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对声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演唱中共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展音量
关于扩展音量这一点的作用,其实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实际上这也是共鸣最主要的声音造型功能。
我们都非常清楚,人的嗓音在发声初始状态下,声带发出的基音是单薄、弱小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自己证实,将自己平常说话的音量与在演唱中的音量记录下来,将其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来音量的变化。这就要求在歌唱的过程中,必须调动人体发声的物理潜能,充分获取歌唱所需的共振泛音,才能使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正是人体各共鸣腔的协同共振,使原声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根据歌唱发音的共鸣原理,共振泛音是基音在人体歌唱声道的空气柱中产生的共鸣声波。歌声中的共振泛音多,会使声音洪亮,音色丰富,表现力强。而通过训练使人体共鸣腔协同发挥整体作用,才可能使声音洪亮、圆润、集中。歌唱者必须掌握歌唱共鸣调节的技术,实现嗓音的歌唱化、共鸣化、艺术化。
(二)调节声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发现一些这样的现象,一些人说话声音细且高,有一些人说话声音粗并且很憨厚,这实际上是由于不同的生理构造所导致的。也正是由于喉功能生理机制状态的不同,因此,在促成人嗓音形成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声区。(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人在唱高音的时候,其共鸣主要集中在头腔与口腔两个共鸣腔体内,而在演唱中、低音的音时,人体的共鸣则更趋于口腔与胸腔,相对来说头腔共鸣的运用会较少。
通过我们对不同声区音的特点的分析我们即可发现,人所发的音所处声区的不同,其音响特征也各不相同。在旋律的高低音变化中,可以分别以不同声区对应于相应类型的腔体共鸣,使之形成不同声区偏重来强调某类共鸣。同时辅之其他共鸣的格局,让声区共鸣既有音色的区别,又有统一的协调,从而使音色富于变化。歌唱时需要通过调节声音共鸣的高低频泛音比例,才能准确发出不同声区的特定声音,并且达到声区统一的效果。声区统一的调节技术是每个歌唱者必须掌握的。
(三)美化音色
歌唱时的音色与我们在平时说话的音色是不同的,有时候可能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说话时没感觉他的声音有多么优美,甚至感觉这种憨憨的音色不怎么好听,有时会不想听这样的人说话,但是当歌唱的时候声带拉紧,共鸣腔体运作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声音是那么美妙,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条件(当然主要是共鸣的美化作用)的变化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色的形成与变化。
口腔是决定音色变化的关键腔体,但一般说话时口的共鸣腔体的活动幅度不大,而且无须扩大与延长音响的共鸣效果。为了创造优美的音响共鸣,需要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调节头、胸腔的联合共鸣,扩展音响的振动空间,才能使声音产生统一集中的共鸣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