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展旅游的产生兴起
现代会展业兴起于工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以后。随着现代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业逐渐成熟并演变成包含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的行业。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组织并运送570人从莱斯特前往拉夫巴勒参加禁酒大会,这次活动成为公认的近代旅游活动的开端,这次活动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议型旅游活动,是早期的会展与旅游的跨界融合。1929年6月6日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会展旅游活动。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从客源输出到快速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会展旅游客源输出阶段(1915—1957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会展尚未萌芽,而国外会展已经开始发展。我国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派人出国参展,是重要的国际会展客源输出国。例如,从1915年起,我国就派个人或团体参加了世界各国举办的博览会。
2.国内会展旅游萌芽阶段(1957—1978年)
1957年春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在我国广州举办,广交会的举办代表着我国会展的起步和会展旅游的萌芽,我国由此成为国外会展商务旅游的目的地,广交会也成为我国会展旅游发展史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会展游客接待量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国际贸易展览会。
3.会展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国际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国际市场发展的同时,国内也出现了“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各种地方性商贸会展,旅游经济也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逐渐形成了国际与国内、出境与入境、会展与旅游齐头并进的现象。
(二)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但是目前为止仍没有统一的概念内涵。国际上关于会展旅游较为统一的说法是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本书所讨论的会展旅游对应于M、I、C、E细分旅游市场概念,会展旅游(Mice Tourism)包括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s)、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此外,还延伸出以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各种主题的会议、研讨、论坛、交流等会务活动和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等展会,吸引商务游客前来洽谈贸易、信息沟通、文化交流、技术合作和观光旅游,并带动举办地区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旅游活动。会展旅游是会展业和旅游业跨界融合的新业态,会展旅游充分发挥了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两者存在相辅相成、动态发展、积聚效应这三种关系。
1.相辅相成
会展业和旅游业的相辅相成主要表现在会展地点选择和会展活动组织方面。会展地点一般选择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和接待服务设施完善的城市。一是因为资源发达的城市更能代表国家形象和区域形象,会展是提升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知名度的良好渠道;二是因为旅游业发达的区域能为会展接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能够协调和安排好展前接待和展后休闲娱乐活动,提升会展吸引力。
2.动态发展
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动态发展主要表现在其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发展层次上。一方面,旅游发展是会展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具备举办会展旅游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会展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为区域旅游聚积人气,促进旅游消费,无形推广和宣传旅游产品。会展旅游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会实现会展业和旅游业以及区域其他产业的不断发展,总体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3.积聚效应
会展业和旅游业都属于“注意力经济”的范畴。越多人参与和关注就会获得越大的收益,会展旅游也是如此。旅游目的地引入知名会展能够将人们对会展的关注向举办地旅游资源转移;会展进入知名旅游目的地同样会将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向会展本身转移,会展旅游能更好地将会展和旅游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积聚效应优势。(www.xing528.com)
(三)会展旅游的效益价值
会展旅游活动往往综合了多方利益相关者和多行业资源,依附于会展旅游举办地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拉动举办地多行业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为参与者提供合作交流的增长平台。综合来看,会展旅游市场具有综合性、依附性和联动性的特点,发展效益良好,尤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上表现突出。
1.经济效益
会展旅游者一般是商务人士,会展参与者和旅游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会展旅游者既是在旅游也是在工作,其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花费一般由其所在的单位和部门承担,所以在食、住、行消费上,会展旅游者要比一般旅游者消费高,而食、住、行也是旅游消费中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会展旅游经济效益相比普通旅游经济效益要好。
2.社会效益
会展旅游者一般是某一行业参加会议和展览的代表,其中不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这些人士的参与能够为会展旅游举办地起到无形的宣传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此外,会展行业是短暂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会展举办期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这能够为当地大学生、相关行业从业者和劳动人员提供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和经济收入的机会。
3.文化效益
会展旅游绝大多数都穿插着会议、展览和论坛交流,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参与者在其中能够接触到某一特定行业或类别中的不同人员,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探讨,能够开拓参与者的眼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传播,尤其是国际性的会展旅游,更是一个看世界的舞台。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人员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思维碰撞,传播和弘扬自身文化,学习其他文化,促进世界文化、思想和观念的全球化发展。
“亚马孙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而会展经济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据测算,国际上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若某一次会展的直接收入为1,则对餐饮、交通、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带动收入为9。每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经济聚集“内生”效应,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拉动就业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大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近年来,全球会展业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近6000亿元,直接拉动经济产出达5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6%。
正因为会展经济背后拥有如此巨大的经济产业链,很多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会展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会展经济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力推动我国的会展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逐渐转变,行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1957年创办的广交会,历经60余年改革创新发展,已成为世界较大规模的实物商品交易会之一,每届广交会展览规模达118.5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企业近2.5万家,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万名境外采购商与会。截至第123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3237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42万人次。作为中国外贸第一促进平台,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更为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
会展经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也不容小觑。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为承办世博会,上海市在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建设中投入200多亿元,无论是高速公路、铁路还是航空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提前十年,整个上海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良好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住宿、餐饮等服务,有效确保了世博会观众及参展商的需求得到满足,直接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的实力和风貌。
一系列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为我国的会展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在国际展览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根据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563213313893777&wfr=spider&for= pc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