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谱分离方程式
对于分离因子α和分离度R两个色谱分离参数,前面已经叙述了它们的定义和公式。色谱分离过程既包括色谱热力学过程,也包括色谱动力学过程,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分离因子α,无论是相邻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还是相平衡参数之比,都是热力学参数之比,故以分离因子α来描述相邻组分的分离情况就具有片面性。
而分离度R定义为相邻组分的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峰宽的平均值之比。保留值属于色谱热力学参数,而峰宽是色谱动力学参数,故以分离度R来描述相邻组分的分离情况就具有全面性。下面就从分离度定义式出发,来分析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为了将问题简化,假设两组分的N1=N2=N,k平均=(k1+k2)/2,依据R定义式(7-21),经过一系列变换和推导,可得
式(7-33)描述了色谱柱效及组分的保留和分离度的关系,称为色谱过程方程式。这里用k平均计算相邻峰时,可近似用k2代替。(a)称为柱效项,影响峰形;(b)称为柱选择性项,影响峰间距;(c)称为柱保留因子项,影响峰位。
2.提高分离度的方法
式(7-33)给出了分离度与柱效N、分配系数比α及保留因子k的关系,从图7-13中可看到它们的变化对R产生的影响:增大N使峰形变窄,R增大,即峰宽变窄、峰高增加,两组分的保留时间不变;增大α使峰间距离增大,R增大,即保留强的组分保留时间增大,使峰间距离增大,但峰宽不变;增大k使峰间距离增加,R有所增大,两组分不但保留时间都增大,同时峰宽也增大。
图7-13 柱效、分离因子和保留因子 增大对分离度的影响
所以,应通过选择适宜的固定相、流动相、柱温、流速等条件,才能使混合物各组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良好的分离度(R≥1.5)。
(1)提高柱效 在不改变塔板高度(H)的条件下,根据式(7-25)和(7-33),可有
因此,柱长增加1倍,则分离度增加1.4倍。增加柱长虽然可使分离度增大,但也延长了分析时间,柱压也会随柱长增加而升高,对仪器的耐压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www.xing528.com)
另外,可根据van Deemter方程来选择色谱参数以提高柱效。例如,降低填料粒径、固定液膜厚度;综合考虑流动相分子扩散和传质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流动相种类和流速,适当提高柱温等,都能有效提高柱效。
(2)调整保留因子 从上述分析知道,保留因子有利于提高分离度,但同时也使分离时间增大。为了兼顾分离度和分析时间,需要将保留因子调整在适宜的范围方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一般k的最佳值在1~5为宜,对于复杂样品控制在1~10即可。调整保留因子的措施有调整相比(Vm/Vs)、调整流动相的配比、调整合适的柱温等。
(3)提高选择性因子 从上述图示可以看出,α对R的改变相对比较敏感,因此采用提高α对提高分离度较为有利。提高α的措施包括改变固定相的组成和性质、调整流动相的组成和酸度、改变柱温等。
总之,对于保留因子k和分离因子α对分离度R的影响,不能孤立地考虑,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参数。在GC中,载气不参与对组分的分配作用,k与α主要受固定相和柱温的影响。在HPLC中,在固定相确定的情况下,α主要受溶剂的种类的影响(影响峰间距离);在溶剂的种类确定后,k主要由溶剂的配比所左右(影响保留时间)。
例7-1 在一根300.0cm长的填充柱上分离组分1、2,结果如图7-14所示。计算:
图7-14 用色谱柱分离两组分
(1)组分2在色谱柱中的理论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2)两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3)组分2的有效理论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
(4)两组分的保留因子;
(5)两组分完全分离需要的最小柱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