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民族声乐时我们知道,声乐学习有它自身的独特的性质。它必须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即自由阶段、不自由阶段、到最后的自由阶段。声乐训练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纯粹的讲解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启发和激发学生善于用脑,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技能,并逐渐形成潜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包括身体器官的习惯化,肌肉力量的运用习惯化等。促使学生的大脑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要求,并积极配合,进而能指挥各发声器官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启发性原则如同一把钥匙,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解除学习中的疑虑,激发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迅速成长。
首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体验来启发学生。例如,谈到吸气,一般初学者,在唱歌中提到吸气,就会提起身体来吸气,如此一来,整个身体就会吊起来,身体非常紧张,一张嘴声音显然是吊着的。所以一般来说,让学生先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打哈欠”状态。不要忽视这个平时常见的动作,对于歌唱来说,打哈欠这种“吸着唱”感觉最利于歌唱,而恰巧它时常不被注意。当学生做到了用“打哈欠”来吸气时,歌唱就不一样了。这种启发手段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并且也容易做到。换种方式,倘若用理论来讲解,用生理学、解剖学来论述,虽然在科学道理上是叙述的头头是道,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甚至还有个别“特例”的学生会很难再走出来。
在民族声乐学习当中很多学生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疑虑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情绪如不及时解除,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声音发育,致使学生的声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学习声乐的人都容易产生这种情绪,就是对自己的声音感到很模糊,声音概念不是很清晰,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而此时就会产生对声音迷惑,继而对教师也产生疑虑的思想情绪。那么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疑虑这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但这种正常普遍的现象又需要及时得到解决,否则将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进程。教师应善于捕获学生的思想,并启发他们说出来,然后教师再加以解释,以消除学生的疑虑,只有思想稳定才能学得更好。
在学习民族声乐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据调查,一般高校的声乐小课是每周一节,除音乐学院外,大部分高校很少一对一的上课,一般是一对二或者一对三,甚至一对三以上。由此可见,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不了太多的东西,课堂上的知识点需要学生们课下自己消化、琢磨,并要反反复复地一而再、再而三推敲,再推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包办和硬塞,更不能将学生捆得太死,学生也不能过于依赖老师,应该多动脑思考,发声之前先想好自己的声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进步打好基础。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多加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www.xing528.com)
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是会产生许多问题的,经常用脑的学生还会自己琢磨出许多发声办法,他们叫能随时向老师提问,请老师鉴别,有的学生甚至到了“思想狭窄”的地步。教师对此类学生应多多给予鼓励,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在解答实际问题中将他们逐渐引向成熟。如果将他们从“死胡同”中引导出来,他们的这种钻研精神将会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并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启发性(激发性)原则,不仅鼓励学生在发声方法上多钻研、多探讨,而且还应鼓励学生努力思虑音乐以外的其他方面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继而又提升学生们的艺术修养。鼓舞他们进行各种尝试,从中选择最为理想的实施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