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老而种类繁多的中华文明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唱法。
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族唱法的发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的民族唱法主要与表现劳动、生产以及亲人之间的思念和关怀的民歌紧密相连,据说,目前还在广东一带流传的南音就是大禹治水时,他的妻子因思念他而唱的情歌,但是据史料记载,这首情歌的全部内容只有一句“侯人猗兮”。到乐今天,民族唱法有了新的内容和生命力,但是传统民族唱法依然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魅力。
笼统地说,传统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族人民依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釆用洪亮清晰、甜脆宽广的嗓音作为演唱特征,注重行腔韵味,将乐曲的声情相融合,必要的时候还要配合形体表演的一种艺术。传统民族唱法,是在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比较适合演唱民族风格较浓厚的歌曲。
传统民族唱法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当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的修改和提炼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过程,才使得传统民族唱法无论是在演唱技巧还是演唱风格上,都具有主题生动鲜明、表现手法简单质朴等特质,这些都决定了传统民族唱法悠扬婉转而不拘一格的风格。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唱法都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由于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尤其是在声乐唱法方面,汉族的声乐唱法更是吸收了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唱法和风格,因此,如今的传统民族唱法,虽然由于地域不同存在一些差别,但也有诸多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造就了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传统民族唱法之所以优美婉转,使人产生行云流水般的美妙感觉,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民族唱法的气息之美和音色之美。
传统民族唱法的气息之美在于讲究“气口”。所谓气口,指的是演唱时候换气的节点以及换气的方式。
关于换气,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唱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这里所说的都是“气口”的种类,在艺术实践当中,应当根据表演者个人的生理状况,同时依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音乐中所体现的情绪以及乐器的音色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但是,单纯讲换气,有可能显得过于抽象,因此,笔者以京剧《断密涧》选段作例子,论述换气在演唱过程中的重要性。
换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气呵成,这种换气方式使人感到气势磅礴;使用这种换气方式时行腔缓慢,多有停顿,常用来表示人物凄惨、悲愤的心情。
京剧《断密涧》的对唱部分就是结合了多种的换气方式,如下面选段。
李密:这时候孤才把这宽心放,王贤弟你因何面带惆怅?
王伯党:你杀公主因为何故?忘恩无义为哪桩?
开始的时候,李密演唱声音低沉,语调轻缓,很好地给观众传达出一种讯息:李密在明知故问。随后,王伯党缓缓将问话唱出,这种缓慢的语调给人传达了一种讯息:王伯党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从心理上看,出于兄弟情谊,王伯党还是不愿相信自己的结拜兄弟是个忘恩负义之人,这时,王伯党甚至希望李密能给他一个合理的杀掉公主的理由。
李密:昨夜晚在宫中饮琼浆,夫妻们对坐叙叙家常。我把那好话对她讲,谁知贱人发癫狂。大丈夫岂容妇人犟,因此拔剑斩河阳。
第一句多次换气,余下几句每句一换气,恰当地传达出一种讯息:李密也知道自己不占理,编理由吞吞吐吐的,但是觉得欺骗自己的结义兄弟心上又过意不去,于是干脆咬着牙赶紧说完,尽量减少自己内心承受骄傲和不安的时间。
王伯党:闻言怒发三千丈,太阳头上冒火光。可叹三十六员将,东逃西奔各一方。单单剩下王伯党,一心保你来降唐。忠义二字你不讲,你是个人面兽心肠。
这一段,速度比较快,换气时为了加快速度采用小气口,这个时候,即使观众不对演员进行观察,仅仅闭眼倾听,也能体会到王伯党的无奈和痛心。
李密:贤弟把话错来讲,细听孤王说比方,昔日里韩信谋家邦。
王伯党:未央宫中一命亡。
李密:毒死了平帝是王莽。
王伯党:千刀万剐无下场。
李密:李渊也是臣谋主。
王伯党:他本是真龙下天堂。(www.xing528.com)
李密:讲什么真龙下天堂,孤王看来也平常。此番借来兵和将,带领人马反大唐。唐室的江山归孤掌,封你个一字并肩王!
王伯党:讲什么一字并肩王,羞得王勇脸无光。人心不足蛇吞象,霜雪焉能见太阳。
这一大段对唱当中,两人都一气呵成,但是李密声调比王伯党要低,能明显听出他是在竭力为自己开脱,二人境界高下一目了然。
李密:错中还须错中往,君臣一路好商量。李密打马朝前闯……
王伯党:王伯党错保了篡位的王……
最后两句,两人都使用了大气口,透露出一种苦涩、无奈的感情。除了感情之外,气口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还与歌词的含义有很大关系。以京剧小段《桃花庵》为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目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在这个小段中,每句的小气口位于该小段当中,每句的小气口都在前四个字的地方,刚好是传统诗词中的断句的位置,正是运用这种气口,才使得句意完整,悠扬婉转,让人得到文学与艺术的双重享受。
然而在个别情况中,尤其是在地方剧种当中,常常会为了表达感情牺牲句子的完整性,如粤剧《帝女花》选段《香天》中有一句:“唉,惜花者甘殉葬。”粤剧名家白雪仙在处理这一句的气口时,断句为“唉(此处为较短的停顿),惜(较长时间停顿,停顿时长为前者两倍)花者甘殉葬”,虽然表面看来损害了句意的完整性,但是传达给听众一份无奈、惋惜,实际上是对歌词本意的一种成全。
传统民族唱法之美,还体现在民族唱法的音色之美。
目前,一些从事传统民族声乐研究的学者认为,传统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艺术不同,主要使用真嗓本声歌唱,很少使用假嗓或者真假嗓混声,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传统民族声乐,在假嗓和混声的使用上,都远远超过西方声乐。即使从混声唱法的产生年代来看,中国比西方要早很多,因为早在1748年,清代学者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中就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混声的要素以及使用技巧。而国外则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由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弗兰切斯科·兰培尔蒂提出,由此可见,仅仅从文献角度上看,中国就比西方早了一个世纪。
清朝中期,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二奎首先从运气的角度上总结出了“高音低回”的规律,在发出高音的时候,必须与胸腔共鸣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使所发出的声音飘逸而不尖厉,在高亢嘹亮的同时浑厚丰满。
清朝末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自创了俗称“云遮月”的独特唱法。所谓“云”指的是真嗓本声,所谓“月”指的是假声的运用,二者相互配合,使得演唱明暗得体,假中有真,真中有假,高音不尖厉,低音不憋闷。
清末民初时期,京剧渐渐没落,曲艺演出渐渐兴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有着“鼓王”之称的刘保全,他发明了一种被称为“音膛相聚”的混声技法。“音膛相聚”就是将歌唱的声音聚集成膛音的意思。刘保全的演唱经验是,用丹田气统一声区,抹掉真假声接榫的痕迹,由本嗓转入半假嗓、假嗓。但是“音膛相聚”又不单单是真假嗓的统一,而是由复杂的发声、运气以及过渡组成,可以说,这个理论是我国的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表演实践中,经过反复总结得出的。
中国民族声乐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包含了很多著名艺术实践者的心得和总结。这些心得和总结,不仅在民族声乐适用,在声乐分支也是适用的。这些总结和心得都是宝贵的艺术遗产,作为新一代的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应该对这些宝贵遗产进行充分挖掘和应用,让博大精深的民族声乐艺术散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