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 Canto 在中国被译为“美声唱法”,是17 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均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美声唱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科学发声方法的代表。它也代表着歌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代表着一种音乐风格和歌唱风格,代表着规范的发声训练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声乐学派,有着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
(一)美声唱法的萌芽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不仅与欧洲音乐的发展过程有密切联系,而且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在13 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为单声部音乐。由于受到严格的诗歌韵律的支配,其歌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它们是由盲人诗作者荷马创作、以说唱的方式演唱的,可以说这就是比较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随着古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欧洲进入了长期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中世纪”。教会教义几乎垄断了一切思想意识领域,歌唱同样成为各种宗教的附属品。古罗马帝国扩张不仅带来了领土的扩大,也为音乐世界带来了许多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优秀艺人及丰富的音乐文化,它们聚集到罗马并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当时的教会演唱圣诗和朗诵《圣经》,这成了最早的合唱形式。教堂中用拉丁文演唱与宗教相关的内容,这种音乐形式被称作“圣咏”。590 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选编、修订了配合教义的《唱经本》,即著名的《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相当于规定了教堂中演唱教义的歌调。圣咏是欧洲声乐艺术的萌芽,它要求庄严、肃穆的演唱以配合教堂的气氛。圣咏虽然有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歌调,但只是单旋律音乐,使人感到乏味。随着发展,演唱者对它做了一些华丽、流畅的“再创造”,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
在圣咏音乐流行的时期,从11 世纪起出现了一些促进音乐艺术发展、丰富声乐艺术内容的音乐形式。由于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城市开始出现了针对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它要求人们用音乐反映生活和世俗的感情。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吟游诗人、恋诗歌手、名歌手等专业的歌唱者,它们虽然无法完全摆脱宗教的浓厚色彩,但可算得上对宗教音乐的大胆突破。
(二)阉人歌手
13 世纪中期的欧洲音乐,逐步突破单声部,开始进入复调音乐时期。声乐演唱为多声部合唱形式,分别由女高音和女低音担任。圣咏旋律则由男高音担任,后来又加入了男低音。由于《圣经》的古训规定妇女在教堂中应保持缄默,因此,演唱中的女声部均由男童声代替。这些男童声是被阉割的男童,在声乐史上被称作“阉人歌手”。阉人歌手在男童时期即接受阉割手术,乃至成年后,身体其他各部分均发育成熟,而声带及喉头仍保持男童时期的状态不变。因此,阉人歌手具有比女子的声带更短、更薄的声带和男子的肺活量及体格,无须用假声便能发出悦耳的类女声。这就使之优胜于西班牙假声歌手,并将他们逐渐淘汰。
从17 世纪40 年代起,尤其到了18 世纪,阉人歌手不仅排挤了女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男声而称霸乐坛。当时人们已听惯了童声、假声以及阉人的歌声,认为男高音或者男低声太粗、太难听。一般在歌剧中,男声只扮演老人或配角,在喜剧中常常让男高音扮演衰弱的老妇人。另外,虽然当时的发声训练方法极为成功地训练出很多女高音及女中音,但是,由于关闭唱法尚未发明,在男声的训练上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还没有解决高音困难。因此,男声只是停留在自然音域的水平,不能与之竞争。意大利著名阉人歌唱家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就是阉人歌手盛行时期的典范,他们的演唱技巧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毋庸置疑,他们将欧洲的声乐水平推进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18 世纪末,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动摇,阉人歌手走向衰落,到了19 世纪初,阉人歌手所剩寥寥无几。
阉人歌手被淘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欧洲封建制度已奄奄一息,妇女们冲破了封建的桎梏,走上歌剧的舞台,并以高超的技艺参加演唱,这就打击了男扮女装的阉人歌唱专业。第二,19 世纪初叶,男高音和男中音找到了关闭唱法,音域随之扩展,高音也较以前雄壮、丰满、嘹亮,比阉人歌手的演唱有过之而无不及,用来扮演第一男主角的任务就逐渐由男高音或男中音来担任。后来作曲家也改变了写作态度,按常理配备角色,直接用男高音担任第一男主角。第三,不人道的阉割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反对。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历届那不勒斯政府都反对阉割行为。这种压力迫使两西西里国王弗朗切斯科二世下令禁止阉割行为。1902 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下令永久禁止阉人歌手在教堂演唱,遂使阉人歌手后继无人。
(三)歌剧
1.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4~16世纪,人们从拜占庭帝国覆灭时被抢救出来的古手抄本,以及从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塑中,看到了古代希腊、古罗马的辉煌文化。他们认为这些希腊、罗马的文化长期以来被神学教会所抹杀和埋没,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音乐相对来说发展得较为缓慢。直到16 世纪末17 世纪初,歌剧的诞生才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影响。(www.xing528.com)
16 世纪末,一些进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音乐家包括诗人里努契尼,歌唱家兼作曲家佩里、卡契尼、卡伐利埃里,以及理论学家文森佐·伽利略,组成了一个集团,叫作“同志会”。他们探讨艺术理论并进行各种创作实践,他们的意图是要使音乐和戏剧相结合,加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1594 年,佩里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副本写出了意大利最早的抒情音乐剧《达芙妮》(Dafne)。该剧于1597 年在柯尔西伯爵的官邸中首演,在佛罗伦萨引起轰动。但这部歌剧音乐没能保存下来。1600 年,为了庆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玛丽·德·美第奇的婚礼,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另一个剧本写出了歌剧《尤丽狄茜》,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抒情性歌剧。这个年代被认为是歌剧开始的年代。
2.宣叙调的发明
佩里、卡契尼、蒙泰韦尔迪等在歌剧创作中为了效仿希腊悲剧的朗诵调而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朗诵性的曲调——宣叙调(Recitativo)。以佩里和卡契尼为主的“同志会”的作曲家们把抒情音乐剧中的旋律分为两类,即类似说话的宣叙调和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歌唱咏叹调。叙述故事情节、介绍事件、人物对话用宣叙调,戏剧的高潮、感情的抒发用咏叹调。
宣叙调的演唱若要达到古希腊悲剧朗诵调那样的效果,就不能采用不实的假声,需要有充足的头腔和丰满、明亮的气息支撑共鸣,以及清晰、真切的咬字和能致远的音质。要用独唱取代多数人的合唱,要改进共鸣以取得充分的音量,就必须认真研究新的独唱方法,于是诞生了美声歌唱。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它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音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于感情,在技法上主张打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
3.美声歌唱早期的声乐教学和歌唱家
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意大利美声歌唱的技术训练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声音训练体系。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哲学博士多默尔在他所著的《音乐史》中记述了当时教会歌唱学校的训练情况。每天上午,学生用一小时练唱歌,一小时做颤音练习,一小时到教师那里去纠正发音,然后再用两小时研究歌唱表情与文学;下午有声乐理论课、对位法学习、作曲学习,剩下来的时间去弹羽管键琴,练习颂歌、经文歌的写作,以及各人所喜爱的课程。有时,学生到教堂去演唱,或听教师的歌唱,或在山谷里听清晰的回声,更好地发现自己唱歌的缺点。学生们经过这些较全面而严格的训练,不仅成为训练有素的歌手,而且都具有较强的作曲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令意大利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维多利亚·阿尔基莱伊(Vittoria Archilei),1550 年生于罗马,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司琴演奏家、舞蹈家。她参与了《尤里迪茜》的演出。卡契尼曾介绍她说:“阿尔基雷伊在很早以前就已采取了她设想的唱新歌剧的方式。”佩里称赞她为“当代司音乐之神”。
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1561 年生于罗马,1633 年卒于佛罗伦萨,意大利作曲家、歌唱家。与卡契尼合作创作了《达芙妮》和《尤里迪茜》,还创作了一些牧歌等。《尤里迪茜》初次上演时,他在剧中演唱奥菲欧。
弗朗切斯卡·卡奇尼(Francesca Caccini),1587 年生于佛罗伦萨,1641 年之后逝世,歌唱家、教师、作曲家,歌剧创始人之一作曲家卡契尼的女儿。她参加了1600 年为庆祝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玛丽·德·美第奇的婚礼而上演的《尤里迪茜》的首演,扮演女主角尤里迪茜。后来,她一家被邀请到法国宫廷演出。她被法国认为是当时最好的歌唱家,是早期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还创作了歌剧《鲁季埃罗的解放》。
路易吉·罗西(Luigi Rossi),1597 年生于托雷马焦雷,1653 年卒于罗马,意大利作曲家、歌唱家、管风琴家。他于1648 年赴巴黎,创作了歌剧《奥尔菲斯与尤里迪茜的婚礼》,并在该剧中演唱。据说该剧是献给巴黎的第一部意大利歌剧。此外,他还创作了清唱剧、康塔塔和教堂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