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用于声乐演唱的呼吸与日常所用的呼吸有着明显的区别,声乐演唱中的呼吸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人们说话的自然呼吸形式,在呼吸过程中主要是依靠胸曲力量来控制气息,这实际上与我们在声乐演唱中所看到的单口吸气的方式是一个道理。在实际声乐演唱中,我们可以明显听辨出一些演唱者的气息比较浅、浮,甚至在他们呼吸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台下明显看到双肩上抬的现象,很明显,这样的呼吸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演唱者在台上的演唱需求,比如说在一些音高比较高的作品中,演唱者借助长乐句的演唱来抒发情感时,这种呼吸方式就会很明显地与声音出现脱节的现象,不能充分支持声音,使声音发虚。这样的呼吸方式在女生中更为明显。
上面我们所说的是从支撑声音的方面来看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声乐演唱中釆用这样的呼吸方式还会使演唱者的喉头上下抖动得很厉害,此时,在台下的观众就可以发现,演唱者被憋得脸红脖子粗、青筋外暴,这实际上已经影响了演唱。
当然,学习这么长时间的声乐,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逐渐发现,其实腹部也是呼吸器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在演唱中吸入的气息最终都是集中在腹部——丹田的位置,之后呼出来支持我们歌唱。如果采用这种呼吸方式,气息全部集中在胸部,腹部就会显得松软无力不动弹,在下面无所事事,演唱出来的声音也没有弹性。
一般来说,在实际声乐演唱中不提倡只是釆用单一的胸式呼吸方式来呼吸,这种方式对于演唱者来说会有很大的弊端,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胸式呼吸法没有注意发挥腹肌和横膈膜的作用,肺腑只有肺尖的横向扩张,没有肺叶的纵向伸展,所以吸气浅、容量小,不适合拖控和高、低音用气的需要。
其次,声乐演唱中在采用胸式呼吸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演唱者只依靠胸部的力量,失去了腹部上方、膈肌等吸气肌群的阻抗控制,所以,演唱者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对气息的流出加以控制,最经常见到的就是被吸入的气一泄而出,造成气息短缺,演唱者力不从心。
最后,我们从呼吸支点的角度上来看,在声乐演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采用胸式呼吸法演唱的人其呼吸的支点过高(通常是在下胸窝位置),在声乐演唱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胸腔共鸣作用,这样的支点不仅没有使低音建立在可靠的支点上,有时可能会失去低音,高音也单薄尖刺。吸进的气全都憋在喉的下方,迫使喉头卡紧“挡气”,不仅会造成喉肌、舌根、下颚的紧张和声带的严重磨损,还会形成生硬、无弹性、干瘪无色的声音,严重影响演唱者音域的扩大和声区的统一。
从声乐发展的长久性上来看,我们可以基本看出,胸式呼吸的方式在演唱中并不占据有利的地位,虽然,从目前的形势上来看,在现代声乐教学中人们对胸式呼吸的方式基本持否定态度,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胸式呼吸尤其特有的优势那就是吸气既轻快又灵活,在某些技艺如偷气、花腔唱法和反传统的现代派唱法中仍保留下来,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需要谨慎使用。
(二)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人们在睡眠中最自然的呼吸方式,习惯上人们也称之为膈肌呼吸,与上述我们所说的胸式呼吸方法相比较来说,腹式呼吸的支点要比胸式呼吸的支点低,并且上述呼吸方式中我们所说的双肩上提的动作在腹式呼吸中不会出现,更不会在台上出现很大的起伏与波动。(www.xing528.com)
即使没有上述我们所说的这些情况,但是如果在实际声乐演唱中只是单纯地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进行演唱,同样会引发一些其他的小问题出现,比如说,我们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时常会发现有些人在歌唱时他们挺着肚子呼吸,小腹像青蛙眼后的鼓膜那样,一会儿鼓凸得很大,一会儿又干瘪地缩小,似乎在那里憋气功,这在某些男声中更为突出。
在实际歌唱中有的演唱者由于误解了“气沉丹田”的含义,总是认为只要在歌唱中把气息吸到小肚子里去,就是所谓的腹式呼吸法。他们竭力地下降横膈膜,迫使大肠推开小腹向外膨胀,而忽视了胸曲的横向扩张,结果使肺腑只得向下伸展,吸气虽深但慢,容量不太大。在演唱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他们的肚子鼓鼓地在演唱。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胸曲富有弹性的自然收缩力受到限制,而膈膜、腹肌的控制能力过强,使得吸、呼两大力量比例失调,吸等于或大于呼,造成气息呆滞不灵活。
上文中我们也说到了,腹式呼吸法比胸式呼吸的支点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气线太长,所以这样的呼吸方式不会像胸式呼吸一样对声带形成压力。
但是这样同时还会发现演唱中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气息线过长,在演唱高音的时候会明显觉得声音笨拙空洞,缺乏圆润明亮的色彩,给高音带来极大困难。如此时间长了,演唱者声带边缘的闭合就会发生变化,逐渐变得迟钝而永远地失去高音。因此,在实际演唱中这种呼吸方式并不常用。
通过长时间我们对腹式呼吸的实验与观察,以及苏联医学副博士布捷依科的研究可以发现,演唱中如果呼吸过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容易引起肺、血管、神经系统和肠胃等多种疾病,所以生活中也不必使用。
(三)胸腹式联合呼吸
与上文中我们所说的两种呼吸方式相比较来说,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综合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两种呼吸方法的长处而生成的一种更利于演唱的呼吸方式。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声乐演唱中既有高音的支点,同时还有低音的歌唱支点,两个支点在演唱中完美结合,既不会出现气息上浮,也不会出现气息滞留在腹中不能流动的现象,并且这种歌唱的呼吸形式,适合于各声种、各声区、各流派的要求,在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唱法和近现代的西洋唱法中普遍采用。尤其是少年儿童在声乐启蒙阶段,不存在高、低声区和高难技艺的问题,从保护的角度、训练的方法和心、生理的能力来看,最适宜采用此法。迄今为止,被认为是科学、理想、符合艺术要求和观众心理的呼吸形式。
从呼吸的方式上来看可以发现,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充分地调动了胸、腹两腔的吸、呼肌群以及横膈膜的积极性,使它们协调地配合。首先我们先来看吸气的状态,演唱者在吸入空气的时候,此时的状态是横膈肌下降,气息的进入使得胸部扩张,同时肺活量增大。如果这个时候把双手放在腰部稍微用力一点掐住就可以发现,腰腹部周围被“撑”起来了,说明气息已经进入了丹田位置,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部位有扩张,同时小腹一定是收缩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气息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体内,我们就完成了吸气的过程。
气息的流出的多少主要是由我们歌唱的歌曲决定的,同时也与我们的呼吸频率有关系,就像是我们说话一样。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谁都不会刻意地去吸气,刻意的呼吸,而是很自然的说完一句话之后同时伴随着呼吸再说下面的内容。同样,我们演唱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吸进来的气在演唱第一个字的时候就全部呼出去,那么我们接下来可能是每演唱一个字都要吸一口气,那么演唱者将一首歌曲演唱完毕之后很难想象会被累成什么样。
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进入我们体内,呼吸器官的肌肉群就会对气息的呼出加以控制,使气息缓缓流出,就像是我们吹口哨一样的感觉。从外形上看,歌者挺胸收小腹,英姿飒爽,没有一点呼吸的负担和使人感到难看的姿态,对嗓音的保护和锻炼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