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堂教学中时间安排的适当合理对顺利完成声乐教学任务是很重要的。声乐教师不可能整堂课教学生练声,也不可能整堂课讲授理论,只有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发声训练
练声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练声的目的是要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并将良好的发声状态用到歌唱中去。练声要从最容易建立歌唱状态的声区开始,逐渐向两边扩展,在这样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里加强歌唱发声器官的机能以适应歌唱。
练声包括发声练习和练声曲。发声练习一般比较简单,以音阶、琶音为主,声音训练、声区的过渡是相对平稳的、循序渐进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建立稳定的歌唱状态。而练声曲则有像歌曲一样的旋律,是融技术性、音乐性于一体的,它是根据歌唱技术的需要,针对某些问题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更好地完成从发声练习到歌唱的过渡。从教学的意义上讲,发声练习与练声曲不是简单的练习手段。其中有许多练习本身就是优美的歌唱旋律。发声训练没有歌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音乐旋律中体会到美感。
(二)分析演唱作品
分析演唱作品是声乐教学的主要部分,课堂上所有的训练最终是要反映在演唱作品中的。
1.从发声训练过渡到演唱作品
有些学生在练声的时候状态比较好,声音和气息都能够基本做到教师提出的要求,而唱歌曲时就会力不从心,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分析原因有以下四种。
(1)发声练习时不同的元音没有建立在相对统一的时间状态上,导致共鸣位置变化不定、发声器官不协调。
(2)练声的时候往往是单纯的元音练习,而演唱作品时加入辅音后,语音比较复杂,歌唱状态不容易掌握。
(3)发声练习的旋律线条一般比较平,练声的过程也多从最容易掌握的声区扩展,在这样的逐渐发展中,歌唱发声器官和肌肉机能逐渐加强,以适应下一个发声要求。而歌曲的旋律动感比较强,不可能像练习曲那样平稳,因此,在歌唱技巧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也在情理之中。(www.xing528.com)
(4)发声练习的乐句比较短,比较统一且换气有规律,而演唱声乐作品时,乐句的变化有长有短,也不像练声曲那样有规律,发声练习时均匀的呼吸运动习惯被打破了。因此,歌唱时必须根据声乐作品的需要,调整和协调歌唱状态。
基于上述四点,声乐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在发声练习和演唱歌曲上的能力和差异,选择与学生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声乐作品,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过渡性的练习曲,帮助学生尽快胜任歌唱。
2.熟悉了解演唱作品
(1)熟记歌词。在演唱作品前,首先要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先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运用歌唱的吐字咬字规律和法则指导和纠正读音。遇到存在难点、疑点的字和词,必须查阅字典,要本着对艺术作品一丝不苟的态度,不要怕麻烦而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如果吐字咬字有错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不理解,演唱效果一定会不理想。
(2)唱熟旋律。熟悉并唱准旋律、把握好音准节奏是唱好作品的基础。有些歌曲从头至尾节奏变化不大,但有些歌曲节奏复杂甚至出现转调,这就必须反复练习。对于节奏变化比较丰富的歌曲,也应唱得自如、流畅。
(3)按照乐句和歌词要求,正确安排换气点。在我们所演唱的歌曲中,大多数作品的旋律乐句与歌词句子基本一致,较容易掌握。而有些歌曲,特别是外国歌曲,经常出现旋律乐句与歌词句子不一致的现象,句子的换气点有时出现在旋律的节拍中间,演唱起来比较别扭,容易产生破句或来不及换气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引起充分重视,采取旋律练习和朗读歌词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4)分析歌曲的旋律线特征。声乐作品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旋律线特征,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旋律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平行,是指歌曲旋律流动的总趋势。演唱中不能仅仅以一个单独的上行或下行来决定歌曲的表现内容,应对歌曲旋律做全面分析、理解。
(三)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了练声、演唱作品等重要的过程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做总结性的说教,指出课堂上哪些地方的表现是好的、值得发扬的,应继续巩固并精益求精,哪些地方存在问题,需要改正、协调,并针对问题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时,也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歌唱技术上的优势选择声乐作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巩固课堂训练所获得的知识,为下一次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