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辩证统一原则:整体协调性的关键

辩证统一原则:整体协调性的关键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来贯彻歌唱的整体协调性。从人体的发声原理来讲,人声的形成必备有三个主要因素,即呼吸、发声、共鸣。但歌唱的艺术性不仅在于吸气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气息的正确控制和运用,也就是指力量的对抗。“唱中感觉到吸”“呼气要保持吸气状态”“边呼边吸”等辩证中的统一在声乐界是没人反驳的,但如何才能实现?

辩证统一原则:整体协调性的关键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要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来贯彻歌唱的整体协调性。在矛盾中去认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较好地掌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正确的歌唱。

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在整体协调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在歌唱训练中。从人体的发声原理来讲,人声的形成必备有三个主要因素,即呼吸、发声、共鸣。三者在歌唱发声时共同协调、相互配合。毋庸置疑,呼吸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歌唱的呼吸分为吸气、保持、呼气三个过程。但歌唱的艺术性不仅在于吸气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气息的正确控制和运用,也就是指力量的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交替进行的,而歌唱由于一定的音高、力度、节奏的变化,渐强渐弱的控制,连音技巧和一定长度乐句的需要等音乐的艺术处理,全部都需要高度的气息控制技巧,需求有意识地控制吸气肌肉群,使气息尽量保持在曲部和腰围,即保持吸气状态,这种保持不是强制性的,此时体现矛盾的对立性,而是紧张中的柔和、舒展,同时又要有弹性。要求扩张了的横膈膜不能马上放松,而是随着气息的呼出渐渐返回到“拱顶”原状,这是歌唱呼吸有别于生活中呼吸的重要特征。

民族声乐教师在气息的训练中过多地强调如何“吸”,这种本末倒置对建立呼吸支持并无益处,学生会觉得这种吸气方法在歌唱时用不上。不管教师如何强调要学生屏住气息,可就是维持不住。“唱中感觉到吸”“呼气要保持吸气状态”“边呼边吸”等辩证中的统一在声乐界是没人反驳的,但如何才能实现?歌唱是在“呼”的状态下进行的,声乐教师重点应该教的是“呼”的技巧。人们通常研究浅呼吸、中呼吸、深呼吸的利弊,说来说去还只是想到了“吸”,总是以为吸对了,“呼”也就自然解决了;其实应反过来看,正确地控制“呼”的技巧,才是控制好歌唱气息的真谛。资深的教授(或教师)会告诉学生吸气在于“深”,不在于“多”,小腹(下丹田)始终就像是“风箱”的拉手柄,动力源于那里。歌唱呼吸运动中,在吸气状态保持的基础上,胸廓的扩大、横膈膜的扩展与呼气肌肉的紧张、小腹的收缩形成对抗、平衡,这种对抗平衡,从生理上是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活动,这两组肌肉群张力的对抗、平衡形成歌唱呼吸的支持点,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有力度的支持声音的气息。

歌唱呼吸运动的对抗、平衡就如同我们在放风筝,风筝飘得再高,离不开手中的拉线,要想让风筝稳稳的飘在空中,既要拉住,又不能拉死,量力而行才是重点,要控制地既有力度又有弹性。当拉力和风筝飘飞的升力二者之间的对抗处于平衡时,风筝顺势而上,自由翱翔。风筝放飞时拉线的张力与风筝飘飞的升力之间的对抗,就是歌唱呼吸运动中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之间的力量对抗、平衡原理是相通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气息的拉住”与“呼吸的流畅”时,一定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运动平衡力的作用。

其次,在歌唱中真假声的平衡上。声区统一问题是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思维方法。声区统一的精髓在于真假声比例的混合,没有哪一个声区是绝对的真声或假声,不同声区真假声混合的比例不同,比例的多少并不是硬性规定。高音区假声成分多,低音区真声成分多,歌唱中真假声比例的协调控制就是歌唱中真假声的平衡问题。我们都知道,歌唱中较困难的是换声区的真假声平衡的调节。这就是换声区真假声的平衡,演唱者在这个过渡音区中极易会出现“破音”,以及声音出现虚、空,骤然变暗,女生则容易出现躲嗓子等现象,都是由于真假声的平衡不够协调所致。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良好的真假声比例混合适当的中声区。

相关研究专家分析:当我们在均匀地演唱上行音阶时,声带形状发生的变化几乎永远是渐次的。从这个科学的观察理论出发,歌唱发声从胸声区到头声区,真假声比例成分的混合是个逐渐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歌唱训练率先是要对中声区进行训练,中声区的演唱一定要有“挂上头腔”的感觉,形成“混声”,换言之就是所谓的哼鸣位置。在哼鸣位置的歌唱能使声区统一,声音均匀、流畅优美,由于运用混声歌唱时,所有的声部都是按比例以真声为基础的真假混声。因此,在换声区不会出现破音;在高声区时,不会产生“向后倒”现象,直接过渡到头声共鸣区而声音的重心不变,高位置不变,音色不变,声音优美、连贯、均匀、色彩动人,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反之,可以得到明亮靠前的效果。(www.xing528.com)

记得雷曼曾说过:“只有借助于头部共鸣,才能使所有声区获得完美的匀称和统一,才能扩大音域。”由此看来,混声中一定量的真声色彩,容易得到呼吸支持,但只有共鸣的混合应用恰到好处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音色。从而衍生出一种特殊的、动人的音色,这种音色是混声造成的,不论哪个声部,不论哪个声区,都应该用混声,只是构成混声的比例不同而已。人们对女高音在高音区用混声一致通过,但对男高音、男低音、女低音也用混声有些不理解,事实上,就是男低音、女低音在低音区也必须混入适当的假声,只是假声的比例不同而已。要为过渡到高音区而混入更多的假声,但必须保持中低声区以真声为基础的感觉和喉头打开的,我们说假声成分随着音高而增多,相应的真声随着音高而逐渐降低,二者的比例一直在进行着微调,而且要在高位置上发音才能有深厚、丰满、有穿透力的声音。

另外,在歌唱状态中的放松与紧张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具体分析。在演唱中,我们应该记住,歌唱状态正确时哪些部位是紧张的,哪些部位是应该放松的;该用力的要敢于用力,该放松的才能放松;这样该用力的才能使得上劲,从而形成一种既放松又积极、既不僵又不松垮的正确歌唱状态,这个状态体现了放松与紧张的辩证统一关系。

最后,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上,我们也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这样就能把握作品的变化、对比的表现手法。譬如在作品的处理中,对音乐速度的掌握和表现,是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核心环节。在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对音乐速度的掌握和表现,是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重要一环。不同思想感情和音乐风格的声乐作品,都要求用特定的速度去表现,同时,在同一首声乐作品中,不同情感的变化和表达,也需要运用不同的音乐速度加以配合。

音乐的速度是同音乐的内容密切相关的,速度如果运用得不正确,会扭曲作品的音乐形象。因此,准确掌握和表现不同的音乐速度,以彰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风格,这是每一位歌唱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快是为了慢,慢后一定要快。”这样的音乐效果处理好后,使音乐形象更加绚丽多姿,思想情感更加深刻浓烈,音乐风格更加鲜明突出。在音乐力度的表现上,同音乐中的其他因素一样,在音乐的艺术表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一项核心内容。声音力度的强或弱和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意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艺术歌唱中,声音力度的掌握和运用是否得体,将会直接关系到歌曲思想情感的表现是否精准,艺术形象的建立是否明确,歌唱效果是否理想。声音力度本身就具有特定的艺术表现特点,一首作品没有全强或者全弱,要有强有弱才能相得益彰,尽显音乐本色。

因此,在处理作品时,要解决好快与慢、强与弱、虚与实、动与静、断与连、高亢与低回等这些对立面的统一时,都要采取“欲快先慢”“欲强先弱”“断中有连,连中有断”等辩证的处理手法,继而能完美地抒发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