《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一文,表明他是有办刊方针的。

南珠北玉:徐志摩与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是由《晨报副镌》而来的,孙伏园离开《晨报副镌》之后,副刊由多人接编。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可以说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这一时期的《晨报副刊》体现出较为浓厚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对于传播新文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因为徐志摩与鲁迅、孙伏园之间的那场“笔墨官司”,也因为文艺观点并不相同,因此,作者群和办刊风格也不相同。就孙伏园退出《晨报》而言,是失去了一块文艺阵地。对徐志摩来讲,则是取得了风水轮流转的好机会,并且报了“一箭之仇”。所以,当时发生的关于“闲话”的争论,显然是事出有因,并且是针对鲁迅的,鲁迅自然也会不留情面地予以反击。但客观地讲,作为自由主义倾向明显的现代派诗人,徐志摩也不喜欢各派军阀的专制统治,因此在八一三事变上同样坚持了正面立场。由于他在诗歌界的巨大影响,最终要通过报纸副刊表现出来。1926年4月,他在副刊中开辟了“诗镌”专栏,闻一多也参加编辑,共出版了11期,标志着新月诗派开始形成。同年6月,副刊又推出了《剧刊》,提倡“国剧运动”,一时间掀起了独幕剧热,并影响到小说创作的模式。无论是在《晨报副刊》还是后来的《京报副刊》,徐志摩的最大作用是比较有规模地聚集起一个新的创作群体。这个群体的影响是直接引出京派文学,从其全面影响来说,却是新月派的开始形成并发生了鲁迅与新月派的论战,以及在论战中兼及“第三种人”的论争等。

从文学群体来讲,一个重要标志是又一批文学新人开始登上文坛。从文艺思潮的激烈斗争上看,则是不同文艺主张和文艺实践从报纸副刊转向了独立办刊,《语丝》和《新月》的相继出现,乃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大文学派系的体现。前后相继出现的文研会、创造社太阳社,以及更晚一些的左翼作家联盟,则在不断地产生和分化中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

虽《京报》被封,但骨气犹在。相比而言,《晨报》原本就是一种不断改换门庭且善变的报纸。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历时7个月。冯玉祥阎锡山先后进入北平,《晨报》被迫停刊,后再复刊,已经变成《新晨报》。改名《新晨报》后,社长也由阎锡山派来的下属李庆芳担任,后来随着阎锡山退出北平,又恢复了《晨报》的老名称。

在《新晨报》经营的两年里,《新晨报副刊》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孙祥偈主编的,孙祥偈出版新诗集《生命的火焰》,在副刊上署名“荪荃”。《新晨报副刊》陆续发表过周作人、黎锦明、于赓虞、庐隐、石评梅、李健吾、曹葆华等人的文章和诗作,因此也可以视为《晨报副刊》在经历变故之后的一个接续和余波。但是,从《晨报副镌》到《晨报副刊》再到《新晨报副刊》,时代背景变化剧烈,精气神也无可比拟。也可以说,随着时事与人事的变化,《晨报副刊》与《晨报副镌》没有更大的瓜葛,《新晨报副刊》也与《晨报副刊》没有多少关系。即使在北伐开始以后,北方政局大变,而聚集在北京的文化人纷纷南下,从徐志摩接掌《晨报副刊》开始形成的京派文学的脉络传承下来且不断扩大,影响到后来北方文学的发展格局。

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时,当期就发表了《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一文,表明他是有办刊方针的。他将胡适、闻一多、郁达夫沈从文等都列入主要约稿对象,也使《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的主流作者群开始进一步分化。20世纪30年代中期左翼作家联盟的诞生,则增添了新的因素,一直到抗日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乃至抗战胜利,北方报纸副刊编辑也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而新的文艺思潮的争斗,更多地转向了杂志平台。

《语丝》周刊在上海只出版了两期,之后就结束了。《新月》则成为一直延续出版的文学刊物,影响面更大一些。关于《新月》出版和新月派的最终形成有很多研究。其实《新月》的出版和架构同《语丝》周刊相似,都是由于文学志趣和文艺思想需要有发表的园地,有些同人的性质。不过《新月》的这种色彩更强烈,因为《新月》是以股份经营形式实现的,而《语丝》周刊要松散得多。《语丝》周刊一直以孙伏园为主要编辑,《新月》实行轮流坐庄的编辑制度。曾经有研究者指出,新月书店初建,主要成员是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余上沅、叶公超、潘光旦和邵洵美等人。徐志摩在其日记中写道:“愿新的希望,跟着新的年产生,愿旧的烦恼跟着旧的年死去。”梁实秋在《谈志摩》一文中也记叙,在徐志摩的奔走下,书店邀集股本不过2000元左右,参与集股的除上述人外,还有丁西林和刘英士、饶子离、罗隆基等人,甚至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和幼子胡思杜也是其中的股东。因此,推举胡适为董事长,但在主编是由徐志摩担任还是轮流坐庄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并涉及胡适,由此出现了胡适要撤股的内部风波,但最终还是摆平了。1928年3月,《新月》月刊正式发刊,在创刊号上赫然登出胡适的《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也由新月书店出版。(www.xing528.com)

徐志摩不仅是诗人和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曾在留学英美及归国初期,翻译了大量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诗歌翻译和介绍,主要是拜伦、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的作品,此外还有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布莱克、哈代、泰戈尔、邓南遮以及勃朗宁夫人的作品。徐志摩在西方留学,接受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因而他的译作很有个性,也深刻地影响到他自己的诗歌创作,甚至影响到《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和其他文学周刊的编辑走向。徐志摩翻译和研究并举,比如,他曾经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同时也在《文学周报》上发表了关于雪莱的诗文,为传播外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其父徐申如是清末硖石的著名实业家与首富,曾经开办过酱园、钱庄和绸缎店。因此徐志摩自幼生活优裕,有一股公子哥气,他的家世背景和社会关系也很显赫,沈钧儒是其表叔,金庸是其姑表弟,琼瑶则是他的表外甥女。徐志摩,原名章垿,在出国留学时由其父改名“志摩”。据说是徐志摩幼年时,曾经有一位和尚给他摩过顶,说此子长大必然成名,因此在其出国留学时改名,也寄托了期望。徐志摩除了用“志摩”署名,还有许多笔名,如南湖、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1908年,他进入私塾,后入硖石开智学堂,因此有较好的古文根底。14岁时,徐志摩由其表叔沈钧儒介绍进入杭州府中学堂,后称为杭州一中,与郁达夫是同学。在校时,他在校刊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这是他第一次发表文章。徐志摩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因为天津北洋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他也就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他在天津北洋大学学的是法科。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学士学位。此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了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在英国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影响,开始了诗歌创作。

1922年,徐志摩归国,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余波的影响,阅读《新青年》,也浏览《新潮》杂志。因为对泰戈尔的《新月集》散文诗很有兴趣,1923年,徐志摩借用“新月”一词,成立了新月社,不久之后也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那前后,他对梁启超尤其佩服,拜梁启超为师,并举行拜师仪式。虽然他们之间的思想并不同调,但也由此形成了他与研究系掌控下《晨报》的密切关系。1924年,他与胡适、陈西滢创办了《现代评论》周刊。徐志摩接掌《晨报副刊》,同年他也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1926年,徐志摩移居上海,担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创办《新月》杂志,同时短期游历了英、美、日、印诸国。其名作《再别康桥》就发表在1928年12月10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新月》杂志出版至第43期后停刊。1930年,徐志摩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应胡适邀请再度回到北平,担任北京大学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因为其妻陆小曼不肯随行北平,徐志摩往返京沪。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在返北平途中失事。徐志摩逝世后,蔡元培为其作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此后《新月》由梁实秋等掌管。

徐志摩多才多艺,能演话剧,喜画马,善画猫,画猫之作常赠友人,大约是希望与友人安顺,但自身却要驰骋四海飞翔九天,终至化为一丝云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