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喉音
喉音是歌唱发声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弊病。其主要原因是学习歌唱时,为了追求声音的响亮与厚度,在声音没有气息支持的情况下,喉咙过分撑大、喉头肌肉过分紧张、下颚过分下拉、舌根用力下压或抬得过高等,而致使歌唱的声音停留在喉咙里。这种声音听起来发紧、生硬、沉闷、笨重、不悦耳,没有音色变化并缺乏应有的明亮度,好像在喉咙里唱一样。
此外,有的喉音虽然听起来很亮,但声音却显得紧张、不够自然,严重的喉音不仅听起来堵塞,而且还伴有一些杂音。这一类学生在发声时自己也会感到不舒服,即使费了很大的力量,最终也还是唱不出理想的声音效果来,特别是唱高音时更加感到困难,不仅嗓子干涩,而且面部和喉部肌肉也表现得更为紧张。在外观上看来,歌唱者常表现为“脸红脖子粗”。这样不但唱出的声音僵硬,还会对发声器官造成严重的影响。世界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说:“许多歌唱者都有一种最坏的缺点,就是喉音或是过于靠后的声音,即使有强壮的体质和最结实的发音器官也经不住这种声音。”可见,喉音是影响歌唱技巧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想解决喉音问题,首先要让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充分放松面部肌肉、喉部肌肉以及舌根,并使喉头处于颈中略为偏下的位置,以使发声肌肉能在平衡的状态下协调地运动。其次,还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了解气息支持与歌唱的关系,即把胸腹式呼吸法运用到声乐表演当中,找好气息的支持点,以使喉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为发出正确的声音色彩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纠正喉音时也可采用哼鸣和母音进行训练。用哼声唱法,也就是将口闭住,用鼻声来练习发音,让声音集中在眉心、下颚和舌根,逐渐消除喉头肌肉的紧张,使其自然放松后再开口练唱。如果还能在母音前加上辅音(如ma、mu)来训练,则更能取得好的效果。最后,还要从概念上改变以往不良的听觉习惯和错误的发声观念与审美观。
(二)白声
声乐中出现的白声是一种不会运用气息而使声音完全处于原始状态的声音。它的音质松散、干涩,同时又缺乏泛音光泽。这种歌唱方式是演唱者不懂得打开喉咙歌唱、盲目地追求大的音量而造成的。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在没有稳定气息支持、较好的声音位置和共鸣的情况下,盲目地撑大自己的声音,这样就不能控制咽腔共鸣与胸腔、鼻腔的贯通,使得喉口无力,破坏了整个共鸣腔的立体感及丰富的音色。这种状态还会让喉部的发声肌群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就像一根橡皮筋一样,要么因拉得太紧而断裂,要么从此失去了弹性,这时声带会因疲劳过度而失声,发出的声音也就显得单调乏味、尖锐刺耳,缺乏音色表现,更谈不上乐感。
另外,有的学生会在歌曲的后半部分突然声音失去控制,这是其开始唱时声带拉得过紧、喉咙撑得过大所致。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倾向,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唱得过强、过大。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就更不能要求他们的音量,而应该要求他们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状态和演唱方法,同时还应根据声音的划分依据使学生对自身的嗓音结构特点有所掌握与了解。比如,声带宽厚的演唱者,发声时声带的振幅较大,产生的音量也就必然较大,但这种声音在进行高音的演唱时就会比较困难;相反,声带窄而薄、振幅小的演唱者声音高亢明亮,唱高音时比较方便,但这种声音的音量就相对较小。在歌唱教学中,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大而响的音量,而不根据自己嗓音实际情况去演唱,因此也就使声音失去了弹性和光泽。所以歌唱者要想充分地完成一部声乐作品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嗓音状况,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与发声方法。
(三)尖声
所谓尖声是指歌唱时声音听起来尖锐、刺耳、不自然,像喊叫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息支持,并且发声器官处在过度紧张的状态,换句话说,声带受到喉部肌肉的过度挤压。这种声音明亮但有压迫的感觉,音色虽亮但不圆润,声音位置虽然靠前但共鸣色彩较差,缺乏歌唱应有的弹性,因而减弱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要解决尖声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才是优美的、动听的并富于旋律色彩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还要指出错误的发音方法,以使学生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效果,培养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其次,还要加强学生的气息支持练习,让学生清楚声音必须要有正确的气息作为支持。再次,在演唱中演唱者自身要做到肩膀自然放松,喉咙自然打开,还要调整好起声时声音的位置以及歌唱各个环节的状态,以保持声音的弹性和通畅性。
(四)漏气
在平时的声乐训练与演唱中,经常会听见一些学生发音夹杂着“嘶嘶”声,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很不干净,而且空虚、暗淡。其实这正是发声时声带漏气的一种表现。漏气现象产生于喉部,是声门闭合调节不够充分、声带与气息失去平衡而造成的。发声时,气流要通过闭起的声门激起发音,如果发音时声带闭合不严,就会有部分气被漏掉,发出的声音除音不准,声音空虚,焦点不集中,吐字不清外,还带有声门漏气、空气在喉部摩擦所产生的“嘶嘶”声。
声音漏气的原因如下:①声带本身受到过某种损伤,其机能已有了较为严重的缺陷。声带损伤会造成两声带相靠的边缘处不平,导致发声时用力不均衡,或两边声带不能紧密相靠而出现漏气的现象。②歌唱方法不正确。在演唱过程中盲目地追求大的音量,过分地撑大喉咙,声音过于靠后,因而就影响了声带发声时的自然闭合。③由于缺少歌唱呼吸的支持点,气息在通过喉头时对声门的冲击力过猛,使两边声带闭合时振动过大,从而导致声带振动的效果不能协调一致。
漏气会使演唱者感到即使在演唱前保持了充足的气息,演唱时还是力不从心。更为严重者还会引起声带充血、发炎、肥厚,以致失去正常的弹性与正常的发音机能。应该怎样避免与改掉漏气的毛病呢?(www.xing528.com)
(1)如果是由于声带病变而引起的声音闭合不严而漏气,就应当到医院请医生做细致的检查、治疗,治疗后再继续练习。病情较轻者,可以在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度的发声训练,这种训练多以哼鸣为主;而病情严重者则要求其停止练习,直到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再逐渐地进行发声训练。
(2)要树立正确的歌唱概念与发声方法。演唱时要使声音集中靠前,拉紧声带,放松喉咙,同时还要加强呼吸控制与声带闭合积极挡气的协调配合,最好在自然声区用自然的声音去进行练习。
(3)把声音出来的方向安放在硬腭前,使声带肌的边缘获得最大的紧张度,强调高位置与声音的集中。
(4)用闭口母音做起声、长音、跳音的练习,但要注意喉咙、胸部的放松。在纠正漏气毛病的前期,可将声音适当地唱“直”、唱“白”一点,这对纠正声音的闷、暗、空虚、倒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五)冒调与落调
冒调与落调属于通常所说的跑调、走调。冒调是指歌唱时句中或句尾常常出现音准偏高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气息不稳,力度过大,失去了均匀的气息控制,同时在音准观念上也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因此,要克服冒调首先就要认真地练习气息的控制,力求平稳、均匀、柔和。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加强自身的听觉训练,从而提高辨别音准的能力。另外,在各项演出、汇报、考试、比赛前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不断积累临场经验,提高思想艺术修养。
而落调是与冒调相反,它在歌唱时主要表现为音准偏低。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气息支持不稳,肺部形成的气柱冲击力偏弱,气息支持点不积极。因而,为了避免落调,也要不断地加强气息的训练,多体会横膈膜的弹力作用,使肺部气柱对声带的冲击力逐渐地增强。同时,还要加强视唱练耳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用固定唱名法来唱音阶,也可以逐步对旋律中简单的变音加以准确掌握,从而提高演唱者自身对声音概念性与准确性的整体把握。
歌唱中任何一种不良发声的纠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解决以上所列举的声乐中几种常见的发声弊病需要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认识的角度讲,必须对自己的发声器官的结构、发声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不要盲目地选用一些不符合自己生理条件与嗓音特点的练习,更不要一味地追求过大、过强的音量,或盲目地练习高声区。
(2)要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制订声乐学习计划,同时还应注意声音和气息的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对于初学声乐或基础不扎实的演唱者来讲,发声练习必须首先从连音练习开始,尽可能地放慢速度,使声音和气息都能够平稳进行,同时还要让其认识到中声区作为基础在训练与演唱中的重要性,切忌过多地练习高音。
(3)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及时调整喉部肌肉的紧张,解决舌根压力过重的问题,注意检查声音有无挤、压、捏、撑的现象,切不能过多地练习过强、过亮的声音。
(4)必须加强对呼吸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要意识到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就没有良好的声音,并把呼吸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练习相结合,避免造成某些概念含糊不清,从而导致在声音认识上的偏差。
歌唱中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也会很多。针对同一种毛病、同一个问题,解决方法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要分析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选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去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