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
一、名词解释
1.【考点】品德
【答案】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考点】道德认识
【答案】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品德的核心。
3.【考点】认同
【答案】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二、辨析题
4.【考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他律阶段的儿童则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是不可协商的。小凯说“老师说了不能撒谎”,可见其规则来自老师,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5.【考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皮亚杰利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包括:
(1)自我中心阶段;
(2)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6.【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参考答案】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查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7.【考点】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参考答案】(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等特点。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四、案例分析题
8.【考点】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参考答案】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有效的说服。
①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教师可以先对骂脏话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让小张明白文明行为的好处和不文明行为的弊端。
②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教师应该先对小张进行道德认知上的说服,批评其骂脏话的不文明行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切忌不能利用自己的威严来迫使孩子改变不良行为。(www.xing528.com)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的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小张的不良行为是从其爸爸身上学到的,教师应该同小张爸爸进行沟通交流,让小张爸爸能够改掉骂脏话的坏毛病,从而为小张树立良好的榜样。
(3)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针对小张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惩罚,采用批评或者剥夺某种愉快刺激的方法,让其不良行为的出现频率降低。同时,当小张表现出文明礼貌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其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当然,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小张进行自我强化,使其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
(4)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老师和家长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
强化提升
一、名词解释
1.【考点】价值辨析
【答案】价值辨析是指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2.【考点】内化
【答案】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简答题
3.【考点】影响品德学习的条件
【参考答案】影响品德学习的条件: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4.【考点】品德培养的方法
【参考答案】(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案例分析题
5.【考点】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杰明现在上三年级,正是小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品德上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这与小学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小学阶段儿童品德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1)逐步形成协调的道德认知能力,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是发展趋势是和谐稳定的。(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是盲目模仿导致的,也可能是缺乏技能导致的。(3)明显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从这几个特点分析,杰明正处在各个阶段的过渡期,道德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道德行为也较为协调,还只能在外界的教育下去意识到道德约束。此外,杰明也存在道德发展的滞后性,他的偷盗行为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纪律导致的,也可能是明知故犯、故意捣乱,老师要对杰明出现这种行为的背后原因进行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杰明进行教育。
具体来说,针对杰明的行为,我会从以下几方面对他进行辅导:
(1)对杰明进行有效的说服。这是品德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说服过程中,我会向他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他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富于感情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服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习得。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其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者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识、技能或者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