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艺术研究成果

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艺术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声音的位置是指共鸣的焦点(集中点),正确的声音位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引导声音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和优美的音色。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声音的高位置也是获得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只有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才能达到声区的统一。

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艺术研究成果

(一)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一切发声的源泉,是学生最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它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艺术表现的手段。

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掌握好吸气的方法。要用口鼻同时吸气,气要吸得深、吸得松、吸得自然而舒服、吸得均匀而平稳。根据歌曲的需要吸得适度,把吸气融化在音乐之中,防止吸得过多、过紧,或过少、过浅。

第二,掌握好呼气的方法。呼气是在唱中完成的,气要呼得稳,呼得匀,呼得柔和而连贯,呼得集中、节省而有弹性。要有控制地运用气息进行歌唱,防止憋气、漏气、气不流畅、气不够用、气往上吊等现象。

第三,掌握好换气的方法(气口)。要根据词曲的分句和需要,选择好换气的气口;保持好换气的部位;掌握好换气的速度;安排好换气的时值。避免出现气息越换越浅、越换越紧、越换越吊的现象。

第四,掌握好呼吸的平衡性。掌握好吸与呼、上与下两股气流的对抗平衡,使横膈膜起到支持歌唱气息的作用,即“横膈膜的支持”,以保证气息托着声音,声音唱在气上,使呼吸真正成为歌唱发声的动力。

(二)掌握正确打开喉咙的发声方法

喉头是声带的附着器和固定器,是人声振源体。它是气息的通道、声音的门户,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是科学发声的关键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正确打开喉咙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通过深呼吸打开喉咙,把深吸气与打开喉咙作为一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要注意不能脱离开深呼吸去强调打开喉咙。在呼气发声时,仍然要“想着吸”,要“吸着唱”,从而保持打开喉咙的发声状态。

第二,打开喉咙的练习方法,除深呼吸外,还可采用闻花吸气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含水仰头漱嗓子的状态等,这些都能帮助较容易地寻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

第三,正确打开喉咙的标志是把喉结放下来,放在深呼吸的位置上,以不感到压力为最好。要注意在唱强音时不撑,唱弱音时不挤,唱高音时不吊,唱低音时不压。在发声时要保持喉结下放的相对稳定和弹性。

第四,正确地打开喉咙要感到颈部向四周有弹性地扩张,仿佛感到喉腔左右两侧是两堵弹性墙用力向外扩张。要注意在喉结向下时不是往下压,而是两侧的肌肉往下拉。

第五,要打开喉咙就必须克服不良的发声习惯,如喉结上提,颈部僵硬,上胸紧张,舌根下压以及撑喉、压喉、挤喉、卡喉、捏喉等一系列错误发声的习惯和毛病。

第六,要打开喉咙还需注意:口腔后部的打开,上下牙关的张开,下腭和舌根肌肉的放松,舌面的向前平伸,下巴的下放回收,头部的自然后仰等,这些,都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总之,在歌唱发声中,要保持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既需要良好的深呼吸和气息的支持,又需要共鸣、位置、吐字等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掌握良好的起音方法

良好的起音是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环节。它是发声活动的核心和正确发声的基础,也是获得优美歌唱和音乐表现的重要途径。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建立良好的起音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基本训练的手段,而硬起音和缓起音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

第二,起音时气息要平稳均匀,集中柔和;既要有流动,又不能飘浮;既要有控制,又不能滞重。

第三,起音时气与声的搭配要准确平衡,如气大于声或声大于气,都会失去发声的平衡,不但会影响良好的起音及音准,还会引起声带疲劳及嗓音疾病。

第四,起音时要把深吸气、打开腔体、放下喉结、提起小舌头与软口盖成为一个动作,在一刹那间同时完成。

第五,起音时发声要松弛自如、准确果断、干脆利索,防止声音“够上去”“磨上去”“滑上去”“冲上去”等不良习惯,它不但会影响声音位置的准确性,还会影响音色与音准的质量。

第六,起音时要在高位置上安放,既要有声音的靠前,又要有声音的垂直感;既要有声音的高位置,又要有气息的深度,从而防止声音的尖挤、卡压、虚漏等现象。

总之,在起音时,一定要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位置协调配合的适度。做到气息平滑、柔和,发声松弛自如,声音集中、流畅。

(四)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www.xing528.com)

在声乐教学中,对正确声音位置有着共同的要求一高位置。声音的位置是指共鸣的焦点(集中点),正确的声音位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引导声音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和优美的音色。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与良好的气息支持。在歌唱发声中,深呼吸与高位置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正确的气息支持,才能获得正确的声音位置。

第二,要有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打开喉咙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后咽壁的挺立和喉头位置的稳定,对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要有正确的起音。柔和平滑的起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第四,要有正确的哼鸣练习。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

第五,要有良好的声音位置。用“U”母音的练习,找到通向头腔共鸣的通道,把声音引向头腔的位置,从而获得最好的声音位置。

第六,要有正确的声音走向。把声音引向“面罩”,集中在鼻腔顶端的眉心和前额到头顶的地方,克服喉音和过于靠后的声音,摆脱喉头肌肉紧张用力的干扰,使声音远离喉头、超脱喉头。这样,能达到声音的高位置。总之,高位置的头声具有音质纯净、音色优美、柔和明亮、轻松灵活、有穿透力等特点,并容易使声音统一,吐字清晰、音准好,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声音的高位置也是获得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的重要途径。

第七,建设好中声区,达到声区的统一。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训练好中声区是使整个声区得到统一的前提,是获得良好声音的第一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只有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才能达到声区的统一。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要把中声区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上,使歌唱者在整个声区中上下贯通、天衣无缝,以利于歌唱的艺术表现。通过三个声区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即从自然声区起步,建设好中声区、过渡好换声区、训练好高声区,消除声区之间的痕迹,达到声区的连接和统一。

(五)掌握整体共鸣的歌唱方法

一切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依赖于共鸣并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使歌唱艺术的表现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整体共鸣的歌唱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依靠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呼吸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基础。用通畅流动的气息连绵不断地供给声带振动和腔体共振所需要的气压、气流与气量,这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前提。

第二,要充分打开喉咙。通过深呼吸把喉结放下来,同时舌头要自然放平,下巴要下放回收,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共鸣通道,获得整体共鸣。

第三,要产生良好的基音。要在声带充分舒展和完善闭合的张力下,自由地振动而产生良好的基音,才能使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前提。

第四,要有良好的高位置。声音的髙位置是整体共鸣的最佳选择。只要有声音的高位置,就有了声音的高位安放,才能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和上下贯通的整体共鸣。

第五,要有松弛的状态。要有整体自然松弛、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尤其是要有各共鸣腔体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下保持自由宽松的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

总之,打开喉咙、闭合声带,深呼吸、高位置、巧协调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发声要领。人只有在全身心地投人状态下才能获得整体共鸣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抓住发声要领、保持最佳状态是获得整体共鸣的有效措施。

(六)掌握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

声乐是语言化的音乐艺术,也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它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音乐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是声乐艺术所独有的特点。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掌握好歌唱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一整套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学习和掌握以声、韵、调三因素所构成的我国汉字的发音规律,分清“四声”、咬清“五音”、吐正“四呼”“辨明”“韵辙”的方法。

第二,学习和掌握将汉字分成字头(辅音)、字腹(元音)、字尾(归韵收音)的吐字方法,即字头要吐得清楚,宇腹要放得纯正,字尾要收得准确,也就是“出声”“引长”“归韵”的方法。

第三,建立稳定的歌唱语言腔体,在打开鼻道和下颌关节,并保持咽喉部(歌唱“喉型”)稳定的同时,动作愈小愈好,吐字器官愈灵活愈好,并采取“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的方法,保持歌唱语言腔体的稳定和母音的统一。

第四,在歌唱语言中要处理好字与字的衔接与连贯,以及字与气、字与声、字与情完美结合的辩证关系

第五,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轻重、强弱、快慢、节奏、韵味、缓急、抑扬、顿挫及断连等语调、语气和语势的表现,特别是在演唱民歌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时,更要注意演唱好字的“韵味儿”。

总之,只有掌握好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做到“字清意明”“字正腔圆”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与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