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的艺术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行腔中语调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技能与技巧的处理。
(一)语调的轻重强弱
语调的轻重强弱指的是声音的力度变化,而这种力度变化主要是以情感表达的需要为依据的。掌握了语调的轻重强弱变化规律,再结合音乐曲调的创造,就会彰显出声乐表演的魅力;而没有力度变化的语调则体现不出情感的活力,显得僵硬呆板、死气沉沉。
1.语法重音的安排
语法重音是语言表达中的自然流露,它是语句本身所决定的。如“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句话中并不是每个字音都平均使用力量,其中“家乡”与“田野上”要求重读,其他的字相对来说就要轻一些。像这样运用语法重音来演唱的歌曲比比皆是,如《国际歌》《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铁蹄下的歌女》《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
这些按语法结构形成的轻重音,可以称为习惯轻重音,基本上是词、曲吻合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在充分发挥音乐的表情作用时并不拘泥固守这些格式,而更多的是运用逻辑轻重音。
2.逻辑重音的安排
为了突出和着重表达某些内容,有意将某些词或短语读得重些,其他则读得轻些,这种由语言的目的而形成的轻重音,称为逻辑轻重音,逻辑轻重音位置的变化可以影响意义的变化。轻重音位置一经变换,能使一句词产生七种含义来,这是由于语言的目的性的改变所造成的逻辑意义的变化。任何语句中的重音都有逻辑关系,这种递进承接总是具有前因后果、前呼后应、前兴后喻、前递后进等各种关联,它是使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准确、生动、完整的重要手段或方式。
逻辑重音主要包括比喻性强调、对比性强调和反复性强调三种类型。
(1)比喻性强调。通过比喻,增强比喻对象之间的逻辑强调,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形象性,从而丰富联想的生动效果,以提高艺术的感染力。如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通过“好比”“像”“似”“如”等这些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进行比喻,突出了形象,深化了感情。演唱时要处理好本体与喻体的逻辑承接的重音对应。
(2)对比性强调。主要通过对比突出语意内涵,深化情感的表现,使所比的事物、情景更鲜明地显露出来,从而使形象更具感人的力量,如安徽民歌《凤阳花鼓》,通过“大”与“小”、“卖骡马”与“卖儿郎”的对比,把贫富悬殊的不同境遇深刻地揭示出来。演唱时要着意强调对比的性质,力度强弱及速度快慢也可以在对比中显现。前句音强,后句音弱,前句速度可稍快,后句速度可稍慢,前后逻辑重音要呼应对应,才能使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3)反复性强调。即运用词语或句子的重复来进行强调,其目的是突出某种思想或形象、加重语气情态、渲染气氛、制造高潮。如歌曲《怒吼吧,黄河》,“怒吼吧”的连续反复,通过音区对比,使逐渐上升的音势加强了战斗意志的情感抒发,演唱时通过句句渐强的语势突出语句的抒情作用。
此外,把握逻辑性关联的强调还有呼应性强调、递进性强调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把握好词语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承上启下,准确表达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3.特殊重音的安排
轻重强弱是增强语调表情性的重要手段,要在掌握主要字、词、语句的轻重强弱基本规律的同时掌握表现技巧。重音也并不一定在旋律中处于重音位置,也有可能处于轻音位置,而采用重音轻唱的方法,就有强调的作用。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的后一句处于低音区,尤其是“母亲”二字,如果按突出重音加强力度处理,反而表达不出内心的深情。
此外,演唱时必须处理好渐强、渐弱的衔接与过渡,而不是突然强或突然弱。这种强弱的声音变化必须用气息和共鸣的调节来完成。对于语句中字词的局部强弱处理,要以整首歌曲的整体强弱布局为依据,同时突出语调的抒情性和音乐性。这样才能在轻重强弱的处理上产生圆满的效果。
(二)语调的高低抑扬
高低抑扬体现出语调音高的起伏变化与情感。一般来说,高音表现的是喜悦、欢快、激动、惊恐等情感,而低音表现的是悲痛、沉缓、忧郁、冷漠等情绪。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语调的高低抑扬改变的只是音调的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语调所有的高低抑扬,都应该是在从属于原有声调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语调的高低抑扬在音乐旋律中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笼统地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升调
升调又称为高扬调,这种调型的语势具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歌曲中常用高昂的音调或旋律来抒发热情欢快、激昂奔放、热烈赞颂、果敢坚毅等情感。
2.降调
降调又称为低抑调,这种调的旋律趋势由高而下。歌曲中常以低抑的音调或旋律来抒发沉重压抑、愁苦悲泣、深切思念、坚定不移等情感。
3.平直调(www.xing528.com)
平直调语势较平稳,没有特别突出的升降起伏,这是因为有些情感表达的本身就是趋于舒缓稳定的,没有大幅度的升降伸缩。虽平直,但并非单调,而是在较小的幅度内存在着相应的起伏变化,如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4.弯曲调
弯曲调又称为曲折调。这种调型的音高曲折多变,用以表现讽刺幽默、滑稽诙谐、犹豫踌躇、奸险狡诈、哭声笑语等声情语态。弯曲调能够表现出较特殊的语气神态,音乐旋律的突变性与装饰性比较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节拍与音色往往出现不规则的交错与特异色彩(如歌唱中哭腔与笑腔)。
语调的高低抑扬类型多种多样,各种调型的表现有时只是一首歌曲的基调,即趋向于升调或趋向于降调,即高中亦有低,低中亦有高。在实际歌唱过程中,更多时候是一首歌曲中综合运用多种调型,它们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为共同表达歌曲情感而服务。
(三)语调的快慢疾徐
语调的快慢疾徐体现在歌曲旋律的速度变化上。语调的速度变化是丰富的,这是因为人的心理精神活动有着极其复杂的多变状态。随着情感的起伏跃动,语言也就自然地产生相应的速度变化。
一般来说,快速的歌曲表达紧迫急促、活跃欢快、昂扬奔放、激情强烈的情绪。如歌曲《保卫黄河》中的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便适应于紧凑的节奏与快速的语势。
语调速度的快慢疾徐,不仅仅是快与慢的简单格式,更是千变万化的丰富表现。比如快速的语势就可以有稍快、快速、较快、特快等不同的语速表现,这种语速节拍快,句式紧凑字多腔短,词情多而声情少,如歌曲《玛依拉》。
在实际演唱过程中,一般遵循“慢而不断,快而不乱”,以及“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的规律。也就是说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旋律线的完整,字句的轻重、连断、力度、节奏,以及气口、句读等,要自然和谐,同时要掌握一个“紧”字,不紧就容易散。而在快速演唱时,更要发挥语言的表现技巧,要求口齿敏捷灵活,反应自如,更要交代清楚词的各个成分。
(四)语调的顿挫连断
语调的顿挫连断表现出音乐的停顿中断与转折延续的变化。这不仅是人的生理呼吸、心理思维或情感起伏变化的需要,也是声音的造型需要。与日常说话一样,歌唱时也不可能一口气唱完一首歌,它是在停顿中断与转折延续的不断变化中传达思想情感的。其中,停顿就蕴含了丰富的内在含义。这是因为声音的停顿往往正是思想感情最活跃的时刻,表现为迟疑、询问、等待、强调、惊恐、兴奋等等,“此处无声胜有声”正是停顿的手段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与意境。语调的停顿规律主要表现在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两个方面。
1.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根据思维逻辑的表现所决定的停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了突出某个字、某个词的言外之意或双关语。如歌曲《湖水清浪打浪》中,“外甥女”与“说”前的休止,突出了人物别有用心的奸诈语气。
(2)为了突出某种意义与语气。如歌曲《开路先锋》中,“叹息”与“无用”前的休止,有力地强调了语气,加强了语句的气势。
(3)为了表达某种细腻的思想感情,可以受标点符号的限制,在无标点处停顿。如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中,“心”“望”“亲”“花”“春”字后的停顿,把如泣如诉的语气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2.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也叫情感停顿,它是根据表达复杂而激动的思想感情需要所决定的停顿。这种停顿可以不受语法逻辑停顿的约束,可以任意延长或缩短语法或逻辑停顿的时间。此外,心理停顿也同样表现在间奏等停顿中。间奏在作品中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还能渲染、烘托气氛,也可以使演唱者能借助停顿变化、语气情态进行转调过渡。
语调中的“顿”与“挫”有特定含义。“顿”是指停顿间歇,“挫”是指挫降转折,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顿”是为了“挫”,也就是说通过停顿间歇,得到挫降转折。而无论短休止或长停顿,缓止弱收或急止强收,都受歌曲作品情感表现的制约。
歌唱中的连音是指圆滑而连贯的音。连音的演唱要求字音之间要圆滑流畅。一般来说,某些速度舒缓、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吐字必须要圆润、柔和且连贯。如歌曲《草原之夜》中,乐句大都音音相连、字字紧接,旋律线有着明显圆润连贯的表现,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
歌唱中的断音又称跳音。所谓断音,并不是指声音的中断,而是指在表现上有明显的非连音的感觉。某些欢快、跳跃性较强或情绪激昂波动的作品,字音乐句表现大都如此,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