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探源: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

管子探源: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凭臆揣,确有证佐:一曰战国著录书无战国前私家著作也吾国传世著录书,最古有《庄子·天下》篇,次《尸子·广泽》篇,次《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论》篇、《解蔽》篇,次《韩非子·显学》篇,次《吕氏春秋·不二》篇。除关尹老聃外,皆战国时人,尽人无异辞。故不能据“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一言,谓战国以前,已有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也。《论语》一书,可谓为私家著作;但成于再传弟子之手,已至战国时矣。

管子探源: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

章实斋曰:“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文史通义·易教上》)余读之而韪焉。惜所谓“古人”,断自何代,章氏阙焉未及;且于古人无离事言理著作之说,亦未能详尽而足以折服泥古之口。故直至于今,托名黄帝以至春秋时人离事言理之书,尚有信以为真者。此于中国古代史实,古代学术思想,关系綦重,不可以不辩。余不敏,遍考周秦古书,参以后人议论,知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始于战国,前此无有也。非凭臆揣,确有证佐:

一曰战国著录书无战国前私家著作也吾国传世著录书,最古有《庄子·天下》篇,次《尸子·广泽》篇,次《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论》篇、《解蔽》篇,次《韩非子·显学》篇,次《吕氏春秋·不二》篇。(此诸篇虽不若后世之著录书;然先秦诸书,多著于此,则亦著录书之雏形矣。)《天下》篇所举者凡九家:曰墨翟、禽滑釐(相里勤、五侯、苦获、己齿、邓陵子,附及非特举),曰宋钘、尹文,曰彭蒙、田骈、慎到(彭蒙之师亦附及,且名亦不载,兹更不列举),曰关尹、老聃,曰庄周,曰惠施(桓团公孙龙附及非特举)。除关尹老聃外,皆战国时人,尽人无异辞。旧传关尹为老聃弟子,而老聃则孔子尝问礼者。原问礼之说,虽载之《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及《礼记·曾子问》。然《史记》本之《礼记》,《礼记》为汉诸儒之所纂集,《曾子问》时代不可考,要之非曾子作。[1]考孔子师老聃之说,始见《庄子》。《内篇·德充符》曰:“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耶?彼何宾宾以学子为?’”至《外篇·天地》篇更曰:“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老聃曰:‘丘,予告若……’”云云。《天道》篇曰:“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其他载孔子问老聃遭老聃之讥诮教训者,尚屡见不一见。庄子寓言十九,书中所言王诒、无趾(《德充符》)、长梧、瞿鹊(《齐物论》)之流,竟其人而无从质实,即子綦子游之论(《齐物论》),孔子颜回之言(《人间世》等篇),亦皆子虚乌有,凭空结造,固当据研哲理,不能据论史实。至外、杂篇又非庄子作,更难信据。盖道家推崇本宗,排抵儒家,造孔子师老聃之说,以谓儒家之祖,出于道家,亦如后世佛教盛行,造《老子化胡经》,谓释迦为老子之弟子者然。(此尚就作外、杂篇诸道家言,若《庄子》则直寓言耳,事实非所计也。)韩愈《原道》曰:“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正谓此也。《史记·老子传》曰:“盖老子百六十岁,或言二百余岁。”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即老子,或曰非也。”惝恍迷离,似神非人。其原因缘史公误信孔子问老聃之说,而又确知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太史儋见秦献公,故有老子寿二百余岁之妄,老聃史儋是否一人之疑。其实老聃即史儋。何以言之?一、聃儋音同字通,《吕氏春秋》作《老眈》(见后),亦即此人。古声音同则可假借,故荀卿一作孙卿,荆卿一作庆卿,厥例繁矣。二、聃为周柱下史,儋亦为周之史官。三、老子出函谷关;史儋入秦,亦必出函谷关。四、《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考《孔子世家》,孔子十世孙襄,为孝惠博士;何老子先于孔子,反八世已至孝文?若谓即史儋,史儋后孔子百二十余年,则俱妥适无疑。近人张煦谓玄孙乃玄远之孙,非必为孙之孙。(见《晨报副刊》十一年三月份张氏《梁任公提讼老子时代问题一案判决书》。)然考《史记·孟尝君列传》:“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则玄孙为孙之孙之专称,战国已经成立。且见于史公之书,史公安能不知,而用为泛指玄远之孙?然则老眈亦战国时人,关尹更不必论矣。[2]

或曰:庄子条举诸家皆曰:“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而悦之。”则所举虽皆战国时人,而明古已有也。曰古已有各种道术之胚胎之雏形,斯必然也;谓古已有分流别派之道术著作,则不然。然则各种雏形之道术,载之何书?庄子固已明言之矣。其言曰:“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此明言古之道术为全体的,无乎不在,而见于记载者,则有世传之史及《诗》《书》六艺,而百家之学亦时或称而道之;称而道之,非创作而为征引,正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之“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之“百家众技”。而庄子所列九家,亦括在内矣。故不能据“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一言,谓战国以前,已有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也。

《广泽》篇所列凡六家:曰墨子,曰孔子,曰皇子,曰田子,曰列子,曰料子。皇子料子无考,余惟孔子为春秋末人。但孔子于《易》《书》《诗》《礼》《乐》,充其量不过整齐撰集而已;其《春秋》亦因鲁史旧文,稍事董理,自谓“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篇),盖质言也。况此皆章实斋所谓“政典”,非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论语》一书,可谓为私家著作;但成于再传弟子之手,已至战国时矣。

《非十二子》篇所列者凡十二家:曰它嚣、魏牟,曰陈仲、史鰌,曰墨翟、宋钘,曰慎到、田骈,曰惠施、邓析,曰子思、孟轲。《天论》篇所列者,凡四家:曰慎子,曰老子,曰墨子,曰宋子。《解蔽》篇所列者凡六家:曰墨子,曰宋子,曰慎子,曰申子,曰惠子,曰庄子。它嚣无考。余惟史鰌、邓析为春秋末人。史鰌、阎氏《四书释地又续》、高氏《姓名考》,并谓为史翻之子,确否第弗深考;要之既姓史氏,必以官为氏,其家世为史官。他书从未言史鰌之书,《汉志》详列群籍,亦无及焉。然荀子论十二子,皆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则其人固有论述,而非颛颛即其行实评骘者。盖史鰌为卫之史官,秉笔书事,时附褒贬式之言论。[3]不然,若有离事言理之著作,不容于他书不一见也。《邓析子》今传世者为伪书(详拙撰《邓析子真伪年代考》),《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杜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竹简,故言竹刑。”受之君命与否,于古无征。杜氏之说,纯属悬测,但亦不必深究;要之邓析既为大夫,造竹刑必期用于行政,所谓政典,非私家离事言理之著作。刑书设置甚早,《尚书》有《吕刑》篇。《左传》昭公六年:“郑人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此皆行政典章,不得与后世法家言法理法意及法作用与功效之私家著作成一家言者,同日而语也。荀子论十二子,两两骈叙,故时举此家说而以他家之类似者,附及并论:“大俭约而僈等差,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此真墨之说,宋钘不尽如此。而荀子总括之曰:“此墨翟宋钘也。”宋钘之书虽亡,然即《孟子·告子》篇、《荀子·正论》篇、《庄子·逍遥游》篇、《天下》篇、《韩非子·显学》篇所称论者言之,其学为“禁攻寝兵”“情欲寡浅”“见侮不辱”,与《墨子》小同而不尽同。(详拙撰《宋子及其学说》)故荀子于他篇则分论墨宋曰:“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天论》篇)又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解蔽》篇)而此篇惟以相提并论之故,故不能分而强之使合。其论惠施邓析亦如此。其言曰:“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奇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于《不苟》篇又曰:“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于《儒效》篇又曰:“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撙,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非十二子》《儒效》两篇皆泛斥诡辩之言,尚难质证。《不苟》篇所言,据《庄子·天下》篇皆惠施之说。若惠施前之邓析已有此言,庄子不容特表出之,而附之惠施。盖邓析竹刑对旧制有所驳斥,而其人又有善辩之名;故荀子举以与名家之惠施同论,非邓析已著有名学书也。

《显学》篇所列,先分两大派:曰儒,曰墨。复于儒分为八家:曰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于墨复分为三家:曰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除两大派外,附及者有宋荣子,即宋钘。(篇中尚及澹台子羽、宰予、孟卯、马服、子产,似皆事的征引,而非论其学术,故不特举。)除孔子皆战国时人,而孔子之无私家著作,前固已论之矣。

《不二》篇所列者凡十家:曰老眈(老聃),曰孔子,曰墨翟,曰关尹,曰子列子,曰陈骈(即田骈),曰阳生(盖即杨朱),曰孙膑,曰王廖,曰兒宽。亦惟卒后其言论始由再传弟子纂集之。孔子为春秋时人,而老眈关尹则世人误以战国人为春秋人。他举生战国,无庸言也。

五子皆战国显学,于其已往学术,不为不悉,战国以前,若有私家著作,乌能不列?即流传至今者论之,若《六韬》,若《握奇经》,若《阴符经》,若《鬻子》,若《管子》,若《孙子》,皆卓然大家,果非后世依托,五子不得阙焉不述。至若《汉志》所载神农、黄帝、伊尹、太公,以至风后、力牧之徒,其著作自数种以至数十种,而五子无一著录,则其成书在五子之后无疑也。

二曰《汉志》所载战国前私家著作皆伪托也《汉志》所载,《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皆政典,非吾所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小学》类训诂文字,亦非吾所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论语》《孝经》虽可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但《论语》成于孔子再传弟子之手,已至战国;《孝经》亦绝非曾子作[4],不得认为春秋时书。《诗赋略》所载,其私家著作,最古者为《孙卿赋》,孙卿固战国人。其余如《河南周歌诗》《河南周歌声曲折》《周谣歌诗》《周谣歌诗声曲折》《周歌诗》之类,固不得认为私家著作者也。《数术》《方技》,医卜星象诸官之书。二《略》所载战国前书,皆出伪托;即非伪托,亦不得认为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故今于其赝伪踳驳,置弗深考;惟《诸子》《兵书》二略,须略为辩说耳。

《诸子略》儒家类,班氏自言五十三家,而所载只五十二家。曰《子思》,曰《曾子》,曰《漆雕子》,曰《宓子》,曰《景子》,曰《世子》,曰《魏文侯》,曰《李克》,曰《公孙尼子》,曰《孟子》,曰《孙卿子》,曰《芈子》(一本作《芊子》),曰《宁越》,曰《公孙固》,曰《羊子》,曰《董子》,曰《鲁仲连子》,曰《平原君》,曰《虞氏春秋》,曰《高祖传》,曰《陆贾》,曰《刘敬》,曰《孝文传》,曰《贾山》,曰《太常蓼侯孔臧》,曰《贾谊》,曰《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曰《董仲舒》,曰《兒宽》,曰《公孙宏》,曰《终军》,曰《吾丘寿王》,曰《虞丘说》,曰《庄助》,曰《臣彭》,曰《钩盾冗从李步昌》,曰桓宽《盐铁论》,曰刘向《所序》,曰杨雄《所序》:三十九家,或明为战国时人,或班氏注为战国时人。唯曾子、漆雕子、宓子为孔子弟子,生在春秋,殁于战国。古人著书,概在学成之后;则三书即真三子作,亦当在晚年。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言三子有书,则其真伪又颇成问题。曰《河间周制》,班自注:“似河间献王所述也。”则非周时书而为汉时书。曰《王孙子》(一曰《巧心》),王氏《考证》言:“《太平御览》引‘赵简子猎于重阳,抚辔而叹;楚庄王攻宋,将军子重谏’。《艺文类聚》引‘卫灵公坐重华之台’。”考《史记·六国年表》周元王元年(西前四七五年),为赵简子四十二年,已入战国四年。(《春秋》绝笔于西前四八一年)上推四十二年为周敬王六年(西前五一四年),虽在春秋之世,而简子之卒,则在周定王(一作贞定王)十一年(西前四五八年),已入战国二十三年,《王孙子》征引其事,且言其谥,必在其卒后。卫灵公卒于鲁哀公二年(西前四九三年),十二年而《春秋》绝笔。入战国,《王孙子》称其谥,又在卒后。所以严可均谓:“盖七十子之后言治道者。”(《铁桥漫稿·王孙子叙》)曰《徐子》,班自注:“宋外黄人。”考《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年,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谓太子曰”云云,则亦战国时人也。曰《周史六弢》,班自注:“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师古曰:“即今之《六韬》。”沈涛谓即“《庄子·则阳》篇仲尼问于太师大弢”。(《汉书艺文志讲疏》引)依班注或曰显王时,则已至战国;谓惠襄间,则远在春秋;谓孔子问焉,并依沈氏即《则阳》之大弢,则又为孔子之师。《则阳》在《庄子·杂篇》;《庄子》外、杂篇,除《寓言》《天下》二篇外,皆非庄子作,乃道家后学所为;其所言孔子问焉之人亦多矣,概诬蔑非事实,不得为据。若以为今之《六韬》,则其书出后人依托,前人已备论之。(宋濂《诸子辩》、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此外曰《周政》,班自注:“周时法度政教。”曰《周法》,班自注:“法天地,立百官。”皆未注作者,其书举亡,谅皆六国时依托;即果周时书,曰《周史》曰《周政》,曰《周法》,亦所谓政典而非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曰《晏子》,非晏婴自撰,乃后人采婴行事而成,已经前人考订,成为定谳(《崇文总目》、王氏《汉志考证》、晁氏《读书志》、柳宗元《读晏子春秋》、宋濂《诸子辩》、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梁章钜《退庵随笔》),虽有孙星衍(《晏子春秋序》)、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之辩护,亦无益也。曰《俟子》,班无注,王先谦曰:“《风俗通》有俟子,古贤人著书。”(《汉书补注》)即果如《风俗通》所言,《风俗通》亦未言为战国以前人。曰《内业》,曰《谰言》,曰《功议》,曰《儒家言》,班自注并云:“不知作者。”曰《李氏春秋》,班无注。此五家其书皆亡,无从考其年代。但班氏既言不知作者,战国以前书又不见征引或论述,则盖亦战国或战国以后书。无论如何,无法证明为春秋或春秋以前书,以推翻战国以前无私家著作之说也。

道家三十七家:曰刘向《说老子》、出汉时,曰《庄子》,曰《列子》,曰《公子牟》,曰《田子》、出战国时,曰《文子》,班自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曰《黄帝君臣》,曰《杂黄帝》,班自注:“六国时贤者所作。”曰《力牧》,班自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曰《孙子》,班自注:“六国时。”曰《捷子》,班自注:“齐人,武帝时说。”王念孙曰:“捷子,六国时人,《人表》在尸子之后,邹子之前,《史记》作接子(《田完世家》《孟荀传》《正义》说同),注‘武帝时说’四字,乃涉下条武帝时说于齐王而衍。”(《读书杂志》)曰《郑长者》,班自注:“六国时。”则此七家亦出战国。曰《曹羽》,班自注:“楚人,武帝时说于齐王。”曰《郎中婴齐》,班自注:“武帝时。”曰《道家言》,班自注:“近世,不知作者。”曰《臣君子》,班自注:“蜀人。”考蜀虽见《尚书·牧誓》,而在春秋战国除秦司马错、张仪尝议伐之外,与中原之交涉绝鲜。至汉通西南夷,始与中国接近。前《曹羽》注楚人,在汉时此曰蜀,疑亦在汉。则四家亦皆汉人书。曰《老子邻氏经传》,班自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曰《老子傅氏经说》,班自注:“述老子学。”曰《老子徐氏经说》,班自注:“传老子。”曰《蜎子》,班自注:“老子弟子。”曰《关尹子》,班自注:“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老子前已考订即太史儋,在战国时,此四家更在其后。曰《黔娄子》,班自注:“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齐威王之立,依《六国表》在周安王二十四年(西前三七八年),为战国时,则黔娄子亦必战国时人。曰《周训》,师古曰:“刘向《别录》云:‘人间小书,其言俗薄。’”则盖亦后世依托。曰《伊尹》,隋、唐《志》均不著录,其亡已久,故其真伪亦无人论及。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从《逸周书》《吕氏春秋》《齐民要术》《七略》《别录》《说苑》《尸子》等书,辑得十一篇,马氏《自序》言:“九主之名及阻职贡之策,与战国术士语近,殆所谓依托者乎?”今案篇中言“汤得伊尹”云云(《本味》篇采自《吕氏春秋》),已知必非伊尹作。孟子喜称伊尹,从未言其著书,若伊尹有书,孟子之辩割烹要汤,不容不举其书以折之。战国以前他书,亦从不引《伊尹》书。王氏《考证》谓:“盖战国权谋之士,著书而托之伊尹。”不误也。曰《太公》(曰《谋》,曰《言》,曰《兵》:《太公》内之类别,非另有三书,钱大昭即主此说。今案《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适符《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之数;道家共三十七家,不数《谋》《言》《兵》适合,数之则多三家,知钱说甚是),班自注:“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沈钦韩曰:“《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之《兵法》。”(《汉书疏证》)顾实曰:“隋、唐《志》《通志》著录太公书多种,《通考》仅余《六韬》而已。”(《汉书艺文志讲疏》)《六韬》前已言为伪书,《金匮》更非太公作(姚氏《古今伪书考》有详论),《阴谋》今不见专书。汪宗圻辑《太公兵法逸文》(见《渐西村舍丛书》),实兼《六韬》《金匮》《阴谋》三书,自序力诋今本《六韬》之伪,然其所辑亦必非太公之作。五帝之说,起于战国,三皇又在其后(详下《附录三》),今其第二篇一再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第六篇曰:“古者三皇之世。”其他罅漏,触目皆是,一望而知为战国或战国以后所依托。曰《辛甲》。考辛甲之人,一见于《左传》襄公四年,又见于《韩非子·说林》,皆不言其有书,他书亦从未征引,则《辛甲书》之为伪托无疑。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采《左传》《虞箴》及《说林》所载。案《虞箴》为虞人之词,非辛甲所作,《左传》之言曰:“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今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云云。杜注:“阙,过也,使百官各为箴辞戒王过也。”则《虞箴》即真传出周初,亦非辛甲之书。况朝廷箴劝之词,非私家著作。《说林》所引,乃事的征引,即确信不疑,亦周史之言,非辛甲之书。(辛甲为周太史,此容即辛甲所记,但此所谓史,非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今《辛甲》二十九篇,载之道家,似非史书;若为史书,则未必伪,惟非私家著作矣。)曰《鬻子》,班自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考《史记·楚世家》:“鬻熊事文王,早卒。”而其书于文王、周公、康叔皆曰“昔者”,知必非鬻子作。黄震(《黄氏日钞》)、胡应麟(《四部正讹》)谓为“战国依托”,诚然。曰《老莱子》。老莱子之人,余颇疑为子虚乌有。《庄子·外物》篇记老莱子呵斥孔子,老莱之名此为初见。《庄子》书所言之人,不能质实者不一而足,后人据之伪书,遂若实有其人者,齐谐亢桑斯固然矣,老莱子亦何独不然:班氏“与孔子同时”之言,亦因袭《庄子》。史公附老莱子于《老子传》,即疑其为老子化身,而课虚叩寂,不能实证其人也。《史》言著书十五篇,《志》载十六篇,则史公后尚有伪托附人者。(余拟为专文论之,此处格于体裁,不得太详。)曰《长卢子》,班自注:“楚人。”考《史记·孟荀列传》,于叙荀卿之后论曰:“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与战国诸子并称,且列在尸子之后,其为战国人,无可疑者。曰《老成子》,曰《王狄子》,曰《宫孙子》,曰《楚子》,班氏皆未注作者。曰《鹖冠子》,班氏言:“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此五家时代不可考,他既无战国以前书,此亦不能独外,则其人容或有战国前者,而其书则必战国或战国以后人作。《鹖冠子》今行世犹有之,而其伪谬则前人已能言之(姚氏《古今伪书考》),兹不必再词费也。曰《黄帝四经》,曰《黄帝铭》,王氏《考证》引朱文公谓:“战国术士笔之书。”顾实据《太平御览》三百九十引《孙卿子》有黄帝《金人铭》;又五百九十引《家语》孔子观金人节注云:“《孙卿子》,《说苑》又载也。”遂信为真黄帝之铭。其实荀子去黄帝几二千年,正诸子托古改制之时,即果有此铭,充其极不过如刘勰之说:“盖上古遗语,战代所记。”(《文心雕龙·诸子》篇)黄帝之时,文字未备,而谓有皇皇之著作,声音工整之铭词,人谁信之?曰《管子》,此余作书讨论之本题,而此则不能详论,姑置本证,就旁证言之:孔子迭称管仲,未举其书;桓公霸诸侯之后,列国君相,竞愿学之,而《春秋三传》及《国语》称其事者极多(如《左传》僖二十四年寺人披曰:“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三十四年臼季曰:“管敬仲,桓之贼也,实相以济。”《晋语》第十一:“齐桓公亲举管敬子,其贼也。”),而无称其书其语者。惟《晋语》第十,齐姜告晋文公有引管仲之语,但其发端曰:“昔管敬仲有言,小妾闻之。”而齐姜又为桓公之女,则所引之言,非引自书,而实引自人。盖齐姜亲闻或传闻管仲言,告晋文公时,管仲已死,故曰昔耳。管仲如有书,诸国之欲法齐桓者,不能不奉为圭臬,而内、外《传》及《公》《穀》不能不见也。下至《墨子》《孟子》《荀子》,亦未言管仲有书。直至《韩非子》始曰:“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五蠹》篇)韩非已至战国之末,正伪书丛出之时,则知《管子书》之最早者盖在战国,为不误也。

阴阳家二十一家:曰《邹子》,曰《邹子终始》,曰《邹奭子》,皆在战国。曰《公梼生终始》,班自注:“传邹奭《终始书》。”则更在邹后矣。曰《公孙发》,曰《乘丘子》,曰《杜文公》,曰《南公》,班自注并云:“六国时。”曰《黄帝泰素》,班自注:“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曰《将钜子》,班自注:“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曰《周伯》,班自注:“齐人,六国时。”曰《闾丘子》,班自注:“名快,魏人,在南公前。”魏立国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前四○三年),已入战国。则八家亦皆在战国。曰《张苍》,班自注:“丞相北平侯。”曰《五曹官制》,班自注:“汉制,似贾谊所条。”曰《卫侯官》,班自注:“近世,不知作者。”曰《于长天下忠臣》,班自注:“平阴人,近世。”曰《公孙浑邪》,班自注:“平曲侯。”则此五家皆在汉时。曰《宋司星子韦》,班自注:“景公之史。”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周敬王四年(西前五一六年)为景公元年。《表》谱至敬王四十三年(西前四七七年),为景公四十年,后书:“六十四卒。”由敬王四十三年,下推二十四年,为贞定王(一作定王)十六年(西前四五三年)。《春秋》绝笔为敬王三十九年(西前四八一年),则其卒年已入战国二十八年。司星子韦当春秋时,抑战国时,未深考;然《萧绮录》已言“司星氏至六国之末,著阴阳之书”。(《玉函山房·宋司星子韦书附录》引)马氏《玉函山房》从《吕氏春秋·制乐》篇《淮南子·道应训》、刘向《新序·杂事》篇,辑得其逸说一篇,中有曰:“可移于宰相。”相之立官,始于战国(详辩《立政》篇),知其书必成于战国。曰《容成子》,班无注,其书久佚。《世本》:“黄帝使容成作调历。”(亦见《吕氏春秋·勿躬》篇)《庄子·则阳》篇称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盖相传容成氏明历象,好事者遂作书记之,亦如道家之托黄帝,农家之托神农耳。曰《冯促》,班自注:“郑人。”书已亡。据其置于《闾丘子》《将钜子》之间,当亦六国时。曰《杂阴阳》,班自注:“不知作者。”其书已亡。按名思义,为杂集阴阳各家之说,是又在诸家之后也。

法家十家:曰《李子》,班自注:“名悝,相魏文侯。”文侯已在战国。曰《商君》,曰《申子》,曰《慎子》,曰《韩子》,亦均在战国。曰《处子》,师古曰:“《史记》云:‘赵有处子。’”考今本《史记》作剧子。其言曰:“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其述在公孙龙之后,且与其他战国诸子并称,则必亦在战国。曰《晁错》,在汉时。曰《游棣子》,班无注。曰《燕十事》,曰《法家言》,班自注并云:“不知作者。”此三书皆置之最末,则虽其书已亡,时代不可考,要之亦战国或战国以后书也。

名家七家:曰《邓析》,其书为后世依托,余有专文(《邓析子真伪年代考》)论辩。曰《尹文子》,曰《公孙龙子》,曰《惠子》,皆战国人。曰《黄公》,班自注:“为秦博土。”曰《成公生》,班自注:“与黄公等同时。”曰《毛公》,班自注:“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则亦战国人。

墨家六家:曰《墨子》,战国人。曰《随巢子》,曰《胡非子》,班自注并云:“墨翟弟子。”曰《我子》,师古引刘向《别录》云:“为墨子之学。”曰《田俅子》,班自注:“先我子。”考《吕氏春秋·首时》篇:“墨者有田鸠。”高诱注:“田鸠,齐人,学墨子术。”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马骕《绎史》(卷一百三):“田鸠即田俅子,班氏亦以鸠俅为一人,故言先韩子也。”案鸠俅音同字通,马氏谓为一人甚是。四家或墨翟弟子,或为墨翟之学,则更在墨翟之后。此外尚有《尹佚》一家,班自注:“周臣,在成康时也。”尹佚即史佚,其书久亡。马氏《玉函山房》据《逸周书》《史记》《左传》《国语》《淮南子》《说苑》、贾谊《新书》等书,辑得若干事。《逸周书》晚出伪书,其言未可信据。《史记》《淮南子》《说苑》《新书》所载,杂采战国诸士之说,信否未敢确定。《左》《国》年代较古,似可依据。史佚为周之史官,自然与修《周史》(《墨子·明鬼下》引周之《春秋》,则《周史》至墨子时尚存),懿言嘉话,《左》《国》每据以征引,非史佚别有离事言理之书也。今以马氏所辑而论,绝不似墨家,知墨家《尹佚》一书为后世依托也。

纵横家十二家:曰《苏子》,曰《张子》,皆在战国。曰《阙子》,班无注,书已亡。《水经注》卷十四,《艺文类聚》六十,《文选》左太冲《吴都赋注》,鲍明远《拟古诗注》,枚叔《七发注》,《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并引《阙子》“宋景公使弓工为弓”云云。宋景公卒于周贞定王十六年(西前四五三年),入战国二十八年。(考见前)死然后有谥,《阙子》举其谥,必在卒后。曰《秦零陵令信》,班自注:“难秦相李斯。”其时代可知矣。曰《蒯子》,班自注:“名通。”曰《邹阳》,曰《主父偃》,曰《徐乐》,曰《庄安》(即《严安》),五子并在汉时。曰《待诏金马聊苍》,班自注:“赵人,武帝时。”则亦在汉也。曰《庞煖》,班自注:“为燕将。”《兵权谋》亦有《庞煖》,盖非一书,而为一人。《史记·燕世家》燕王喜十二年:“剧辛故居赵,与庞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六国表》燕王喜十三年,剧辛死于赵。)据此,庞煖为赵将,班氏盖涉见《燕世家》与燕战而误。燕王喜十二(或十三)年已至战国矣。曰《国筮子》,班无注,其书久亡,他亦无可考,以班氏置《阙子》后,《秦零陵令信》之前,盖亦战国末年人也。

杂家二十家:曰《尉缭》,曰《尸子》,曰《吕氏春秋》,皆在战国。曰《淮南内》,曰《淮南外》,曰《东方朔》,皆在汉代。无烦考也。曰《大》,班自注:“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曰《荆轲论》,班自注:“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曰《博士臣贤对》,班自注:“汉世,难韩子商君。”曰《臣说》,班自注:“武帝时作赋。”(沈涛谓赋字疑衍)亦无烦考也。曰《孔甲盘盂》,班自注:“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则亦后世依托。曰《伍子胥》。子胥处心积虑,报父兄之仇,何暇著书?《左》《国》亦不言其有书。《兵技巧》尚有《伍子胥》十篇,《图》一卷,并此均亡佚。行世有东汉人袁康托为子胥作之《越绝书》,今本篇次错乱,以末篇证之,本八篇曰《太伯》第一,《荆平》第二,《吴》第三,《计倪》第四,《请粜》第五,《九术》第六,《兵法》第七,《陈桓》第八,与此篇数适合,若果为一书,则知为东汉人作矣。曰《由余》,亦佚。马氏《辑佚书》从《史记·秦本纪》《韩非子·十过》篇、《说苑·反质》篇、贾谊《新书·礼》篇辑得三事。据《史记》所载,谓篡弑灭宗,由于礼乐法度,似拾道家之唾余。《韩非子》《说苑》所载,则又极力倡俭,谓:“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则又酷类墨子。交趾至秦汉始通中国,尧所统辖,不出黄河流域,即此而言,亦必后人依托。且《韩非子》《史记》皆谓秦穆公闻由余之言,退问内史廖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依《韩非子》,与《史记》文字小有异同。)于是如何以“女乐二人遗戎王”,如何由余遂降秦,事全同,而由余之语,则不同;至于一似道家,一似墨子,显为后人附会。曰《伯象先生》,班无注。应劭曰:“盖隐者也。故公孙敖难以为无益世主之治。”考公孙敖难见《太平御览》八百十一引《新序》。(今本《新序》脱)其言曰:“公孙敖问伯象先生曰:‘今先生收天下之术,博观四方之日久矣,未能禆世上(疑为主上之误,应劭引作主上)之治,明君臣之义。”公孙敖有二,一为春秋时人,即孟穆伯;一为汉景武时人。今案“世主”二字,天下一统后称君上之词,春秋战国诸侯并峙,称国君固不得曰世主,称天子亦未闻曰世主者。(春秋称天子曰王,或曰天王,战国后天子益微,诸侯皆王,势同赘疣,人鲜称道;称者概冠以周字,曰周王,或曰周君。)又称人称书曰先生,亦不见于春秋战国,班氏列之于《东方朔》之后,则公孙敖必景武时之公孙敖,伯象先生之人及书,亦必在景武时矣。曰《吴子》,曰《公孙尼》,曰《解子簿书》,曰《推杂书》,班氏俱无注,其书全亡,其排列俱在极末,年代亦略可推矣。曰《杂家言》,班自注:“王伯,不知作者。”师古曰:“言伯王之道,伯读曰霸。”言王霸,始于战国,极于汉初(详下《附录三》),战国以前无有也。此外尚有一家,曰《子晚子》,班自注:“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书亡,时代难考,然亦无法定为战国以前书也。总之,杂家“兼儒墨,合名法”,必在儒墨名法成立之后,儒墨名法尚无战国以前书,何况杂家?故杂家有时代古远者,不问而知为伪托,以诸家未成立,无可供其采获以成其博杂之学也。

农家九家:曰《神农》,班自注:“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曰《野老》,班自注:“六国时,在齐楚间。”曰《董安国》,班自注:“汉代内史。”曰《氾胜之》,班自注:“武帝时为议郎。”曰《蔡癸》,班自注:“宣帝时。”曰《宰氏》,曰《尹都尉》,曰《赵氏》,曰《王氏》,班自注:“不知何世。”《元和姓纂·十五海》宰氏姓下引《范蠡传》:“陶朱公师计然,姓宰氏。”世人据此谓宰氏即计然。马氏《辑佚书》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及各类书辑为《范子计然》三卷。篇中言“某出三辅”者,不下数十事。此外曰:“兔毫出乐浪。”“蜀椒出武都……秦椒出陇西天水。”“枣出汉中。”“蜀漆出蜀郡。”“空青曾青出巴郡。”若此者甚众,皆汉郡,则其书必汉人依托。《尹都尉》,马氏《辑佚书》考为汉成帝以前人,确否未遑博考。都尉必为尹某职官,都尉汉置,以前无有,则必为汉人。《赵氏》,沈钦韩疑为赵过。(《汉书疏证》)《食货志》载过精农政,有新法,武帝末为搜粟都尉。据此,沈氏之言,似乎不误,而《赵氏》之人与书,亦知在汉武之世矣。惟王氏实无可考,但班氏置之最末,其时代可断非战国以前也。

小说家十五家:曰《伊尹说》,班自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曰《鬻子说》,班自注:“后世所加。”曰《周考》,班自注:“考周事也。”考为稽考之意,亦明后人作也。曰《师旷》,班自注:“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也。”曰《务成子》,班自注:“称尧问,非古语。”曰《宋子》,即宋钘,战国人,与孟子同时。曰《天乙》,班自注:“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曰《黄帝说》,班自注:“迂诞,依托。”曰《封禅方说》,班自注:“武帝时。”曰《待诏臣饶心术》,班自注:“武帝时。”曰《臣寿周纪》,班自注:“宣帝时。”曰《虞初周说》,班自注:“武帝时。”曰《待诏臣安成未央术》,班无注,置《待诏臣饶心术》下,《臣寿周纪》上。待诏为汉官,则亦汉时书。惟尚有《青史子》一家,班自注:“古史官记事也。”书已佚,《大戴礼·保傅》篇,贾谊《新书·胎教杂事》,并引《青史氏》记胎教之文,浅近似秦汉语。即真为古史记,又非吾所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矣。曰《百家》,无注。

《兵书略》分四类:曰《兵权谋》,曰《兵形势》,曰《兵阴阳》,曰《兵技巧》。《兵权谋》十三家:曰《吴孙子》。《史记·孙武吴起传》:“孙子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载其为吴破楚入郢。既灼灼如是,何以《左传》《国语》并无其人?入郢之功,《左传》全系之伍子胥太宰嚭夫概,无一语及孙子。意史公之言,盖本之伪《孙子》者(伪《孙子》者必为序,或代序之篇章,铺叙孙子事功)。梅圣俞、叶正则(《习学记言》)、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疑之是也。(《史》言十三篇,《志》载八十二篇,又《图》九卷,知史公之后,尚有陆续增附者。)曰《齐孙子》,师古曰:“孙膑。”曰《公孙鞅》,曰《吴起》,真伪姑不论,固皆战国时人。曰《范蠡》,曰《大夫种》,书举亡。二人论兵之言,散见《越语》《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而《越语》《史记》不言二人有书,盖后人附益《越语》为之。曰《李子》(一作《季子》),曰《娷》,曰《兵春秋》,班并无注,书全亡。依其排次之序,当亦战国时。曰《庞煖》,前已言与燕王喜同时。曰《兒良》,师古曰:“六国时人也。”曰《广武君》,班自注:“李左车。”知为汉人。曰《韩信》,其年代尽人知之,毫无问题。

《兵形势》十一家:曰《楚兵法》,班无注,书亡,疑后人记楚用兵。曰《蚩尤》,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好五兵。”案《荀子》曰:“五帝之外无传人……五帝之中无传政。”(《非相》篇)故自五帝皆神话时代,诸子百家,恣意托附,其言皆不得据为史料。蚩尤好五兵,亦一种传说,信否应付阙疑;至其书则必依好五兵之说而附会者也。曰《孙轸》,班无注,无可考。曰《繇叙》,王氏《考证》谓即由余。由余无书,前已考定。李荃《太白阴阳经》曰:“秦由余有《阵图》。”愈后愈多,何庸驳辩?曰《王孙》,班无注,时无考。曰《尉缭》,与梁惠王同时。曰《魏公子》,班自注:“名无忌。”知亦战国人。曰《景子》,班无注,书亡。依排比之次。前者为战国,后者汉代,其时可想。曰《李良》,书亡。《史记·张耳陈馀传》:“有李良者,为赵将。”当即其人,在秦末汉初。曰《丁子》,沈钦韩谓:“疑即了固。”(《汉书疏证》)丁固,项羽将。曰《项王》,真伪不论,其时代人举知在秦末。

《兵阴阳》十六家:曰《太壹兵法》,曰《天一兵法》,曰《神农兵法》,曰《黄帝》。考《武经总要》曰:“太乙者,天帝之神也,其星在大一之南。”据此,太壹,天一,皆神,亦能为人世作书,荒谬何极!与《神农》《黄帝》皆伪托无疑义。曰《封胡》,曰《风后》,曰《力牧》,曰《鬼容区》,班并云:“黄帝臣,依托也。”至今之风后《握奇经》,又为唐宋以后之伪书。[5]曰《鵊冶子》(冶一作治),曰《地典》,曰《孟子》,曰《东父》,班并无注,书亡。曰《师旷》,班自注:“晋平公臣。”吾闻师旷明音律,未闻能兵,竟有作兵书托之盲目之师旷者;顾亦有因。《左传》襄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曰《苌弘》。苌弘亦博能兵之名,著兵家之书,此与《太壹》《天一》《神农》《黄帝》《师旷》皆伪书之极无谓者,余实厌为之辩。曰《别成子望军气》,曰《辟兵威胜方》,班未注作者,而列之最末,必兵阴阳时代最后之作也。

《兵技巧》班言十三家,而实为十六家:曰《鲍子兵法》,班无注,后人亦无论者。余意伪托鲍叔牙,以鲍叔牙亦尝为将,作伪者固喜如此。曰《伍子胥》(一本作《五子胥》),子胥无书,已见前。曰《公胜子》,曰《苗子》,班无注,书亡,时无考。曰《逢门射法》,师古曰:“即逢蒙。”考《孟子》:“逢蒙学射于翌。”(《万章》篇)则逢蒙殷人。殷时绝无私家著作,无须考辩。曰《阴通成射法》,班无注,书佚,时无考。曰《李将军射法》,师古曰:“李广。”曰《魏氏射法》,班无注,书亡,时无考,以排次论,当为汉时。曰《强弩将军王围射法》,师古曰:“围,郁郅人也,见《赵充国传》。”则亦汉人。曰《望远连弩射法具》,曰《护军射师王贺射书》,班并无注,书亡。考《汉书·百官公卿表》:“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望远亦疑为汉侯。果尔,固皆汉人书。曰《蒲苴子弋法》,《淮南子·览冥训》:“蒲苴子之连鸟于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鹜鱼于大渊之中。”高诱注:“蒲苴子,楚人,善弋射。”他无可考。(伪《列子》述之,晋人书,时代太晚,未可据。)依排列次序,当亦汉人书。(蒲苴子若为汉以前人,则书出依托。)曰《剑道》,书亡,无考。曰《手搏》,书亡。《刑法志》:“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哀帝纪》:“时览卞射武戏。”师古注:“手搏为卞,角力为戏。”据此,角抵手搏起于战国,盛于西汉,其书可以推矣。曰《杂家兵法》,班无注,此盖杂集用兵言兵之书,时代当极晚。曰《蹴鞠》,班无注。考刘向《别录》云:“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史记·苏秦传集解》引)蹴鞠手搏类同,起亦当同时,或曰战国时,是也。

考辩至《兵书略》;烦乱无味。《诸子略》虽杂伪书,真者尚夥,兵书几于全伪;且不惟伪托神话时代之帝王君臣,且伪托缥缈无稽之天地鬼神。盖托古之风既开,甲托之文武周公,乙思驾而上之,则必托之尧舜禹汤;丙又思驾而上之,则必托之神农黄帝。如积薪耳,后来居上,势必伪造古帝,虚构三皇;犹以为未足,不得不离尘寰而上天入地,于是太一(泰壹)、天一(天乙)皆有著作矣。至《数术》《方技》两略,更乌烟瘴气,不可究诘。(神书更多)堪注意者,班氏于《诸子略》伪托之书,概标明于注,而《兵书略》《太壹》《天一》诸书之显为依伪者反阙焉;《数术》《方技》尤不著一字。盖注以辩疑,不疑何注?此等书赝伪荒谬,已为人所共知,无庸再辩。故今所以置不考者,固以医卜星相,不得与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同论;亦以不值一辩,何必浪掷笔墨也哉!

三曰《左》《国》《公》《穀》及他战国初年书不引战国前私家著作也投石于水,水为之波;掷靛于布,布为之染;水流湿;火就燥;一种学说发生,学术界未有不受其影响者也。故神农黄帝之书而果真,则殷墟文字,不能如此简陋;太公管子之书而果真,则春秋时代,不应无道家法家思想。[6]此就其抽象之言,尚不足以折服泥古之口。就其具体实证而言,既有此书,则此后之书,必有征引或论述。战国以前若有私家著作,何能不一见于战国初年书也?战国初年书之可信据者,曰《左传》,曰《国语》,曰《公羊》,曰《穀梁》,曰《论语》,曰《墨子》前五十一篇,曰《孟子》,曰《庄子·内篇》,曰《荀子》。[7]今一一述之于下:

《左氏》浮夸,最喜征引。全书引《诗》者一百五十四:

隐元年:“《诗》曰。”三年:“《商颂》曰。”六年:“《诗》云。”桓十二年:“《诗》云。”庄六年:“《诗》云。”二十二年:“《诗》云。”闵元年:“《诗》云。”僖五年:“《诗》云。”九年:“《诗》所谓。”“《诗》曰。”“又曰。”十二年:“《诗》曰。”十五年:“《诗》曰。”十九年:“《诗》曰。”二十年:“《诗》曰。”二十二年:“《诗》曰。”“《诗》曰。”“又曰。”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达成周而作《诗》曰。”“《诗》曰。”“《诗》曰。”二十八年:“《诗》云。”三十三年:“《诗》曰。”文元年:“周芮良夫之《诗》曰。”二年:“《诗》曰。”“又曰。”“《诗》曰。”“《鲁颂》曰。”“《诗》曰。”三年:“《诗》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子桑有焉。”四年:“《诗》曰。”“《诗》云。”六年:“《诗》曰。”十年:“《诗》曰。”十五年:“《诗》曰。”“在《周颂》曰。”宣二年:“《诗》所谓。”“《诗》曰。”“又曰。”“又:‘自诒伊戚’,杜注:‘逸诗也。’”九年:“《诗》云。”十一年:“《诗》曰。”十二年:“《汋》曰,《武》曰(杜注:《汋》,《诗·颂》篇名;《武》,《诗·颂》篇名)。”“《诗》云。”“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曰。”“《诗》曰。”十五年:“《诗》曰。”十六年:“《诗》曰。”十七年:“《诗》曰。”成二年:“《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四年:“《诗》曰。”六年:“《诗》曰。”七年:“《诗》曰。”八年:“《诗》曰。”“《诗》曰。”九年:“《诗》曰。”十二年:“故《诗》曰。”“故《诗》曰。”十四年:“故《诗》曰。”十六年:“《诗》曰。”襄二年:“《诗》曰。”“《诗》曰。”三年:“《诗》曰。”五年:“《诗》曰。”七年:“《诗》曰。”“又曰。”“《诗》曰。”“《诗》曰。”八年:“《周诗》有之曰。”“《诗》曰。”十年:“《诗》所谓。”十一年:“《诗》曰。”十三年:“其《诗》曰。”“《诗》曰。”“《诗》曰。”十四年:“《诗》曰。”十五年:“《诗》云。”二十一年:“《诗》曰。”“《诗》曰。”“《诗》曰。”二十二年:“《诗》曰。”二十四年:“《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杜注《诗·小雅》)……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杜注《诗·大雅》)。’”二十五年:“《诗》所谓。”“《诗》曰。”二十六年:“《诗》曰。”“《商颂》有之曰。”二十七年:“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杜注《诗·郑风》)。……何以恤我,我其将之(杜注逸诗)。”二十九年:“《诗》云。”“《诗》曰。”“《诗》曰。”三十年:“《诗》曰。”“又曰。”三十一年:“《诗》曰。”“《诗》云。”“《诗》云。”“《诗》云。”“《卫诗》曰。”“《周诗》曰。”“《诗》曰。”昭元年:“《诗》曰。”“《诗》曰。”“《诗》曰。”“《诗》曰。”二年:“《诗》曰。”三年:“《诗》曰。”“《诗》曰。”四年:“《诗》曰。”五年:“《诗》云。”六年:“《诗》曰。”“又曰。”“《诗》曰。”“《诗》曰。”七年:“故《诗》曰。”“《诗》所谓。”“《诗》曰。”“又曰。”“《诗》曰。”“《诗》曰。”八年:“《诗》曰。”九年:“《诗》曰。”十年:“《诗》曰。”“《诗》曰。”“《诗》曰。”十二年:“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其《诗》曰。”十三年:“《诗》曰。”二十年:“《诗》曰。”“《诗》曰。”“《诗》曰。”“又曰。”二十一年:“《诗》曰。”二十三年:“《诗》曰。”二十四年:“《诗》曰。”“《诗》曰。”二十五年:“《诗》曰。”二十六年:“《诗》曰。”“《诗》曰。”“《诗》曰。”二十八年:“《诗》曰。”“《诗》曰。”“《诗》曰。”三十二年:“《诗》曰。”“《诗》曰。”定三年:“《诗》曰。”十年:“《诗》曰。”哀二年:“《诗》曰。”五年:“《诗》曰。”“《商颂》曰。”二十六年:“《诗》曰。”

称《诗》者(不举其词者)六:

隐二年:“《风》有《采蘩》《采》,《雅》有《行苇》《泂酌》。”昭元年:“《小旻》之卒章善矣。”定十年:“臣之业在《扬水》卒章之四言矣。”

引《书》者四十二:

庄八年:“《夏书》曰。”僖六年:“故《周书》曰。”“又曰。”“又曰。”二十三年:“《周书》有之。”二十七年:“《夏书》曰。”三十三年:“《康诰》曰。”文五年:“《商书》曰。”十八年:“《虞书》数禹之功曰。”七年:“《夏书》曰。”宣六年:“《周书》曰。”十二年:“《仲虺》有言曰。”十五年:“《周书》所谓。”成二年:“《周书》曰。”“《大誓》所谓。”六年:“《商书》曰。”“《周书》曰。”十六年:“《周书》曰。”“《夏书》曰。”襄二年:“《商书》曰。”五年:“《夏书》曰。”十一年:“《书》曰。”十三年:“《书》曰。”十四年:“《仲虺》有言曰。”“故《夏书》曰。”二十一年:“《夏书》曰。”二十三年:“《夏书》曰。”二十五年:“《书》曰。”二十六年:“故《夏书》曰。”三十年:“《仲虺之志》曰。”三十一年:“《大誓》云。”“《周书》数文王之德曰。”昭元年:“《大誓》曰。”八年:“《周书》曰。”十年:“《书》曰。”十四年:“《夏书》曰。”十七年:“故《夏书》曰。”二十年:“在《康诰》曰。”二十四年:“《大誓》曰。”襄六年:“《夏书》又曰。”十一年:“《盘庚之诰》曰。”十八年:“《夏书》曰。”

引《易》者七:

宣六年:“其在《周易》。”十二年:“《周易》有之。”襄九年:“是于《周易》曰。”二十八年:“《周易》有之。”昭元年:“在《周易》。”二十九年:“《周易》有之。”三十二年:“在《易》。”

以《易》占者不可胜数。引《礼》者一:

文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引《夏训》者一:

襄四年:“《夏训》有之曰。”

引《周志》者一:

文二年:“《周志》有之。”

引前志者二:

文六年:“前志有之曰。”成十五年:“前志有之曰。”

引军志者二:

宣十二年:“军志曰。”昭二十一年:“军志有之曰。”

引志者六:

襄四年:“志所谓。”二十五年:“志有之。”昭元年:“志曰。”三年:“志曰。”“又曰。”哀十八年:“志曰。”

引《郑书》者二:

襄三十年:“《郑书》有之曰。”昭二十八年:“《郑书》有之。”

引箴铭者三:

襄四年:“于《虞人之箴》曰。”昭三年:“《谗鼎之铭》曰。”七年:“故其《鼎铭》云(杜注:正考父庙之鼎)。”

引史佚者五:

僖十七年:“且史佚有言曰。”文十五年:“史佚有言曰。”宣十二年:“史佚所谓。”成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昭元年:“史佚有言曰。”

引周任者二:

隐六年:“周任有言曰。”昭五年:“周任有言曰。”

引周文王者一:

昭七年:“周文王之法曰。”

引周武王者一:

昭七年:“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

引楚庄王者一:

成二年:“且先君庄王(楚庄王)属之曰。”

引楚文王者一:

昭七年:“吾先君文王(楚文王)作《仆区之法》曰。”

引孔子者,二十二:

僖二十八年:“仲尼曰。”文二年:“仲尼曰。”宣二年:“孔子曰。”九年:“孔子曰。”成二年:“仲尼闻之曰。”十七年:“仲尼曰。”襄二十五年:“仲尼曰。”三十一年:“仲尼闻是语也,曰。”昭五年:“仲尼曰。”七年:“仲尼曰。”十二年:“仲尼曰。”十三年:“仲尼谓子产。”十四年:“仲尼曰。”二十年:“仲尼曰。”“仲尼曰。”“仲尼曰。”二十八年:“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二十九年:“仲尼曰。”定九年:“仲尼曰。”哀六年:“孔子曰。”十一年:“孔子曰。”“孔子曰。”

引子思者一:

哀五年:“子思曰。”

引叔向者一:

哀十七年:“叔向有言曰。”

引辛伯者一:

闵二年:“昔辛伯谂周桓公云。”

引子犯者一:

宣十二年:“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

引臧孙纥者一:

昭七年:“臧孙纥有言。”

引谣谚者十九:

隐十一年:“周谚有之曰。”桓十年:“周谚有之。”闵元年:“且谚曰。”僖五年:“谚所谓。”“童谣云。”七年:“谚有之曰。”文七年:“谚所谓。”宣四年:“谚曰。”十五年:“谚曰。”十六年:“谚曰。”昭元年:“谚所谓。”三年:“且谚曰。”七年:“抑谚曰。”十三年:“谚曰。”十九年:“谚曰。”“谚所谓。”二十五年:“童谣有之曰。”二十八年:“谚曰。”定十四年:“谚曰。”

引古人之言者八:

僖七年:“古人有言曰。”文十七年:“古人有言曰。”“又曰。”宣十五年:“古人有言曰。”成十七年:“古人有言曰。”襄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二十六年:“古人有言曰。”昭七年:“古人有言曰。”

引人言者三:

昭七年:“人有言。”二十二年:“人有言曰。”二十四年:“人亦有言曰。”

引先民之言者一:

哀十五年:“先民有言曰。”

总观所引之书,除《诗》《书》《易》《礼》而外,曰《夏训》,曰《周志》,曰前志,曰军志,曰志,曰《郑书》:皆史也,无一为离事言理之作。曰《虞箴》,曰《鼎铭》,箴铭之作,其源甚古,但不得与后世成一家言之私人著作同论。所引之人,曰史佚,曰周任,皆史官,其言必见其所修之史。(成四年引史佚之志,志即史。)曰周文、武,曰楚庄、文,曰叔向,曰辛伯,曰子犯,曰臧孙纥:皆历史人物,其言故见于史书。子犯之言即见《左传》僖二十八年。曰谣谚,曰泛引古人、先民,或史籍所载,或口碑所传,绝非有私人著作。惟孔子子思虽亦历史人物,而实兼学术人物。但孔子述而不作,无私家著作之书,《三传》及他战国初年书,所引孔子之言,除荒缈无稽者(如庄子所引),概得之传闻,或孔门弟子之口授。子思已为战国时人,与《左传》作者相近。(《左传》作者虽不可考,然即其引子思言而论,知必非与孔子同好恶之左丘明,而其时代绝不能前于子思也。)无论得之其人,见诸其书,与战国前无私家著作之说,固无抵也。昭十二年楚王谓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真伪姑不论,固史书而非私家离事言理之作也。

《国语》引《书》者六:

《周语上》第一:“《夏书》有之曰。”“在《汤誓》曰。”“在《盘庚》曰。”《晋语》第十:“《夏书》有之曰。”“《周书》有之曰。”《楚语上》第十七:“《周书》曰。”

引夏令者一:

《周语中》第二:“故夏令曰。”

引周制者二:

《周语中》第二:“周制有之曰。”“周之制官有之曰。”

引志者二:

《晋语》第十五:“志有之曰。”《楚语上》第十七:“其在志也。”

引先王者一:

《周语中》第二:“先王之令有之曰。”

引史佚者一:

《周语下》第三:“昔史佚有言曰。”

书皆政典,人则史官,无一离事言理之作。

《穀梁》《公羊》不喜博引,所引概传《春秋》之人。《公羊传》引沈子者二:

隐十一年:“子沈子曰。”庄十年:“子沈子曰。”

引公羊子者二:

桓六年:“子公羊子曰。”宣五年:“子公羊子曰。”

引鲁子者三:

庄三年:“鲁子曰。”二十三年:“鲁子曰。”僖二十八年:“鲁子曰。”

引司马子者一:

庄二十九年:“子司马子曰。”

引女子(读汝子)者一:

闵元年:“子女子曰。”

引高子者一:

文四年:“高子曰。”

引北宫子者一:

哀四年:“子北宫子曰。”

引孔子者二:

昭十二年:“子曰。”二十五年:“孔子曰。”

引或曰者三:

闵二年:“或曰。”“或曰。”成元年:“或曰。”

引不修《春秋》者一:

庄七年:“不修《春秋》曰。”

引既修《春秋》者一:

庄七年:“不修《春秋》曰……君子修之曰。”

《穀梁传》引穀梁子者一:

隐五年:“穀梁子曰。”

引尸子者一:

定元年:“尸子曰。”

引沈子者一:

定元年:“沈子曰。”

引孔子者六:

桓二年:“孔子曰。”三年:“孔子曰。”十四年:“孔子曰。”僖十六年:“子曰。”成五年:“孔子曰。”昭四年:“孔子曰。”

引子贡者一:

桓三年:“子贡曰。”

引《传》者四:

成八年:“《传》曰。”十六年:“《传》曰。”襄三十年:“《传》曰。”昭元年:“《传》曰。”

人皆传《春秋》之人,书曰《春秋》,曰《传》:皆史书也。

《论语》引《诗》者四:

《学而》第一:“《诗》云。”《八佾》第三:“相维辟公。”“巧笑倩兮。”《泰伯》第八:“《诗》云。”

论《诗》者九:

《为政》第二:“诵《诗》三百。”《八佾》第三:“《关雎》乐而不淫。”《泰伯》第八:“兴于《诗》。”“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子罕》第九:“《雅》《颂》各得其所。”“《唐棣之华》。”《子路》第十三:“诵《诗》三百。”《季氏》第十六:“不学《诗》,无以言。”《阳货》第十七:“小子何莫学乎《诗》,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引《书》者二:

《为政》第二:“《书》云。”《宪问》第十四:“《书》云。”

引《易》者一:

《子路》第十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安国曰:此

《易·恒卦》之辞也。)

论《易》者一:

《述而》第七:“五十以学《易》。”

论《礼》者二:

《泰伯》第八:“立于《礼》。”《季氏》第十六:“不学《礼》,无以立。”

论乐者三:

《八佾》第三:“子谓《韶》。”《泰伯》第八:“成于乐。”《子罕》第九:“然后乐正。”(此疑论《诗》,姑列入。)

引周任者一:

《季氏》第十六:“周任有言曰。”

引人言者四:

《子路》第十三:“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孔安国曰:古有此言,故孔子信之也。)

又:“人之言曰。”“人言曰。”“南人有言曰。”

无私家著作也。

附说 《论语》论礼乐之言甚多,如曰:“礼云礼云,乐云乐云。”如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之类,泛言礼乐,非指《礼书》《乐书》而言,不得与引书论书同列。

《墨子》前五十一篇,引《诗》者十二:

《所染》:“《诗》曰。”《尚贤中》:“《诗》曰。”“《周颂》道之曰。”《尚同中》:“《周颂》道之曰。”“《诗》曰。”“又曰。”《兼爱下》:“《周诗》曰。”“《大雅》之所道曰。”《非攻中》:“《诗》曰。”《天志中》:“《皇矣》道之曰。”《明鬼下》:“《大雅》曰。”《非命上》:“在于商夏之诗曰。”

引《书》者三十二:

《七患》:“《夏书》曰。”“《殷书》曰。”“《周书》曰。”《尚贤中》:“《汤誓》曰。”“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先王之言曰。”《尚贤下》:“于先王之书《吕刑》之书然王曰。”“于先王之书《竖年》之言然曰。”《尚同中》:“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是以先王之书《相年》之道曰。”《尚同下》:“于先王之书也《太誓》之言然曰。”《兼爱下》:“《泰誓》曰。”“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天志中》:“大誓之道之曰。”《明鬼下》:“《商书》曰。”“《夏书》《禹誓》曰。”《非乐上》:“先王之书汤之官刑有之曰。”“于《武观》曰。”《非命上》:“于《仲虺之告》曰。”“于《太誓》曰。”“先王之宪亦尝有曰。”“先王之刑亦尝有曰。”“先王之誓亦尝有曰。”《非命中》:“《仲虺之告》曰。”“《太誓》之言然曰。”《非命下》:“《禹》之《总德》有之曰。”“《仲虺之告》曰。”“《太誓》之言也于去发曰。”

附说 《墨子》引商夏之诗,其词曰:“命令,暴王所作。”不似《诗》,但既标曰诗,故姑附引《诗》之中。所引《书》更多今本所无,即有之,亦大相出入。但古《尚书》百篇,今存者才二十八篇,则所引容在逸篇。惟曰“先王之宪,先王之刑”,未必尽载于《书》,要之必见古史,故姑附焉。

引传者二:

《尚贤中》:“传曰。”《兼爱中》:“传曰。”

引各国《春秋》者四:

《明鬼下》:“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引鲁语者一:

《公孟》:“子亦闻夫鲁语乎?”(盖非《国语》之《鲁语》)

引古圣王者五:

《节用中》:“昔者圣王为法曰。”“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古者圣王制为衣食之法曰。”“古者圣王制为节丧之法曰。”

引古语者六:

《尚同下》:“古者有语焉曰。”《非攻中》:“古者有语。”“古者有语。”“古者有语。”《天志上》:“且语言有之曰。”(此容为当时语,只此一条,且难定时代,姑附于此。)《明鬼下》:“于古曰。”

《诗》《书》之外,曰传,曰各国《春秋》,皆政典;古语当见古史,无私家言理之书也。至所引古圣王之法,疑为托古改制,否则《诗》《书》所载。《明鬼下》引禽艾之言,翟灏疑即《逸周书·世俘解》禽艾候(《墨子间诂》引),他无所见,确否难定;要之亦历史人物,无私人著作。至公孟、公输、告子(与墨子同时,非与孟子言性恶之告子,见《公孟》篇)、程子(亦见《公孟》篇)之流,皆与墨子同时,不得与引古同论矣。《孟子》引《诗》者三十三:

《梁惠王》篇:“《诗》云:经始灵台。”“《诗》云:他人有心。”“《诗》云:刑于寡妻。”“《诗》云:畏天之威。”“《诗》云:王赫斯怒。”“《诗》云:哿矣富人。”“《诗》云:乃积乃仓。”“《诗》云:古公亶父。”《公孙丑》篇:“《诗》云:自西自东。”“《诗》云:迨天之未阴雨。”“《诗》云:永言配命。”《滕文公》篇:“《诗》云:昼尔于茅。”“《诗》云:雨我公田。”“《诗》云:周虽旧邦。”“《鲁颂》曰:戎狄是膺。”“《诗》云:不失其驰。”“《诗》云:戎狄是膺。”《离娄》篇:“《诗》云:不愆不忘。”“《诗》云:天之方蹶。”“《诗》云:殷鉴不远。”“《诗》云:永言配命。”“《诗》云:商之子孙。”“《诗》云:谁能执热。”“《诗》云:其何能淑。”《万章》篇:“《诗》云:娶妻如之何。”“《诗》云:普天之下。”“《云汉之诗》曰。”“《诗》曰:永言孝思。”“《诗》云:周道如底。”《告子》篇:“《诗》曰:天生蒸民。”“《诗》云:既醉以酒。”《尽心》篇:“《诗》云:不素餐兮。”“《诗》曰:忧心悄悄……肆不殄厥愠。”

称《诗》者(不举其词者)二:

《告子》篇:“《小弁》,小人之诗也。”“《凯风》何以不怨。”

引《书》者二十一:

《梁惠王》篇:“《汤誓》曰:时日曷丧。”“《书》曰:天降下民。”“《书》曰:汤一征自葛始。”“《书》曰:徯我后。”《公孙丑》篇:“《太甲》曰:天作孽。”《滕文公》篇:“《书》曰:若药不瞑眩。”“放勋曰:劳之来之(虽不见今《尚书》,当为逸篇文字)。”“《书》曰:葛伯仇饷,汤始征,自葛载。”“《书》曰:徯我后……有攸不为臣(赵注《尚书》逸篇之文)。”“《太誓》曰:我武维扬。”“《书》曰:洚水警余。”“《书》曰:丕显哉文王谟。”《离娄》篇:“《太甲》曰:天作孽。”《万章》篇:“《尧典》曰:二十有八载。”“《书》曰:只载见瞽瞍。”“《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伊训》曰:天诛造宫自牧宫。”“《康诰》曰:杀越人于货。”《告子》篇:“享多仪。”《尽心》篇:“南面而征。”“武王之伐殷也。”(吴辟疆《孟子文法读本》云,此《尚书》逸文。)

论《书》者一:

《尽心》篇:“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引《礼》论《礼》者二十三:

陈澧《东塾读书记》孟子说《礼》,有明言《礼》者(如曰:“诸侯耕助”云云,“《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云云是也。“诸侯失国”云云,“在国曰市井之臣”云云,下文皆云《礼》也。“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云云,上文云:子未学礼乎?“三年之丧,齐疏之服”云云,“天子一位”云云,皆曰尝闻。“君薨,听于冢宰。”引孔子曰“天子适诸侯”云云两见,一引晏子),有不明言《礼》者(“古者棺椁无度”云云,“夏后氏五十而贡”云云,“夏曰校”云云,“卿以下必有圭田”云云,“岁十一月徒杠成”云云,“招虞人以皮冠”云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云云,“牺牲既成”云云,“有布缕之征”云云),有与人论《礼》者(“景丑曰:《礼》曰父召无诺”云云,“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齐宣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云云,与《内则》略同),根泽所数一时散乱,故姑就陈氏列之。《内则》在《礼记》,辑于汉人,孟子果否引《礼》,颇难臆定。他如此者尚多。

说《春秋》者三:

《滕文公》篇:“孔子惧,作《春秋》。”《离娄》篇:“《诗》亡然后《春秋》作。”《尽心》篇:“春秋无义战。”(此似论春秋时事,非论《春秋》书。)

引《传》者一:(www.xing528.com)

《滕文公》篇:“《传》曰。”

说《传》者二:

《梁惠王》篇:“于《传》有之。”“于《传》有之。”

引志者二:

《滕文公》篇:“且志曰。”“且志曰。”

引孔子者二十九:

顾炎武《日知录》孟子引《论语》有详目,不赘列。此外有引孔子言而不明言孔子者,如曰:“君子之德风也。”“生事之以礼。”(孟子引曾子曰)均见《论语》。“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似本《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似本《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引曾子者六:

《梁惠王》篇:“曾子曰:戒之戒之。”《公孙丑》篇:“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曾子曰:晋楚之富。”《滕文公》篇:“曾子曰:生事之以礼(《论语》谓孔子语)。”“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曾子曰:胁肩谄笑。”

引曾西者一:

《公孙丑》篇:“曾西艴然不悦曰。”

引子贡者二:

《公孙丑》篇:“子贡问于孔子曰。”“子贡曰,见其礼。”

引宰我者一:

《公孙丑》篇:“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

引有若者一:

《公孙丑》篇:“有若曰:岂惟民哉?”

引颜渊者一:

《滕文公》篇:“颜渊曰:舜,何人也?”

引子路者一:

《滕文公》篇:“子路曰:未同而言。”

引公明仪者四:

《滕文公》篇:“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公明仪曰:三月无君则吊。”“公明仪曰:庖有肥肉。”《离娄》篇:“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引伊尹者二:

《万章》篇:“伊尹曰:何事非君?”《尽心》篇:“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

引龙子者二:

《滕文公》篇:“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告子》篇:“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

引成者一:

《滕文公》篇:“成曰。”

引齐景公者二:

《梁惠王》篇:“齐景公问于晏子曰。”《离娄》篇:“齐景公曰:既不能令。”

引阳虎者一:

《滕文公》篇:“阳虎曰:为富不仁矣。”

引长息公明高者一:

《万章》篇:“长息问于公明高曰。”

引齐太师之诗者一:

《梁惠王》篇:“其诗曰:畜君何尤?”(齐太师为景公晏子所奏。)

引孺子之歌者一:

《离娄》篇:“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引夏谚者一:

《梁惠王》篇:“夏谚曰:吾王不游。”

引齐人之言者一:

《公孙丑》篇:“齐人有言曰。”

引恒言者一:

《离娄》篇:“人有恒言。”

此外若称论尧、舜、文、武、伯夷、叔齐、伊尹、周公、孔子、曾子、柳季、子产,诸圣哲者,未遑枚数;但亦泰半未得与引书同论也。至告子、高子、宋硁、淳于髡,皆并时人,亦屡见于书中;稍前显学,若杨朱、墨翟、子莫之流,主张不同,未引其言,而评论之语,迭见不鲜(此人举知之,不必具列);所引之人与书,不为少矣,而书无私家著作之书,人非历史人物,即为战国显学(墨翟、杨朱等),总之无战国前著书成一家言者也。

《庄子》寓言十九,所引半属子虚(《天下》篇为自序,皆实指,当别论),能质实者甚少。引《齐谐》者一:

《逍遥游》:“《齐谐》之言曰。”

引宋荣子者一:

《逍遥游》:“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引列子者一: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

引肩吾连叔者一:

《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

引肩吾狂接舆者一:

《应帝王》:“肩吾见狂接舆曰。”

引惠子者三:

《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惠子谓庄子曰。”《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

引南郭子綦颜成子游者一:

《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

引南伯子基者一:

《人间世》:“南伯子基游乎商之丘。”(成疏:即南郭子綦也。)

引齧缺王倪者二:

《齐物论》:“齧缺问乎王倪曰。”《应帝王》:“齧缺问于王倪。”(尚附及蒲衣子。)

引瞿鹊长梧者一:

《齐物论》:“瞿鹊问乎长梧子曰。”

引罔两景者一:

《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此显非人。)

引庖丁文惠君者一: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未必为人名,姑列入。)

引公文轩右师者一:

《养生主》:“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右师非人名,亦姑列入。)

引老聃秦失者一:

《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

引仲尼颜回者三:

《人间世》:“颜回见仲尼。”《大宗师》:“颜回问仲尼曰。”“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

引仲尼叶公子高者一:

《人间世》:“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

引蘧伯玉颜阖者一:

《人间世》:“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

引孔子接舆者一:

《人间世》:“孔子适楚,狂接舆游其门曰。”

引支离疏者一:

《人间世》:“支离疏者。”(此显非人)

引王骀者一:

《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

引常季孔子者一:

《德充符》,载常季与孔子问答。

引伯昏无人及子产申徒嘉者一:

《德充符》:“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引叔山无趾仲尼者一:

《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引无趾老聃者一:

《德充符》:“无趾语老聃曰。”

引鲁哀公仲尼及哀骀它者一:

《德充符》:“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引哀公闵子者一:

《德充符》:“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

跂支离无胀卫灵公者一:

《德充符》:“跂支离无胀说卫灵公。”

引瓮大瘿齐桓公者一:

《德充符》:“瓮大瘿说齐桓公。”

引南伯子葵女偊者一:

《大宗师》:“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二人谈及副墨之子,诵洛之孙等等,不特列。)

引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者一:

《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相与语。”

引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者一:

《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

引孔子子贡者一:

《大宗师》:“子贡反以告孔子曰。”

引许由意而子者一:

《大宗师》:“意而子见许由。”

引子舆子桑者一:

《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

引天根无名人者一:

《应帝王》:“天根……遭无名人而问焉。”

引老聃阳子居者一:

《应帝王》:“阳子居见老聃曰。”

引壶子列子季咸者一:

《应帝王》:“郑有神巫曰季咸……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

引法言者二:

《人间世》:“法言曰。”“法言曰。”

述儒墨者一:

《齐物论》:“故有儒墨之是非。”可质实者如孔子,虽为战国以前人,而固无及身成立之私家著作(说见前)。惠子、列子、宋荣子,则已至战国矣。总之,庄子荒唐之言,不可据为史实,无论罔两无趾之无其人著;即孔子师徒之语,亦妄托耳。浅者见《齐谐》之言,伪为《齐谐记》,固不值识者一笑也。所引法言,郭象释为格言,则非书名。而堪注意者,于学术独言有儒墨之是非,则以于时儒墨之言已出,而他家之言举未立也。

附说 所列《庄子》引人,无言而只为人之征引者,一并附入,以庄子迷人述言,淆混难分,故索性全举也。

《荀子》引《诗》者八十二:

《劝学》篇:“《诗》曰。”“《诗》曰。”“《诗》曰。”《修身》篇:“《诗》曰。”“《诗》云。”“《诗》云。”《不苟》篇:“《诗》曰。”“《诗》曰。”“《诗》曰。”《荣辱》篇:“《诗》曰。”《非相》篇:“《诗》曰。”“《诗》曰。”《非十二子》篇:“《诗》云。”“《诗》云。”《仲尼》篇:“《诗》曰。”《儒效》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王制》篇:“《诗》曰。”《富国》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王霸》篇:“《诗》曰。”“《诗》曰。”《君道》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臣道》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致士》篇:“《诗》曰。”“《诗》曰。”《议兵》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强国》篇:“《诗》曰。”“《诗》曰。”《天论》篇:“《诗》曰。”“《诗》曰。”《正论》篇:“《诗》曰。”“《诗》曰。”《礼论》篇:“《诗》曰。”“《诗》曰。”“《诗》曰。”《解蔽》篇:“《诗》曰。”“《诗》曰。”“《诗》云。”“《诗》曰。”《正名》篇:“《诗》曰。”“《诗》曰。”“《诗》曰。”《君子》篇:“《诗》曰。”“《诗》曰。”“《诗》曰。”《大略》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云。”“《诗》云。”“《诗》云。”“《诗》云。”“《诗》云。”“《诗》曰。”《宥坐》篇:“《诗》曰。”“《诗》曰。”“《诗》曰。”“《诗》曰。”“《诗》曰。”《法行》篇:“《诗》曰。”“《诗》曰。”《尧问》篇:“《诗》曰。”

论《诗》者十一:

《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诗》《书》之博也。”“《诗》《书》故而不切。”《荣辱》篇:“《诗》《书》《礼》《乐》之分乎。”“夫《诗》《书》《礼》《乐》之分。”《儒效》篇:“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大略》篇:“而《诗》非屡盟。”“善为《诗》者不说。”“《国风》之好色也。”“《小雅》不以于污上。”

引《书》者十五:

《修身》篇:“《书》曰。”《王制》篇:“《书》曰。”《富国》篇:“《康诰》曰。”“《书》曰。”《君道》篇:“《书》曰。”“《书》曰。”《臣道》篇:“《书》曰。”《致士》篇:“《书》曰。”《议兵》篇:“《太誓》曰。”《天论》篇:“《书》曰。”《正论》篇:“《书》曰。”“《书》曰。”《君子》篇:“《书》曰。”《大略》篇:“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杨注:《虞书》美皋陶之辞。)《宥坐》篇:“《书》曰。”

论《书》者五:

《劝学》篇:“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书》之博也。”“《诗》《书》故而不切。”《荣辱》篇:“《诗》《书》《礼》《乐》之分乎!”“夫《诗》《书》《礼》《乐》之分。”《儒效》篇:“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书》言是其事也。”

引《易》者三:

《非相》篇:“《易》曰。”《大略》篇:“《易》之《咸》。”“《易》曰”。

论《春秋》者五:

《劝学》篇:“《春秋》之微也。”“《春秋》约而不速。”《儒效》篇:“《春秋》言是其微也。”《大略》篇:“《春秋》贤程公,以为能变也。”“故《春秋》善胥命。”

至《礼》《乐》为荀子所传,篇中论述极多,惟《礼经》《乐经》,亡佚殆尽,不知何为引书,何为立论,故宁阙焉。此外引传者二十:

《修身》篇:“传曰。”《不苟》篇:“传曰。”《非相》篇:“传曰。”《王制》篇:“传曰。”“传曰。”《王霸》篇:“传曰。”《臣道》篇:“传曰。”“传曰。”《致士》篇:“传曰。”《议兵》篇:“传曰。”《天论》篇:“传曰。”《正论》篇:“传曰。”“传曰。”《解蔽》篇:“传曰。”“传曰。”“传曰。”《性恶》篇:“传曰。”《君子》篇:“传曰。”《大略》篇:“传曰。”《子道》篇:“传曰。”

引孔子者六:

《仲尼》篇:“孔子曰。”《儒效》篇:“孔子曰。”《王制》篇:“孔子曰。”《富国》篇:“孔子曰。”“孔子曰。”《正论》篇:“孔子曰。”

引孟子者三:

《性恶》篇:“孟子曰。”“孟子曰。”“孟子曰。”

引公孙子者一:

《强国》篇:“公孙子曰。”

引曾子者一:

《解蔽》篇:“曾子曰。”

引语曰者六:

《君道》篇:“语曰。”《正论》篇:“语曰。”《大略》篇:“民语曰。”“语曰。”《哀公》篇:“语曰。”《尧问》篇:“语曰。”

至《大略》《宥坐》以下数篇,多记孔门问答之言,似依托,不具列。统观所引书,非六艺,即传记,无离事言理者。所引之人,惟公孙子,不经见,杨倞疑为孟尝君客公孙成,则无论有无著作,固战国人也。荀子其生稍晚,各家学说,发生已夥。故书中于其以前或并世之学术,论述视《论》《孟》《墨》《庄》为多,除《非十二子》《天论》《解蔽》及他篇论惠施邓析之言已见前。论墨子者见于《儒效》《富国》《王霸》《礼论》《乐论》《成相》六篇:

《儒效》篇:“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云云。《富国》篇:“墨子之言”云云。《王霸》篇:“墨子之说也”云云。《礼论》篇:“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乐论》几于全为墨子非乐而发,故篇中皆针对墨子立论。《成相》篇:“慎、墨、季、惠,百家之说”云云。

又有论墨子而不明言墨子者:

《正论》篇:“世俗之为说曰:太古薄葬”云云,此明对墨子而发。(《修身》篇言:术顺墨而精杂污,未必指墨子。)

论宋子者见于《正论》篇:

《正论》篇:“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云云。“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云云。

论孟子者见于《性恶》篇:

《性恶》篇几于全对孟子性恶而发。

论慎惠季三子者见于《成相》篇:

《成相》篇曰:“慎、墨、季、惠之诚不详。”

述杨朱者见于《王霸》篇:

《王霸》篇:“杨朱哭衢涂。”

曰墨,曰宋,曰孟,曰慎,曰惠,曰杨:皆战国人。曰季,杨倞注:“或曰季即庄子,或曰季梁,杨朱之友。”则亦战国人也。

附说 各书征引,列其泛论事理者,但于一事发生伊始,同时人或亲见,或传闻,再加以评论,书籍记此,乃事的叙述,不得与引古同论,故不列。(如《左传》僖十四年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如《公羊传》哀十四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惟孔子整齐鲁史,据为《春秋》,对《春秋》之事,自有评论(未必尽笔于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言孔子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而定哀之后,又为及身所见,其言为论古(如为次《春秋》时所发,则为论古),抑为论时(如为事情发生时所言,则为论时),极难分析,故除显著易见者外,姑皆列焉。

《论》《孟》《庄》《荀》《左》《国》《公》《穀》《墨子》,率战国初年以至中年人作,为书九种,为卷数百,为字无虑百万,所引书皆《诗》《书》政典,皆史书,无私家著作。不惟天乙、泰壹、神农、黄帝、封胡、力牧之书不一见;即至今尚存且泥古者信以为真之《六韬》《阴符》《鬻子》《管子》之书,亦不一见,则战国前之无私家著作,尚可疑乎?而浅者每据《韩非·储说》《说林》,不韦《吕览》,战国末年之作,及汉儒纂辑之《礼记》,以及《说苑》《新序》《列女传》,韩婴之《韩诗外传》,《淮南》之篇,桓谭桓宽之论,王充之《论衡》,董仲舒之《春秋》,班固之《白虎通德论》,应劭之《风俗通义》,以至赝伪踳驳之《晏子》《吴越》两春秋,商君贾谊两书,以为不惟春秋之时,已学说灿烂;即皇王鸿荒未辟之先,亦已道术大备,著作斐然。不古之据而后之从,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

四曰春秋时所用以教学者无私家著作也 《楚语》:“庄王使士亹傅太子箴……申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韦注:《世》,先王之《世系》);教之《诗》,而为道广显德以耀其明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韦注:令,先王之官法时令也);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令语志典,尚皆教之,设有《汉志》所载神农黄帝以至伊尹太公之书,其关系政教,即流传至今者而论,极为重要,何以独不教之?至《鬻子》称楚祖鬻熊所作,如属事实,楚国君臣,自当奉为圭臬,视为宝典,教太子何能不列入教科?不惟士亹所教无私家著作也,直至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为世界鲜有之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其所以教其弟子者,亦只《诗》《书》六艺(见《论语》引书条),无私家著作。孔子数称管仲,谓“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设于时有《管子》之书,何能不喋喋称述以教门徒也?

有此四证,战国前无私家著作,可深信而不疑。抑所以至战国而诸家蔚起,且每托名古人;战国以前独阒无一家者,其亦有因:

一曰孔子以前书皆在官非其人不得诵习也 古者政教不分,书在官府,欲得诵习,颇非易易。故韩宣子、晋世卿也,必俟至鲁观书于太史氏,始得见《易象》与鲁《春秋》(《左传》昭二年)。季札,吴公子也,亦必俟至鲁,始得闻名国之诗与乐(《左传》襄二十九年)。一般平民,更无论焉。大凡典册深藏官府,则有承传,无发展;谨世守,乏研究。欧洲中古时代一切书为教会所专有,卒至学术黯然,非其例欤?荀子曰:“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王念孙《读书杂志》谓持奉也)……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荣辱》篇)则各家学说又乌能产生?逮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自行束修,未尝无诲,有教无类,门徒三千,开私人讲学之风,予平民读书之机。冯芝生先生言士农工商之士始自孔子。(见《燕京学报》第二期先生所为《孔子在中国史中之地位》)考“士”字在孔子以前,泰半指士大夫,或军士。如《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左传》定元年:“若立君,则卿士大夫与守龟在。”皆谓士大夫。《齐语》:“士乡十五。”韦昭注:“此士,军士也。”《左传》定十一年:“士兵之。”杜预《集解》:“以兵击莱人。”则亦军士。间有泛指男子者,如《诗》:“女曰鸡鸣,士曰昧旦。”亦有指理官者。如《书·尧典》:“汝作士。”无解为士农工商之士者。《左传》昭二十六年:“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于士下连举官大夫,杜预注为“不失职”,则亦指士夫。哀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士举于大夫之下,则亦非士农工商之士。文十四年:“公子商人骤施于国而多聚士。”襄十一年:“怀子好施,士多归之。”二十三年:“晋将嫁女于吴,齐侯使析父媵之,以藩载栾盈及其士,纳诸曲沃。”昭十二年:“南蒯之将叛也……乡人或歌之曰:‘……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十三年:“我先君文公(晋文公)……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所谓土皆泛指人士;至孔子而“士”字始不得尽以古义解。《论语》载孔子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又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又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十五)则孔子所谓“士”,为道德学问上之一阶级,与前为地位上一阶级者绝异,此实创自孔子,以前无有,故门弟子每疑而问之。“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抑亦可以为次也。’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第十三)虽子贡有谓“今之从政者”,孔子亦曰“使于四方”,但曰“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则非土大夫之士,而为道德学问之士;“使于四方”,以言其能,非言其职。盖学问道德之士,本以为士夫之候补者也。“子路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如也。’”(同上)且《论语》于仕宦之仕作“仕”,不作“士”。《阳货》第十七:“吾将仕矣。”《子张》第十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亦与前只作“士”者异。惟《穀梁传》成公元年曰:“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穀梁传》,其传甚古,而著于竹帛则甚晚。书中引及尸子(隐五年)。尸子与商鞅同时,知其成书时代必在商鞅之后,且单文孤证,于他无征,不得据以为古有讲学论道之士一阶级。则冯先生士农工商之士始自孔子之说,不误也。私家著作之事,几为士所专有,孔子以前既无士,无私家著作,又何足怪?至孔子后讲学之风既开,各家皆聚徒授书,《吕氏春秋》谓:“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尊师》篇)“孔墨之后,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当染》篇)墨子亦曰:“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公输》篇)孟子传食诸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篇)许行至滕,亦徒属数十。(《孟子·滕文公》篇)见于记载者已如此,则当时实以政教初分,忽得观书,人喜籀读,家好立说,河出伏流,一泻千里,与欧洲教会垄断学术之局一败,而文艺复兴,遂一发而不可遏,中西古今,同具伟观焉。

二曰战国前各国政治一赖传统之礼而无产生各家学说之必要也 凡一种道术学说产生,无非所以解决当时之患难,俾社会国家渐进于理想。故诸子之说,方术不同,皆思所以救世之弊。三代无论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世已乱矣,而君臣士夫,言及政治人生,无不以礼;前期固然,后期亦何独不然?今就《左传》最末之定哀两代言之:定十年:“孔丘谓梁丘据曰:‘……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又:“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谓弃礼,必不钧。《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涉佗亦遄矣哉!’”又:“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十一分其室,而以其五与之。公子地有白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夺之。魋惧,将走,公闭门而泣之,目尽肿。母弟辰曰:‘子分室以与猎也,而独卑魋,亦有颇焉。子为君礼,不过出竟,君必止子。’”十五年:“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执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哀七年:“吴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必曰百牢,亦唯执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弃疾于我。’乃与之。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太宰嚭曰:‘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八年:“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十二年:“卫侯会吴于郧……吴人藩卫侯之舍,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包饩,以相辞也。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将以尸入,吴子使太宰嚭劳且辞。……芊尹盖对曰:‘……臣闻之,事死如事生,礼也。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以礼防民,犹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是弃礼也,其何以为诸侯主?’”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子赣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惩。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礼之信用,春秋时已不如三代,春秋后期又不如前期,而定哀四十余年中,言礼者尚如此之多。则春秋及春秋以前所以经纬万端者,无不以礼。[8]故各种学说,无产生之必要与可能。及至战国,世乱日亟,人心益诈,学者见先王之礼仍不能维持和平,于是各就所见,求所以维系改善之方。惟儒家仍思以礼治天下,而其所谓礼,亦益以制裁力,不若先王之只恃歆动力。(参看拙撰《荀子论礼通释》)自余若老庄之非薄礼者无论矣。《国策》所载,诸子所论,言礼由礼之说,不经见也。(参阅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则百家思救世弊,应时而出,亦如希腊之智者(Sophist);清末民初之新学,风起云涌,有由然也。

三曰所以伪托古人者以坚人之信也 返古思想,为人类通性之一,中国尤甚。况当战国乱离之时,颠沛失所,更易引起慕古返古之思,故各家著书立说,每每托古。即彰彰较著者言之:儒墨两家,俱祖尧舜,道家为黄帝之说,许行托神农之言,其非神农黄帝尧舜之真,而为诸家之托,不惟今人言之,战国诸家已言之。墨子曰:“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丧以为非仁义,非孝子之事也。曰,二子者言则相非,行即相反,皆曰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也;而言即相非,行即相反于此乎?后世之君子,皆疑惑乎二子者言也。”(《节葬下》)韩非子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显学》篇)孟子于舜南面而立,尧率诸侯北面朝之说曰:“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于孔子主痈疽瘠环,百里奚以饭牛干秦穆公之说,皆曰:“好事者为之也。”(并《万章》篇)《荀子·正论》篇于当时言古之说,力斥其非,而《儒效》篇又诋言议谈说之士曰:“呼先王以欺愚者。”言“道过三代谓之荡”。则谓诸子托古,不为诬蔑。公孟子托法于周,墨子谓:“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墨子·公孟》篇)然则墨子之所以述尧舜道夏禹者可知矣,以其古尤古也。故愈至后世,所言益古,驯至而法黄帝,驯至而法神农,驯至而法天乙泰一,无非所以使其古尤古,以压倒他家,谓其古非也。荀子曰:“五帝之外无传人……五帝之中无传政……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相》篇)则凡五帝以前之书,皆荀子所未见,其为后人之伪,尚何疑哉?[9]《汉志》神农黄帝以来伪书之多,半由托古著说,而作者名佚,后人以其多述某人,即谓某人撰著;半由托古为说,尚不如托名古人著作之尤为古而真切,可以益坚世人之信,在托古学上诚为进步之法也。

【注释】

[1]孔颖达《礼记序》:“《礼记》之书,自汉以后,各有传授。”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谓《礼记》绝非戴德本书。梁任公先生《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言:“《礼记·曾子》十篇,文字浅薄,不似春秋末的曾子所作,反似汉初诸篇。”确否未暇深考;但《曾子问》篇曾子孔子同称子,必曾子以后人所作无疑。

[2]《老子》一书,经梁任公先生(《梁任公学术讲演集》第一辑《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顾颉刚(《古史辨》页五六)、张寿林(《晨报副刊》第七十四期《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及日人斋籐拙堂(《老子辨》)之研究,略可断定为战国时书,非春秋时书。至于以声音假借之义断定史儋老聃为一人,则始于毕沅《道德经考异》。(见《昌平丛书》及《经训堂丛书》。)惟张煦在《晨报副刊》(民国十一年三月份)发表《梁任公提讼老子时代问题一案判决书》一文,极力辩护老子及《老子书》确在春秋时;但其证佐脆薄,不能成立,此当为专文论之。

[3]古史(《春秋》)书法盖皆有“寓褒贬,别善恶”之义,不独孔子之《春秋》为然,说见《燕京学报》第二期冯芝生先生《孔子在中国史中之地位》。

[4]《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即曰:“仲尼居,曾子侍。”于孔子称字,曾子反称子,即此一端,亦知必曾子以后人作。

[5]辩见《古今伪书考》《四库全书提要》等书。

[6]《左传》记昭六年,郑人铸刑书,叔向诒子产书,力言其非。二十九年,晋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仲尼曰:“晋其亡乎!”可见《春秋》时无法家思想。至道家思想,《春秋》三传亦不一见。

[7]《论》《孟》《左传》:皆战国初年书,无问题。《公》《穀》成书年月盖甚晚,而其传授则实自战国初年,故亦认为战国初年书。《墨子》后二十篇(《备城门》以下),为汉人伪作,经近人朱希祖考订,略成定谳(见《清华周刊》第三十卷第九期);前五十一篇,亦非尽墨子作,要之为战国初年之书。《庄子书》,真庄子作者,惟《内篇》及《寓言》《天下》二篇,余皆后人依附(见拙撰《庄子篇章真伪考证》),《寓言》引书甚少,《天下》所引已见前,故只列《内七篇》。《荀子书·大略》以下数篇,非荀子作。故所引须分别观之。

[8]礼之信仰,自三代以至战国,其程度递降。春秋末战国初,尚有一部分势力,不过入战国未久,除儒家外,泯灭无闻矣。春秋止于哀十四年,而十四年后尚有言礼者,以其势力由渐而非骤,故十四年以后者,亦并引焉。若《国策》,则绝少言及者矣。

[9]《荀子》:“五帝之外无传人,五帝之中无传政”之言,其义甚明,毋庸笺解。顾实先生《汉书艺文志讲疏·自序》,以汉代晚出《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之说,谓周人内三代,外三皇五帝,以其掌之外史,而不掌之内史。谓:“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以庄荀言世传而益明也(庄子言指《天下》篇: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庄子之言亦未及三皇五帝),三王有世传之政,五帝有世传之人,三皇仅有世传之书而已。”其迂曲附会可谓已极。(余别有《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评议》详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