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乐教学模式改进:关注声乐艺术实践

声乐教学模式改进:关注声乐艺术实践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相对固定下来的,它的弊病在于在相当普遍的声乐教学中忽视了声乐教育的实践训练环节,片面强调课堂声乐“乐器”的调整,从学生入学开始讲气息、共鸣、喉头打开、位置高、扩大音域,直到毕业。为了调整这“乐器”,教师和学生几乎花费了全部的时间,抽不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声乐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些带普遍规律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学到的声乐技巧没有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

声乐教学模式改进:关注声乐艺术实践

声乐作为常见而又特殊的艺术形式活跃在社会文化的舞台上,并以其永久不衰的魅力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宝贵食粮。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愈来愈被声乐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相对固定下来的,它的弊病在于在相当普遍的声乐教学中忽视了声乐教育的实践训练环节,片面强调课堂声乐“乐器”的调整,从学生入学开始讲气息、共鸣、喉头打开、位置高、扩大音域,直到毕业。为了调整这“乐器”,教师和学生几乎花费了全部的时间,抽不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声乐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些带普遍规律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学到的声乐技巧没有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从原则上来说,这样的教育不能视为完整的声乐教育,它必然导致教学训练与实践相脱离。声乐教学全部内容包括从声乐理论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到声乐表演艺术活动(声乐艺术实践)的完成,这才是完整的声乐教学。声乐老师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条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良性循环的通道。

声乐艺术离不开实践。声乐艺术的实践,对从事声乐演唱专业的演员或是声乐专业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检验声乐艺术表现质量、发现自身问题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声乐理论和技巧之后,通过艺术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反过来又对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进行补充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声乐艺术表现的成熟。通过艺术实践,能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加强歌唱语言的训练。在歌坛上仍有一些歌者咬字吐词含糊不清,或是音包字,或是字包音。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训练,应该从抛弃方言对歌唱语言的影响人手,从韵母、声母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训练中寻找与歌唱方法的统一。通过对十三辙的训练,搞清音节结构在歌唱咬字中的作用,认真处理好字头、字腹、字尾的关系,进而学会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符合作品内容的潜台词和内心独白,丰富作品的内涵,并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条件,将歌曲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二,要加强形体语言训练。把形体作为语言来表现,说明形体亦能够传情达意,声乐表演虽然是以声为主,划入了听觉艺术范畴,但从实际与受众交流的演唱活动来看,表演者必将全身心地投入音乐的情境中,用演唱者的歌声去展示他对音乐的感受。好的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形体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声乐表演实践的一项基本功。在这个阶段训练可借鉴戏曲表演中身段训练,如“云手”“拉山膀”及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等练习。在眼神训练中可借鉴戏剧表演中寻找“焦点”“视线画线”“浓淡”“变形”等练习。通过这些训练,使演唱者在演唱中能自如运用眼神、手势、形体姿态、步态等手段,来实现声乐表演的完整性。(www.xing528.com)

第三,要加强歌曲和声乐表演的综合训练。首先,寻找歌曲体验。每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都必然是一度创作者感情生活的结晶。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作品的意境及词曲中所提供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曲调和词句,揣摩词曲作家隐藏在歌曲中跳动的脉搏以及作品的动机、主题、背景、段落,使演唱者在一接触到新的声乐作品时,就能打开自己的心扉,用积极的感受去证实并进行二度创作。如在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词,铁源曲)时,通过对“盛开的桃花”“明净的春水”“环抱的村庄”“姑娘的脸庞”等如诗似画的情境的感受,再通过演唱来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边关战士思念家乡的火热情怀和卫国戍边的坚定信念。其次,寻找交流。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侧重的则是演唱者和演唱合作者及受众之间的交流。它包括了演唱者与伴奏者在当众之下的内心沟通。从听声、悟情中去体察伴奏者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要求伴奏者通过伴奏声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刺激演唱者;反过来又从演唱者的歌声中悟到歌者情感的语气和语调,来补充自身的情感养料。在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中,演唱者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观众,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的歌声,并加以调整。并调动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站在舞台上演唱过,严重缺乏声乐艺术实践能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一站在舞台上就害怕,面对听众或者观众的目光时,不能自如地表现声乐作品,和自己平常在课堂上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实践有助于树立心理优势,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在面对无论什么样的专家内行时,都能发挥出真实的水平,轻松自如地演唱。

第四,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声乐艺术实践的能力训练,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求学生从学习声乐开始,就要注重声乐教学诸能力的培养,积累声乐训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总结声乐教学法和声乐教学心理的规律,在“为教而学”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二是根据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都会承担中等学校音乐课课堂教学及课外文艺活动的指导训练工作,大多文艺演出样式都离不开声乐。从对培养目标的实际要求出发,学生除掌握自身演唱的艺术实践能力外,还应具备各类常见声乐表演艺术样式的辅导、排练、演出所需的基本功,它的内容应包括对各声乐文艺样式的了解,对舞台表演规律的熟悉,对文艺演出各综合辅助部门,如音响、化妆服装、灯光、道具、常见舞台调度等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面要宽,实践操作能力要强。声乐艺术实践课程还应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由老师亲自为学生排练声乐节目。进而过渡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特定作品做出书面案头作业,由学生操作排练。继而由学生自行做好排练案头工作并独立排练,老师评价修改节目。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声乐作品的表演。在作品的选择上不能拘泥于固定形式,要由简单到复杂,由小作品至大作品,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能力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缺乏艺术实践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同时亦不能体现出声乐属于表演艺术范畴的基本特征。诚然,在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声乐课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已包含了声乐艺术实践的训练成分,譬如学生在教室里演唱一首歌曲时,当教师发现其咬字不清,必然会停下来进行纠正,但只能是就字论字,无法系统地讲述歌唱语言训练中带有规律的问题。又如,在声乐课上,当学生出现目光呆滞、形体笨拙的现象时,有实践演出经验的教师,无疑也会提示学生应注意镜子中自己的形象,眼神应表现心情,形体应展示音乐;当学生在演唱歌剧作品时,教师往往也会提示学生,所唱的歌剧作品应有角色感,歌剧中的人物是经历了某种遭遇之后的情感流露,同时还应加上手势,要用角色的歌声、形体来表露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等。然而这一切都局限于支离破碎的提示,难以构成学生对声乐艺术实践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全面认识。因此,艺术实践是声乐学习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