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乐教学基础训练
正确的发声方法对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歌唱初学者都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不能忽视每个细小的训练环节,养成科学的、正确的习惯。每一堂基础训练课都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练习,也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适当地增加或是减少一些内容与教学步骤。
1.开口练习
头摆正,两眼平视,手扶下巴,喉咙、胸部自然放松,像咬苹果一样张开嘴,保持下巴不动,上腭向上提起,感觉像在向后拉脑后的头发,或抬头看天花板,上腭向上呈弧形,提高小舌,舌平放呈凹形,舌尖轻抵下齿,对着镜子练能看见后咽壁,用手指放在两耳洞边能感觉到连接下巴与上腭的上、下颌关节打开,对着镜子反复开合练习,观察口腔内部状态是否正确。切忌多余动作,如舌面隆起,舌面与小舌分不开,舌尖缩回等,这些都是由于紧张的原因引起的。
2.慢吸慢呼
初练时建议平躺于床上,全身放松,双手放在膈肌处(上腹部),略加压力,用鼻慢慢深吸气,感觉腹部扩张上升,停止吸气两秒,此时腹部仍是扩张的,再将气慢慢呼出。腹部随着气息的呼出而收缩。当这种一呼一吸的动作协调时,可以在腹部放置沙袋增加压力,这样更容易体会到深呼吸时腹部的上下运动。同时还应逐渐增加沙袋的重量,以锻炼横膈膜的扩张能力。
3.深呼吸保持(10~20秒)循环练习
倒吸一口气,要求吸得深而饱满。保持吸气状态数秒,再将气慢慢呼出,膈肌随着气息的呼出而放松回到原位。如此反复练习。
4.单鼻孔循环呼吸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把右鼻孔掩闭,用左鼻孔吸气,在吸气到顶时,放开右鼻孔,掩闭左鼻孔,用右鼻孔呼气,重新关闭左鼻孔,接着用右鼻孔吸气,在吸气时,心中计数四拍,在换气时保持二拍,呼气时计数八拍,停止在空隙二拍。做此练习时,要求不使人感到任何不适,在慢练时做好的情况下,节奏可以逐步加快。这种方法使人体的机能得到全面协调,减少各种情绪的干扰。
5.快吸快呼、喘气连续进行练习
保持呼吸状态,吸气时膈肌下降,两曲扩张,呼气时膈肌与两曲放松回原位,逐渐加快一呼一吸的频率,呼吸速度逐渐加快,由一秒呼吸一次到一秒多次。要在快速的一呼一吸中仍能感觉到膈肌的一升一降,两曲的一张一弛。这种练习可以训练膈肌的灵活性,熟练后可以应付歌唱所需要的各种呼吸要求。
6.快速张口100~200次练习
每次嘴的开合都能保持口腔内部的基本状态后,可以感觉到喉结下移,小舌上提,舌根下降,吸气时有一股凉风冲向上腭,这时喉咙也是自然打开的。然后保持这种开的状态数秒,再在各器官保持吸气状态时将气哈出,每天练100~200次。
7.开口发“啊”母音(声带挡气)练习
有了以上的基本功的练习,使肌肉协调好后可以发简单的元音字母“n”。步骤:张嘴—吸气—放下喉结—发短音“a”。要求自然、圆润。
8.保持吹气练习
对于前面的练习都掌握之后,用前面的方法吸气,并且将吸气状态保持住。然后将气慢慢地呼出,膈肌和两曲保持不动,用小腹呼气肌肉群向内压缩,将气呼出。呼吸时我们将气门缩小,让气从上门牙中间缝隙慢慢吹出,发出“咝——”的长音。气的力量保持均匀,小腹产生压力,尽量使吹气的时间长些。气压是由压力罐与出气口大小来决定的。初练时,一口气吹25~35秒,控制好后可持续长达60秒以上。
(二)声乐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使之巧妙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学方法是研究如何使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音乐素质的学习声乐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既保留自己天赋的声音特色,又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吐词技巧和运用声音表现作品内涵,提高其歌唱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
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声乐教学本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可概括为讲解示范法、形象比喻法、交流对比法、欣赏观摩法、情景启发法和表演实践法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声乐教师为了使学生更明确地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了解歌曲的意境、学习科学的歌唱方法而进行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绘、富有想象的比喻等向学生传授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展演唱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解法是各门学科教学中应用范围最广、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的集体课上,要给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专题讲座、声乐作品赏析等都需要运用讲解法及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的个别课中,尽管要精讲多练,但技术训练的要领、声乐作品的诠释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相互理解与配合也离不开讲解。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讲解法,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讲解法。我们要不断地探讨声乐教学中运用语言讲解的启发性与艺术性。
示范法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准确地示范来培养学生对发声的辨别能力,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进行声乐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基本功与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演唱,通过教师以良好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发声方法,准确的音准、优美的音色、纯正的母音、清晰的吐字、富有表情的范唱作为手段,把抽象的声音概念形象化,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感觉直观化,使学生把对教师范唱的感受转化为对正确歌唱发声的认识和理解,再从理解转化为学生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与科学歌唱方法的掌握。因此,提高学生对歌唱发声的辨别能力和演唱的鉴别能力,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讲解示范的方法主要是针对歌唱方法中的疑难技巧、歌唱理论中的模糊概念、错误理解等问题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声乐教师在讲解这些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彻底弄明白问题的根源。讲解示范的方法要形象、生动地描述歌曲或剧情的内容和含义。
声乐教师在描述作品时,不仅仅是用语言,还需要用准确的范唱、生动的表演来进行综合性教学。如在教授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时,教师要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歌中提到的“女儿”“情郎”“娘”三个角色,其中必须表现的是“娘”与“女儿”两个形象,要将母女俩的心情用不同的动作和音色为学生进行生动的表演和演唱。在唱“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的歌词时,教师可扮成“女儿”角色,表现出非常高兴地仰望“高山”,并看到了“槐花树”的真实情景。唱到“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啰喂”,教师做“手把栏杆”的样子,表现出“女儿”想见到情郎的急切心情。在接下来的间奏中教师所扮演的“女儿”要表现出突然发现“娘”已来到身后的羞涩紧张的样子,然后还要扮成另一个叙述者很严肃地唱到“娘问女儿呀”。再扮成娘,用较为低沉浑厚的音色怀疑、责问式地唱道:“你望啥子哟啰喂?”在接下来的短短的间奏中,教师又以“女儿”的身份做出“害怕一抬头看到槐花树—灵机—动—开始撒谎”的一系列表演,最后如释重负地对“娘”唱道:“唉,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激起学生对唱歌的强烈兴趣。
2.形象比喻法
形象比喻法是在声乐教学中,把抽象的声乐理论与声音概念,歌唱状态与歌唱感觉,通过教师简单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进行声乐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常以“手风琴的风箱”“汽车的发动机”等来比喻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与重要性。用“吸气像闻花,呼气像吹蜡烛”来比喻歌唱呼吸的感觉。用“车轮不停地转动”来比喻气息的流动。又如用“用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来比喻用气息把声音连贯起来。用“腰腹似轮胎”来比喻歌唱时气息下沉的感觉。用“要像狗喘气那样”来比喻快呼快吸的呼吸训练。
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在教学中也不乏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明自己的教学观点与要求。如沈湘教授用“嘴巴长在脖子后边”来比喻歌唱时字要从口腔后部的咽腔唱出来。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用“穿针引线”这一成语来比喻和启发学生在换声区对母音变窄的形象理解。吉诺·贝基用“倒立的漏斗”来比喻打开喉咙声音进入面罩的状态。莉莉·雷曼用“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股喷泉上”来比喻气息和声音的通畅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简单的生动、富有想象的比喻,使学生更容易捕捉到歌唱的正确感觉与最佳方法。
3.交流对比法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永远都是教学的重要方法。课内、课外的交流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如讲到声音“靠前、靠后”的问题时,教师不要全由自己讲,可以先问问学生:什么是“靠前”,什么是“靠后”,“哪里是声音的通道”“哪里是发声的支点”“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等。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种问答方式都将加深学生这个问题的印象,而印象深了也就会记得牢。
交流对比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唱同一首歌曲,或由不同声部、不同性别和不同音色的学生唱相同的歌曲,通过交流演唱、相互赏听并进行对比分析,先由学生自评,再由教师总结讲评,评价优点或缺点,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此外,交流对比法还可以把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相同曲目进行对比赏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具有示范性的演唱中获得演唱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www.xing528.com)
4.欣赏观摩法
欣赏与观摩法是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欣赏与观摩中外声乐名家的演唱音响资料作为直观的教学手段,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声乐学习不能闭关自守,既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也要不断地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效果。欣赏观摩包括观摩演出、比赛、会演、歌唱家的演唱光盘等,以及优秀教师的各种教学排练、辅导活动等。
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专业学习”的审美眼光去观摩和欣赏。既要从全面的角度去审视整场演出或音乐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基本格调,去分析判断每个曲目演唱的优劣水平,更要在观赏过程中学习不同曲目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方法。声乐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观赏中应注意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观赏中做好笔记,记录学习心得,以及他们在观赏后撰写评论或学习收获,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相关演出进行录像,由教师再次进行学习讲评。欣赏观摩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专业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声乐艺术是听觉艺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仅凭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或教师的口传心授是不可能解决学生演唱技艺中的所有问题的。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与观摩大量的中外声乐名家及民歌、戏曲、曲艺的演唱,如唱片、录音、录像及现场演唱等扩大艺术视野,提高欣赏水平。但在欣赏观摩的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学生不加分析地简单模仿和一味追求表面的模仿。
在广泛聆听中外名家演唱的各种体裁、形式、内容、风格及语言声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其作品的演唱规格与演唱方法、艺术处理与艺术表现的鉴赏与分辨能力,并在其熏陶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声乐审美标准。正如兰培尔蒂所说:“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好的标准解释给他听,但是,更有益的是让他们去听好的歌唱家的演唱。”尤其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演唱的教材曲目,要让学生反复地聆听歌唱家的演唱。同一首作品有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音响资料,学生都要仔细聆听、分析对比,找出各自的优长,从而博采众长,改进自己的演唱方法,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5.情境启发法
启发式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启发式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索,从自身的感受中对教师的教导进行消化,了解掌握学习训练的过程、某个技术的目的手段。声乐教师要了解声乐教学中每一个步骤的用意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并且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作为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不能仅仅学会演唱,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教唱,师范院校音乐系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区别就在于此,声乐教学论的目的也在于此,不仅要知道解决自己身上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更应该广泛地了解和研究所有在声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但一种声乐教学方法,并不代表着在所有学习声乐的人身上都有用。声乐教师必须掌握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才是师范院校音乐学科学生学习声乐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就有可能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研究,总结出相对广泛的声乐教学方法。其优点还在于能够使学生养成思考研究的良好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益。
用生活中自然存在的现象来启发学生的发声练习,这是声乐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声乐教师一般通过描述、范唱等方法为学生讲解“看不见”的声音,学生也主要靠理解和记忆等来分辨和接受这种方法。既是看不见,那就需要从正确的发声方法中体验正确声音的由来,明白形成正确声音的道理。靠单纯的讲道理来教唱也是不可取的,声音毕竟不是数学中的公式。声乐演唱的主体是人,人体是千变万化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可以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丰富的例子来做形象比喻,如唱花腔时的声音弹跳性不够,颗粒性不强,音色不够透明,就可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笑声来获得启发。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都可以帮助歌唱者找到歌唱感觉。多用心观察生活,无论是“情”还是“境”,它们都是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正确而自然的方法之一。
情境启发的方法除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境引导学生揣摩歌唱发声技巧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掌握作品中情感内涵的特定情境,帮助他们深入歌曲情境中去,准确地把握歌唱的抒情力度,以提高演唱表达的情感效果。
6.表演实践法
声乐教学和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没有“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神情,就不会有感动人心的歌声和情感。但这些情感不可能都有经历,作为一名歌唱表演者,用心去观察与体验也会间接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为审美情感的一种,表演体验是艺术演绎中的个性化表现,它与个人的亲力亲为息息相关,理学家朱熹称之为“置心在物中”。古人对此已有深刻的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行”字,就是一种“置心在物中”的体验;而所谓的“黄山归来不看岳”,说的就是亲身体验,只有用心亲历,才能领悟审美的对象。对于整个声乐教学和演唱来说,有着同样的道理。
声乐作品是声乐演唱的前提,而演唱者对于歌曲的驾驭,除了掌握相应的歌唱技巧之外,要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做好设计和安排,要做到了然于胸。比如,歌剧《伤逝》中的唱段《一抹夕阳》,如果没有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那么,演唱者也就无法体验到歌曲的内在情感,歌声也无法打动人。
无论是表演专业还是师范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丰富的表演艺术实践,不然尽管声乐基本训练再优秀,而没有临场的面对听众的表演实践,也不能表现出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把声乐表演实践真正落到实处,是实施声乐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表演实践课的形式是多样的,一般歌曲的表演,不管是独唱、重唱、对唱,还是组唱、表演唱等其他题材或体裁的作品,都应该要有一定比例的表演实践教学计划。此外,除了课内一定教学计划的表演实践课程安排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会的演出,无论是否成熟,都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和予以指导。舞台表演的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表演的时候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
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说:“声乐是一门艺术,声乐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艺术是因为在教学中必须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遵循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上看,都存在启发性。广大声乐工作者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断研究与总结,形成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7.教学方法问题的探讨
声乐教学的方式以教师传授为主,有部分教师认为这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它与灌输式教学混为一谈。在声乐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对声乐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对歌唱发声技术了解得非常少,因此声乐教学的开始阶段必然是传授式的,甚至是灌输式的。学生从一种原始自然的发声状态过渡到不太习惯的、有技术要求的歌唱发声状态之中,需要教师认真教导。在声乐学习的开始阶段,学生还没有能力辨别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也还不具备通过启发来促使他们更快进步的学习能力。因此,声乐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每个不同的学生来说,使用启发式教学还是传授教学,也要因人而异,传授中带有启发,善于思索的学生可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而对性格比较内在,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在开始的阶段使用启发式教学,效果可能就不会太明显。
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知识积累的深度、知识信息量、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教师与学生相比都有绝对优势的,都是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源”,至少也是“主要渠道”。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与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同时使用,譬如在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学中,在教师进修班之类的课程中就可以适当考虑结合讨论教学。学生在教学和训练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消化教师给予的知识和技术,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声乐教学中也是这样,应该循序渐进、灵活多样。教师除了传授各种技术要领和音乐表现方法,还应该多注意启发学生灵感,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声音训练方法的前因后果,启发学生多听、多比较、多思考、多研究,知道学习声乐的每个步骤。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时预期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进行过程中如何防止意外情况出现等。
声乐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声乐教学是融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的教学,技能性通常大于知识性。知识性的学科,如音乐史论方面,是相对不能随意改变的,但是面对声乐作品时,就可能唱出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美。这是声乐艺术的魅力,也是声乐教学的难点。另一方面,就声音训练来说,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导致了歌唱方法在科学正确的大前提下,在每个人身上运用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和不舒服的时候,高兴的时候和心事重重的时候,天气好与坏的时候,上午和晚上,都有不同的变化。尤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反复性是一个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师要求的方法,但是过了几天却“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主要问题,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总体路子,采取不同的方式努力去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对待不同资质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1.对于才能不突出的学生,要注意因材施教,注重个体表现和差异,发挥其潜在才能
这就要求教师控制适当的教学进度,进行比较形象的声音概念辅导,使其大脑确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多鼓励,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特点及生理发展的特征,对每个学生一概惯用一种手法教学,会使这类学生专业进展不快,思想消沉,甚至有抵触情绪,使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也会对学习丧失信心。
2.对于聪明进步快的学生,要注意打好基础,利用具体的音乐形象引导、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和创造性
教师选择布置教材,必须要经过反复琢磨、深思熟虑,进度不要太快,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循序渐进,便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然,会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可能使学生半途而废。有些教师片面地贪大求难,实行“高难度、高进度”的教学方法,如此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基本的技能不能掌握,思想包袱过重,结果“头重脚轻根底浅”,适得其反。
3.对于有才华、程度又较深的学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歌曲表现和演唱技巧上的水平
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也就要求演唱者要正确表现出作曲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每演唱一首歌曲,都要从分析音乐的结构人手,从音乐主题、发展手法出发,表现歌曲总体的意思。对每首歌曲,教师都要帮助学生进行细致的处理,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每次都能比较完整地去表现歌曲的内涵。
声乐的训练是长期性的,演唱技巧是在长期磨炼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需要不断地牢固正确的声音观念与方法,以便提高学生演唱的技巧,使他们不断地攀登新的艺术高峰,达到新的艺术境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任其发展,虽然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个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性,可能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良的后果。
在声乐专业的学生中,有些是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声乐训练的,对刚刚接触学习声乐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症下药”的教学方法。因为唱歌主要是发声器官的运动,声乐教学绝对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与歌唱表现能力。
教师对于受过一点声乐训练的学生,应让学生进一步接受声音的基本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他们各自的演唱特点。教师如果不顾学生本人的演唱特点,让他们演唱技巧难度比较大的作品,此时学生的演唱技巧还未达到此作品所需要的限度,也发挥不了学生本人的特点,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进度受到阻碍,歌唱水平也得不到迅速提高。因此,要求教师在对此类型的学生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提高掌握声乐技巧,发挥其特点,更主要的是要注意声音的基本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把他们的声音训练引向正轨。又因为每个学生的生理状况不尽相同,声音素质也不一样,所以,也要注意发挥他们各自的歌唱特点,根据学生客观条件来选择作品,使学生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一部分学生已经受过一定程度的声乐训练,教师应该取其之长,补其之短。即要保留和发展学生正确美好的声音,帮助学生纠正不悦耳或是错误的发声。可以多布置声音技巧有一定难度的作品,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并获得较精湛的演唱技巧。
在教学之余,我们通常会从某些老师或学生口中听到诸如“这个学生的声音好像某某老师”之类的话,这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是不利的。声乐教师自己是什么声部也很容易将学生往该声部靠,这固然是存在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克服这一弊端,实事求是地去寻求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不能仅凭自己的兴趣和欣赏角度来对待学生,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是迫切而复杂的,只有将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声乐学习是一门灵活的教学,它是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教学。音乐史论是知识性的,它是不可能任意改变的。比如莫扎特生卒于哪年,哪个作品是哪年写出来的,这些都不能改变。但演唱莫扎特的作品时,同一首歌曲可能唱出不一样的声音,音乐的处理也有可能不一样。另外,每个人条件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音乐处理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效果。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段或是不同的心情都会造成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牢牢抓住上述的教学原则,采取不同方式去达到既定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