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一书中研究了“认知科学是如何重新打开哲学核心问题的”这一课题,并提出认知科学的三条原则:
(1)The mind is inherently embodied.(心智天生是体验性的。)
(2)Thought is mostly unconscious.(思维多数是无意识的。)
(3)Abstract concept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性的。)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意识的物质载体,其中隐喻的大量存在足以说明隐喻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s指出:“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有一个隐喻出现。”人类对隐喻现象的关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在《论修辞》和《诗学》这两部经典著作中论及隐喻问题。隐喻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术界几乎成为一门显学,在国际学术界更是形成了一种对隐喻的狂热,到了20世纪90年代,隐喻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的重要话题。(www.xing528.com)
George Lakoff与Mark Johnson于1980年共同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他们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存在于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通常的概念系统,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赖的手段,其性质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靶域(target domain)映射的二领域模式隐喻理论,简称映射论。该理论主张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固有特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事物,而且是一种思维层面的事物。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跨越不同概念域的映射关系,这种介于两个概念域里实体间的对应使得人们能够运用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靶域里的知识结构。“因为我们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与隐喻概念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可以使用隐喻性的语言表达来研究隐喻概念并且由此获得对我们行为的隐喻本质的理解。”“隐喻主要是我们藉由某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方式,其基本功能是理解。”因此,隐喻是全人类普遍拥有的认知思维模式。
明代著名易学家来知德说:“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盈天地间莫非男女,则盈天地间莫非易也。”“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其像,易不注可也。”“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而易中取象之旨遂尘埋于后世。”“不知其象……则易不得其门而入,不得其门而入,则其注疏之所言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来知德所说的“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即隐喻认知思维。
《周易·系辞传》中所说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等评价也反映了《周易》具有隐喻思维的认知特性。正因如此,在占卜、预测的实践活动中,当人们抽到《周易》六十四卦的某一卦、某一爻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头脑中固有的隐喻认知思维将这一卦、这一爻的哲理投射到自己想要问询、咨询、解决的具体问题上面。也就是说,你抽到的卦、爻是隐喻思维源域的概念,而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靶域的概念,两个概念进行交叉投射、融合之后所获得的概念就是你想要的结果,成为你管理、决策的依据。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隐喻思维正是《周易》中任何一卦、任何一爻都能够和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进行有机关联的认知科学基础。《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不是死板的教条,不是指具体的某事、某物,而是通过某一种现象来承载某一个哲理。《周易》中最可贵的不是卦辞和爻辞中的具体语言所指代的具体事物本身,而是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智慧、规律、规则等。可以说,《周易》的卦辞、爻辞就好比一个个锦囊,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外在的锦囊本身,而是那些装在锦囊当中无法直接看到的妙计。如果我们只是将意识停留在语言本身的层面来认识《周易》,那就无异于“买椟还珠”。
总之,人类头脑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思维是《周易》强大解释力的认知科学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